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5 题号:203867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李锐

视线举着整座山峰朝上升,升,升……然后,停在半空里挣扎着,到底挣不过,沮丧地落了下来;然后,再朝起升,升,升;然后,更沮丧地落下来。

全一样,东西再大,本事再大也有个不毬行的时候!这么想着放牛人的视线里露出一股近似彻悟了的解脱来。看了一辈子的山,总算是把山看透了,看透了,心里又有点怜惜它们:当初朝天上举的时候,也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生了多大的气。

无比的怜惜从视线中涌泻出来,深情地抚摸着群山。只能在苍天之下忍受屈辱的山们沉默着,木然着,仿佛一群被绑缚的奴隶。沉默聚多了,便流出一种对生的悲壮;木然凝久了,便涌出一种对死的渴望;于是,从沉默和木然中宣泄出一条哭着的河来,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着,温柔着,劝说着。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①牛群越放越大,可是自己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也到底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上只有牛信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说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么?你们说我老么?牛们不说话,只把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树丛里一阵惊乱,杂沓的奔蹄声中窜出两头牛来,雌的在前,雄的在后,雄牛高举着傲然的角紧迫不舍,整个身体优美地腾空而立。黑眼圈的雌牛扭动着身子,灵巧地一摆,从重压之下挣脱出来钻进一蓬灌木丛中,庞大的雄牛在密匝匝的灌木丛前煞住脚步,悻悻地对着山脚下的村庄发出一阵浑重的吼叫。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坡下的石缝里生出一蓬丁香,正好挡住了身子,可却挡不住视线。掏出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萝,萝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忙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②他总觉得这忙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游荡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蛇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我真的就老得不中用了么?工分多那是我雪里雨里挣下的,这也叫人眼红么?嫌多,我宁愿减工分。可队长说话时的口气分明是冷冷的,是不容商量的。他只会笑笑,只能服从的,他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服从。不由得,他又想起撒手而去的老婆,半路而去的儿子,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来。

山脚下,队长家的石窑里有人走出来,是队长的婆姨走进院角上的茅厕里,一个肥大的屁股就在太阳底下白亮亮地露了出来。村里人不讲究,茅厕只围上一圈矮墙,蹲下去不见人就拉倒。可是在半山坡上,那截掩人耳目的矮墙形同虚设,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的。③放牛人的脸上露出一丝报复的笑容,把烟袋叼在嘴上,看着,笑着,仿佛茅厕里有人在唱戏,笑着,看着,忽然又觉得十分的惶恐,就像偷了别人的东西,慌慌地又把眼光移到远处的山上。

④山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木然着,永远不会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也永远不会和明天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老了。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下雨天上山穿的毛腿,已经防不住水了,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再出羊毛,再纺线,重新织一副;水壶是自己预备的;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这么想着,那惜别的凄凉又涌了上来,好像是自己要咽气了,好像自己在给儿女们一件一件地安排后事。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太阳也还是原来的太阳,不懂事的牛们安闲地吃着草,它们不知道,队长昨晚上来过,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带它们上山的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个人,站在山坡上看山脚下的村子,看这些石顶石墙的房子,看这些扛锄下地的人们。

心里昏昏沉沉的,太阳很暖和,坐在橡树下的放牛人睡着了,一缕口水从嘴角上搭拉下来。恍惚之中,他看见自己回到了村西头那间冷清的石房里,石房里忽然热闹起来,牛们不离左右地簇拥着,口口声声叫他队长,他坐在炕头上颐指气使地分派着:忙牛你去泉上担水,黑眼窝给我烧汤做饭,长耳朵和独角去拉土垫圈。它们都是只会服从,只会笑,没有谁不听话的,他很满意,朗声问道:

我老么?

不老。不老。

牛们都说,都笑。

可他还是老了。白胡子长了老长老长,想死,可又没有病,就走到半山这棵歪脖子橡树底下,拴上一根牵牛用的麻绳,往脖子上一套,两脚悬空,死了。牛们都围上来哭,忙牛哭得最凶,他睁开眼,劝牛们:

不用哭,我想死。这石顶石墙的房子我一个人住够了。山根底下这个村子我天天看,看透了。忙牛说:我跟你一块走!

牛们都围上来:我们也跟你一块走!半山里大家哭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他被哭得心软了:我不死了,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哭着,说着,放牛人醒过来,伸手一摸,脸上湿湿的。黑眼窝下的那只牛犊子正凑在脸前头,伸着舌头舔他的脸。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

太阳很暖和。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放牛人将山的连绵起伏看作人生的奋斗历程,他从看山领悟到的哲理也同样是对自己人生的释怀。
B.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选择工分高的牛信工作,这从侧面表现了放牛人已经年老体衰。
C.放牛人回看山脚下小村庄,在观察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状态时也是对自己故去岁月离去亲人的追忆和对生活的凭吊。
D.文章结尾放牛人梦见自己上吊后又复活,群牛们极力挽留自己,哭作一团,梦的荒诞离奇也道尽了人生的悲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越放越大”和“越过越孤单”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苦难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来表现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悲剧性色彩。
B.句子②巧用比喻,将儿子的形象寄托在牛身上,既表现了放牛人痛失儿子后的孤独与悲凉,又为后文放牛人的梦境作了铺垫。
C.句子③中老头“报复的笑容”如阿Q般,寥寥数笔勒出他的心理由屈辱到熨帖再到惶恐的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卑琐的国民性的反思。
D.句子④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与鲁迅在《秋叶》中对“枣树”的刻画类似,对山的慨叹实则是老头的自我哀怜与人生挫败感。
3.放牛人的生活悲惨,但文章却两次出现了“太阳很暖和”,请分析其原因。
4.本文是李锐八年知青生活所见所感的浓缩和提炼,文学小组打算就此拟写一段短评。经讨论,小组给出了关键词:悲悯·平衡·寻根。请围绕本文和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感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那么这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10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

(摘编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戍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
C.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义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
D.从日本回国的茅盾思想上已经经历了低沉期,在写作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
3.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茅盾研究者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
2023-09-18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的。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十四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的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3.孙犁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其小说被誉为“诗化小说”,结合选文及你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4.这篇小说以“嘱托”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1-11-01更新 | 3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片段一: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的《百合花》

片段二: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油油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的《哦,香雪》,有删改

片段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的《荷花淀》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新媳妇“一针一针”“细细地”“密密地”补破洞,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B.片段二中满月照亮了山谷、小路、败草、树干、荆棘、怪石等山林景物,这一段景物描写为下文香雪审视铅笔盒和内心的变化做铺垫。
C.材料二中香雪“举”“拍”“打开”“放”“合”等一连串动作,传神地写出了她对铅笔盒抑制不住的喜爱和她内心的自信自尊。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话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新媳妇“异样地瞟了我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她误解了“我”的劝说之意,但这一细节依然展现出了她纯朴善良的人性之美。
B.片段一,“劈手夺”“狠狠地瞪”“平展展地铺”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新媳妇献被子的果断、坚决,传达出她内心的悲痛、歉疚和