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现当代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倌,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菜: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

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写于1924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纬甫自嘲自己像“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颓唐消沉,磨蚀生命。
B.吕纬甫如同《祝福》中的“我”一样,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他的改变也反映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烙印。
C.“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书,……”,“实在”有强调意味,突出“我”的出乎意料;“这类书”透露着“我”对吕纬甫退化成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的不认同。
D.小说结尾含蓄深刻,意蕴无穷。“我”与吕纬甫虽“一同走出店门”,但各自所要走下去的道路将截然相反。“我”独自面对“寒风和雪片”,带着“爽快”的心情,走向象征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罗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叙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B.鲁迅善以简笔描绘出人物神髓,文中对吕纬甫须发、脸色、神态、眼神等外在细节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与其内在特征达到了高度统一。
C.小说中对许多物象的描写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酒楼、废园、老梅等,其中傲然挺立的老梅和山茶树即昭示着黑暗社会绝境中的一丝斗争的希望。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3.第二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请你结合对题辞的理解,谈谈吕纬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2023-10-1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造声音(节选)

贾平凹

我去采访这个州刚刚离休的专员。采访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喝茶,他却放了一段录音问我听到什么,我说是风里的树声。是树声,他说,你听得懂这树声吗?

有树风就有了形状,但风里的树是要说话的。

你知道,这个州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当组织上安排我来,我就想提前离休,或者调往省城寻一个清闲的部门,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罢了。但到任后的那年秋天,我改变了心态,就一直在州里干了五年。

一日下午,我们从城南××县回来,才要步行去视察我们的商厦,十字路口那里就拥了一堆人,听得很嘶哑的喊声:“树会说话的!树真的会说话的!”只见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个子高大,但枯瘦如柴,头发和胡子已成毡片,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于是我开始询问老头。

你叫什么名字?

杨二娃。

你有什么冤枉事?

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怎么能是一九五二年呢?不是一九五二年,是一九四八年。树会说话的。

就为这事吗?就为这事。你告了多少年了?十五年零三个月。为一棵树值得告十五年?

可树就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为什么要说是一九五二年栽的?

这点事村里就可以解决嘛!

德贵是坏人!

德贵是谁?村长。他谋算这棵树哩,他想收回去再买了给他爹做棺材的。

你找过乡长吗?

乡长我找过三十二次,他派人打我,我到县上去,县上的父母官我都找过,父母官两年就换了人。张县长说要解决,但他调走了。又来了陆县长,他让乡里解决,乡里不解决,向上反映我是刁民。我不是刁民。我又找刘县长,王县长,马县长,他们都不理我了,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吗?我要是疯子我能记得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

你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你有什么证明?

我老婆证明。一九四八年春上我和我老婆去她娘家当天回来我栽的,栽了树老婆给我擀的宽片杂面,调的干辣面,没有盐的,老婆说你将就将就吃。

那你老婆怎么不出来证明?

她死了。这娘们害了我一辈子,该她作证的时候,她就上吊死了!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

家里还有什么人?

一个儿子,死了。儿子是好儿子。他像我,村人都说我们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儿子陪我去县上上访,回来搭的拖拉机,拖拉机翻了,我没事,拖拉机却压在他肚子上,肠子就压了出来。我那老婆向我要儿子,我骂了她,她就死在绳上的。

专员,树肯定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你去听听,树会说话的。

我打电话给××县的马县长,托他把有关杨二娃的档案材料送上来。马县长亲自来州城向我汇报,杨二娃竟没有什么档案材料,但马县长知道这件事,说这棵树是在东洼村南头,树下的那块地解放前属杨二娃的地,解放后土地收公,树却归私人。那时树小,谁也没在意,后来树大了,杨二娃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树权归他私人,村里人说树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一九五二年栽在地头的树应归村里。村里每年要伐,杨二娃都护树,他把旧屋拆了重新盖在树下,现在树身就长在屋当堂里。

就为这棵树,能值几个钱?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15年,活得真没个意思!

那你说,怎么活着有意思呢?

我训斥着我的部下,命令他们组织个专案组,去东洼村落实这件事,树是有年轮的,可以请一些专家考证一下树到底是一九四八年的还是一九五二年的。

专案组很快就回来了,考证出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我作了批示:树归属于杨二娃。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年春天,××县旱象严重,我下去检查灾情,突然想起了杨二娃和那棵一九四八年栽下的树。我和马县长坐车往东洼村打问杨二娃,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

树依然活着,树是常见的那种椿树,确实老得身上有了洞,除了东边的枝丫枯了,西边的枝丫也枯了,树身三分之一在一间歪歪斜斜的屋子中间。杨二娃因是孤人,死后村人就以他家的柜作了棺材,在屋中掘坑下葬,这房子也锁了门,让它自废自塌了将来就是坟丘。

我说,给老头奠奠酒吧。

秘书去买了一瓶酒,我就把酒全浇在屋前。这时起了风,风是看不见的,但椿树枝叶摇摆,嘎嘎作响,风就有了形状,树也有了声。老头给我说过树会说话的,树会说什么话呢?我听不出来,便用录音机录了。

多少年里,我一直在企图听懂这树声,你听听,这树在说的什么话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我”被组织上安排来到贫困的地区后就想调往省城,过上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的幽闲生活,杨二娃的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B.“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杨二娃对妻子的仇恨心理。
C.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15年,活得真没个意思!”一句刻画了一位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场反面人物形象。
D.小说以“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结尾意蕴深长,反映出杨二娃的遭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的现实,这主要更是为了突出村民的麻木不仁。
2.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平淡,没有大起大落,但在静如止水的叙述中,掩隐着狂澜巨波。
B.作者采用近乎冷漠的叙述笔调,但仍掩盖不住对这一小人物之死的莫大悲哀。
C.在遍尝人间冷暖之后死去的杨二娃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们的挣扎。
D.小说结局,杨二娃在老树的陪伴下消无声息死去,他最终饱含怨恨与屈辱死去。
3.所谓留白,是指留有想象空间,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内容更含蓄,主旨更突出。请结合文本谈谈留白手法的运用。
4.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往往加一两句议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0-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李锐

视线举着整座山峰朝上升,升,升……然后,停在半空里挣扎着,到底挣不过,沮丧地落了下来;然后,再朝起升,升,升;然后,更沮丧地落下来。

全一样,东西再大,本事再大也有个不毬行的时候!这么想着放牛人的视线里露出一股近似彻悟了的解脱来。看了一辈子的山,总算是把山看透了,看透了,心里又有点怜惜它们:当初朝天上举的时候,也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生了多大的气。

无比的怜惜从视线中涌泻出来,深情地抚摸着群山。只能在苍天之下忍受屈辱的山们沉默着,木然着,仿佛一群被绑缚的奴隶。沉默聚多了,便流出一种对生的悲壮;木然凝久了,便涌出一种对死的渴望;于是,从沉默和木然中宣泄出一条哭着的河来,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着,温柔着,劝说着。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①牛群越放越大,可是自己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也到底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上只有牛信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说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么?你们说我老么?牛们不说话,只把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树丛里一阵惊乱,杂沓的奔蹄声中窜出两头牛来,雌的在前,雄的在后,雄牛高举着傲然的角紧迫不舍,整个身体优美地腾空而立。黑眼圈的雌牛扭动着身子,灵巧地一摆,从重压之下挣脱出来钻进一蓬灌木丛中,庞大的雄牛在密匝匝的灌木丛前煞住脚步,悻悻地对着山脚下的村庄发出一阵浑重的吼叫。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坡下的石缝里生出一蓬丁香,正好挡住了身子,可却挡不住视线。掏出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萝,萝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忙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②他总觉得这忙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游荡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蛇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我真的就老得不中用了么?工分多那是我雪里雨里挣下的,这也叫人眼红么?嫌多,我宁愿减工分。可队长说话时的口气分明是冷冷的,是不容商量的。他只会笑笑,只能服从的,他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服从。不由得,他又想起撒手而去的老婆,半路而去的儿子,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来。

山脚下,队长家的石窑里有人走出来,是队长的婆姨走进院角上的茅厕里,一个肥大的屁股就在太阳底下白亮亮地露了出来。村里人不讲究,茅厕只围上一圈矮墙,蹲下去不见人就拉倒。可是在半山坡上,那截掩人耳目的矮墙形同虚设,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的。③放牛人的脸上露出一丝报复的笑容,把烟袋叼在嘴上,看着,笑着,仿佛茅厕里有人在唱戏,笑着,看着,忽然又觉得十分的惶恐,就像偷了别人的东西,慌慌地又把眼光移到远处的山上。

④山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木然着,永远不会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也永远不会和明天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老了。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下雨天上山穿的毛腿,已经防不住水了,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再出羊毛,再纺线,重新织一副;水壶是自己预备的;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这么想着,那惜别的凄凉又涌了上来,好像是自己要咽气了,好像自己在给儿女们一件一件地安排后事。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太阳也还是原来的太阳,不懂事的牛们安闲地吃着草,它们不知道,队长昨晚上来过,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带它们上山的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个人,站在山坡上看山脚下的村子,看这些石顶石墙的房子,看这些扛锄下地的人们。

心里昏昏沉沉的,太阳很暖和,坐在橡树下的放牛人睡着了,一缕口水从嘴角上搭拉下来。恍惚之中,他看见自己回到了村西头那间冷清的石房里,石房里忽然热闹起来,牛们不离左右地簇拥着,口口声声叫他队长,他坐在炕头上颐指气使地分派着:忙牛你去泉上担水,黑眼窝给我烧汤做饭,长耳朵和独角去拉土垫圈。它们都是只会服从,只会笑,没有谁不听话的,他很满意,朗声问道:

我老么?

不老。不老。

牛们都说,都笑。

可他还是老了。白胡子长了老长老长,想死,可又没有病,就走到半山这棵歪脖子橡树底下,拴上一根牵牛用的麻绳,往脖子上一套,两脚悬空,死了。牛们都围上来哭,忙牛哭得最凶,他睁开眼,劝牛们:

不用哭,我想死。这石顶石墙的房子我一个人住够了。山根底下这个村子我天天看,看透了。忙牛说:我跟你一块走!

牛们都围上来:我们也跟你一块走!半山里大家哭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他被哭得心软了:我不死了,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哭着,说着,放牛人醒过来,伸手一摸,脸上湿湿的。黑眼窝下的那只牛犊子正凑在脸前头,伸着舌头舔他的脸。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

太阳很暖和。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放牛人将山的连绵起伏看作人生的奋斗历程,他从看山领悟到的哲理也同样是对自己人生的释怀。
B.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选择工分高的牛信工作,这从侧面表现了放牛人已经年老体衰。
C.放牛人回看山脚下小村庄,在观察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状态时也是对自己故去岁月离去亲人的追忆和对生活的凭吊。
D.文章结尾放牛人梦见自己上吊后又复活,群牛们极力挽留自己,哭作一团,梦的荒诞离奇也道尽了人生的悲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越放越大”和“越过越孤单”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苦难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来表现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悲剧性色彩。
B.句子②巧用比喻,将儿子的形象寄托在牛身上,既表现了放牛人痛失儿子后的孤独与悲凉,又为后文放牛人的梦境作了铺垫。
C.句子③中老头“报复的笑容”如阿Q般,寥寥数笔勒出他的心理由屈辱到熨帖再到惶恐的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卑琐的国民性的反思。
D.句子④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与鲁迅在《秋叶》中对“枣树”的刻画类似,对山的慨叹实则是老头的自我哀怜与人生挫败感。
3.放牛人的生活悲惨,但文章却两次出现了“太阳很暖和”,请分析其原因。
4.本文是李锐八年知青生活所见所感的浓缩和提炼,文学小组打算就此拟写一段短评。经讨论,小组给出了关键词:悲悯·平衡·寻根。请围绕本文和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0-1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联儿

叶圣陶

①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②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和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

③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一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④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额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⑥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⑧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11“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哎,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12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13“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14“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15“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16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衫,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17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18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19有子荷戈庶无愧

20为人推毂亦复佳

21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22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力气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23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24“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语文出版社2017年版


[注]①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俞的祖辈做过地方长官,家道中落的他流落到成都,参过军,种过庄稼,现在依靠推独轮手推车谋生。
B.小儿子的死,对老俞打击很大,他怀疑因果报应论,质问老天为什么这样惩罚他,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
C.老俞做小买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的两口猪才卖了四千元,他决定以后继续推独轮车,推到老,推到死。
D.“我”给老俞拟对联这个情节,表现出了“我”对这个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也是对他人生写照的评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对老俞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他的性格,从而使老俞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春联儿》作为题目,起到统率全篇、突出全文高潮的作用;又揭示了文本的主题,有深刻的寓意在内。
C.作者以客观冷峻的态度,以朴素平淡而满蕴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老俞这样底层人物遭遇的满腔悲悯。
D.引用《伯夷列传》的话,既承接前文老俞提出的问题,又引出后文他大儿子的近况,使文章更有文采。
3.“我”是作者的眼睛,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呢?
4.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023-10-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明

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过去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草鞋三双,还有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有时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了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的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讨袁战争后军阀持续混战、民不聊生局势的愤慨,也为小说的情节设置了背景。
B.“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将打仗当作热闹,这是会明对战争的理解,与此相呼应的是下文开往前线路上的唱歌和大声说话,以及驻到前线后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C.会明与村民的交往中虽有一些吹嘘成分,但也有一种淳朴和友善,体现了宁静和谐、全无机心的乡土气息。
D.得到别人赠送的母鸡并进而孵出小鸡,在养鸡的过程中会明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宝贵,在与以前生活的对比中,他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者不但能深入人物的内心,而且能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评点。
B.小说以散文化笔调叙事,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从容描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C.会明希望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且和平成真反倒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这些内容塑造了会明好战的武夫形象。
D.小说详写会明养小鸡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他从中感受到了虚妄中的真切、混乱世道中的温暖,激发了他的“非战主义”。
3.文中三次写到“插军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个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4.请探究小说结尾“那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2023-10-1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3-24高三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放

梁刚

苗家祠堂建在村中心,占地约一亩。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势逐阶梯进为两进两院。拾级而上,呈一平台,中分两路,左右台阶上,矗立着两座拱门,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刻,各书有登龙”“望凤,寓人才辈出之意。由北登石级,穿过拱门,一座堂皇雄伟的牌楼式大门耸立于天际,两边墙垣作八字形闪开,中间一组十七级侧扇形石阶,十分气派。

孙髯第一次进祠堂,就被正门头上悬的一块红底金字苗氏宗祠的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住了,不是为其内容,而是书法: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为雨亭手书,一笔大楷恭敬朴拙,沉实磊落,内敛端严。①一辈子醉心笔墨的他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藏锋大楷中那些斜钩长捺,这是最不容易写的,他却写得舒展自如,让全局增活。

②私塾设在祠堂一楼西面的一间厢房,三十多名学生。十五六个是晃桥河两岸富裕人家的孩子。私塾开了不到半年,就有衙署官人和商人将自己的孩子从县城的书院转到这儿就读。伟仪的孙子瑞祥也在其间。伟仪注意到,平时,先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随随便便,一进教室,总是着一身干净合身的长衫,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收拾得像刚搓好的棕绳一样紧致,他从不在教室里吐痰,也不吸他爱的水筒烟。孙髯授课时,伟仪会悄悄爬上左边二楼,认真地看先生授课。先生用的依然是沿袭千年“三百千的教学方法: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千字文》,这些都属识字教育;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小学韵语》也要读,这是进行礼节教育,使之懂得做人处世、言行、交友等规矩。

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仲春的一天,先生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着读着,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野,指着晃桥河边柳树上的几只喜鹊说:我们这儿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听,它们喳喳地叫着,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而白鹭,你们看,就不只是一行两行了。青天,就是蔚蓝色的天,看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多蓝。他用手一指——的确,在田野蔚蓝的上空,飞翔着十几行白鹭。他接着说:现在没有雪,但可以看看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你们看,它白亮亮的一大片,完全可以将它想象成西岭的雪。至于东吴,也就是长江下游,我们有晃桥河,虽然远没有长江大,船呢,黄花村的渔船,不是好好地停在河潭那儿吗?伟仪想,当年,诗圣的这首《绝句》,他的老师讲了整整一天,他和同学们都想不到诗中的意境与自然的对应,也就不明白它好在什么地方。先生这样直观鲜活的教授解读,对于这首诗,他想再木讷的孩子也能心领神会。

先生学规极严,定有严厉罚则。先生脑袋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在课堂上,③他的辫子就成了教鞭,隔几排课桌都能准确地扫中调皮的学生。学生一见他摇头,无不正襟危坐。置身祠堂,听着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伟仪羡慕自己的孙子瑞祥,能成为先生的学生,端坐在老人家面前,认真上课。

让伟仪想不到的是,先生的长辫子有一天成了一条救命索。村里李家七岁的儿子到河边打猪草,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在河边的先生见到,几步奔上前,长辫子一甩,把孩子拦腰给缠了丢上岸。孩子的奶奶李王氏是当地有名的媒婆,她闻讯赶来,见小孙子安然无恙,千恩万谢,最后提出要为他做媒,把她的表妹春芹说给先生做媳妇。见孙髯不应声,孩子的奶奶开始夸起自己的表妹春芹。④孙髯不耐烦了,回答说我一大把年纪,连自己都养不活,攀亲的事就不要提了。你们真要谢我,等哪天手上有闲钱,给我打一葫芦酒,我们的事就两清了。

伟仪把先生安顿在祠堂东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刚到村里,伟仪要先生在他家用餐,但这样过了三天,先生却说不方便,要自己开火。伟仪知道拗不过先生,就在小屋置了锅碗瓢盆,不时送些油米肉食过去。有时他会抽时间去看看先生,但觉察到先生并不乐意他长时间待在那里。不管天气阴晴,每天晚上,先生都要读《离骚》,杜工部、李太白的全集也要翻翻的。伟仪知道,父亲也喜欢这些书。他听父亲说过,有几年,云南连年受灾,民不聊生,缴纳不起钱粮税赋,督府上一奏章,要求缓征钱粮,以解民困,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官府要做一谢表,督府便叫人请孙髯代写,并付钱五十两。本来这些钱可以维持他几年的生活,但他却购买了数部以前买不起的书。先生常常一个人在屋里秉烛走笔,摇头晃脑,口里念诵有声。

有时候,先生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伟仪多次看到,老人家在一堆孩子的前呼后拥下,到晃桥河里拿鱼摸虾去下酒。犹如一只老鹅,带着一群小鸭子,漂浮在清波潋滟的小河中,四处觅食,欢闹声和浪花一起飞扬。站在河埂上梳翅的白鹭被他们的笑闹声惊动,一只接一只从地上起飞,飞向河两岸的田野。风中,一双双翅膀如一片片白帆。

一想到这些场景,伟仪忍俊不禁,同时感到温暖。

(选自《边疆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苗家祠堂的位置、占地、朝向、布局、石刻等,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孙髯的出场。
B.祠堂匾额和两边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住了孙髯,这是因为对联中饱含了对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的美好期盼。
C.孙髯授课,先《三字经》《百家姓》,后《千字文》;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这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D.文中的一些内容以伟仪的视角来展开,这样既便于叙述故事,也便于塑造孙髯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客观性与真实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醉心”二字,体现了孙髯对书法艺术的喜爱,这与他的身份极为相符。
B.句子②中的“三十多名学生”,体现了私塾的学生数量之少和私塾的经营状况之差。
C.句子③中的“扫”字,体现了孙髯课堂教训学生时辫子的速度与力度,用字巧妙。
D.句子④中的“不耐烦”三字,说明孙髯对李王氏给自己说媒一事是反对的。
3.“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这个段落,写了孙髯多种教学方法。请加以梳理概括。
4.清代《围炉夜话》一书中写道“本分人,即是快活人”,俗话也常说“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请围绕“本分”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2023-10-13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卫辉市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迟到的春耕

申国强

眼看就要出正月了,二爷急匆匆地来到村东头的锁柱家。锁柱是二爷的亲儿子,虽然已是四十多岁,但是二爷还是一口一声地叫他的小名。锁柱的儿子在上大学,他和媳妇常年在外打工。二爷进了门,见儿媳妇不在家,就说:“锁柱,爹来求你了。”锁柱先把二爷让到炕上,然后说:“多大的事儿,能让爹来求儿子,你快说吧。”二爷说:“往年春天种地,我扶犁,你娘牵牛。今年你娘病了,没人帮我牵牛,你和你媳妇能不能春天帮我种完地,再出去打工?”

锁柱一听,沉下脸说:“爹,不是我说你,这件事我跟你说多少遍了,那地不能种了,十亩地的收入还赶不上我打工半个月的收入。”二爷也来了火气,说:“我再问你一遍,春天种完地再去打工行不行?”锁柱没有回答,从兜里掏出一摞钞票,对二爷说:“这是两千块钱,是你十亩地一年的纯收入,给你拿去花吧,明天我就得出去打工。”

二爷立即从炕上下来了,生气地说:“谁稀罕你的钱,算我啥也没说。”然后拍拍屁股就离开了锁柱家。

二爷年轻时是个种地的好把式,远近有名,可是过完年就已经七十二岁了,本来种起地来就力不从心,不巧老伴又病了,种地没人牵牛打下手,不得已才来找儿子锁柱,没想到锁柱以这种方式拒绝了他。

二爷在家里闷坐了好几天,眼见外面的杨柳已经开始吐绿了。要是往年,春耕早就该开始了,想到这里,二爷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来到了村西头的旺财家,旺财和锁柱是同龄人,但是旺财不出去打工,这几年靠承包土地搞种植也挣了不少钱。进了门,二爷就对旺财说:“我年纪大了,没力气种地了,今年把地包给你吧。”旺财说:“那没问题,不过你那是山坡地,用不了机器,只能靠人工来种,没有承包费的。”二爷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承包人家的土地还不给承包费的,这不等于白给你种了吗?”

旺财说:“您老别生气,您那山坡地,买种子,买化肥,雇人工,全部算下来,一亩地也挣不上一二百块钱,如果再给你承包费,你忍心让我喝西北风啊!”二爷不再说话,只顾吧嗒吧嗒地抽烟,抽完烟,敲敲烟袋,默默地离开了。

二爷没有回家,又来到张老汉家。张老汉和二爷一样,年轻时都是种地的好把式,两人搭伙种了一辈子地,也算是老交情了。二爷开门见山地说:“老张啊,锁柱她娘病了,我都七十二了,一个人种不了地,我把这十亩地送给你吧,总不能看着这十多亩地打撂荒吧?庄稼人让地打撂荒,那是有罪,对不起祖宗啊!”张老汉说:“老哥呀,我懂得你的心思,也知道打撂荒是有罪,可我和老伴眼瞅着就奔七十岁,我们这把老骨头也不经折腾了,我和你一样。孩子出去打工了。我自己家的十来亩地还不知道怎么种呢。”二爷默默地回到家,卧病在炕上的二奶奶问他种地的事有着落了没有,二爷什么也没说,晚上自己喝了一顿闷酒,然后就倒头睡觉了。

第二天,二爷早早地起床了,来到院子里,把放了一冬的犁找出来修理了一番,然后来到牛棚,仔细查看了一下牛的缰绳。二爷自言自语地对牛说:“老牛啊,你跟了我十来年,如今没人能帮我,只有你能帮我了,我信得过你,没人牵你,你也能顺垄沟往前走。”老牛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二爷的心思。

二爷扛着犁,牵着牛,向村外的山梁上走去。那座山的北坡是张老汉的地,山的南坡,就是二爷的地,往年春天种地,中间歇息的时候,两位老汉就会凑到一起抽烟喝水唠家常。到了山梁上,二爷摆好了犁,套好了牛,蹲下来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犁地的铁铧。当他站起身准备开犁的时候,猛地发现张老汉站在了牛头旁。二爷说:“你不去种你的地,到这儿来干啥呀?张老汉说:“这种地哪能是一个人的事儿呀,来吧,我给你牵牛,你扶好犁,咱们慢慢种,能种多少是多少,我就不信这一春天,二十亩地咱们还种不完。”二爷额头上紧缩的皱纹一下子舒展了开来,他敞开了嗓子,大喊一声:“开犁了!”

这喊声久久地回荡在春天的山野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二奶奶生病,再也不能帮二爷牵牛了,二爷到儿子家,求儿子和儿媳帮他种地。
B.锁柱没答应二爷的帮他种地的请求,但给了二爷两千块钱,说明锁柱还是孝顺的。
C.二爷最后决定自己带老牛去春耕,与老牛对话的情节,让小说带有一点感伤色彩。
D.文中张老汉和二爷的孩子都外出打工,可见外出打工赚钱在当下的乡村比较普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二爷“急匆匆”“沉不住气了”“喝了一顿闷酒”等描写,说明二爷重视土地,将春耕看做是自己本分,舍不得放下。
B.小说多次借助矛盾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二爷与旺财的矛盾最为尖锐,旺财不给承包费导致二爷最终没把土地承包给旺财。
C.“外面的杨柳已经开始吐绿了”,借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变化,衬托二爷焦急的心情,同时还有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通过二爷春耕时的一系列遭遇展示了乡村现状,引导人们关注乡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庄稼人让地打摞荒,那是有罪,对不起祖宗啊”,这句话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二爷,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主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小说以“迟到的春耕”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0-12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10月)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来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节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显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材料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神态、材料二写香雪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形成了“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3.三则材料中的女性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三个角度中任选二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①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②“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③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⑥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⑦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⑧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⑨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⑩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真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1.第①段中写人物出场,很有镜头推拉(摄像机在前后运动中的拍摄方式)之感,请加以赏析。
2.本小说结尾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⑤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
3.请赏析小说以“秦琼卖马”为题的妙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言行会受到其身份的影响,第④段王超杰和杨成岳的对话,用语文雅,有舞台戏文的味道,符合京剧名家与票友的身份。
B.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保持名角身份的心态与落魄处境。
C.第段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摔碎,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主角形象更为饱满。
D.小说从立秋这天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环境描写前后照应,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023-10-11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

云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9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

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这些历史的痕迹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B.官方资料以寥寥数语交代黄君珏的生平,家书以真切的笔触再现黄君珏牺牲的场景,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穆易给培蕊拍照片,“我”对照片感兴趣,都带有偶然性,但这些偶然事件却推动了“我”一步步地寻访历史的真相。
D.文章以“追寻”为行文主线,通过一张照片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笔调简洁克制,情感真挚深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话语停顿,使回答更肯定郑重。
B.句子②中“培蕊,1942年5月”等字样重复出现,造成叙述延宕,深化了伤感气息。
C.句子③中穆易故意将话题岔开到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说明他不相信培蕊已经死了。
D.句子④中“我”受史料的激发,去山西进一步探寻,也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3.穆易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本现实与史料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10-11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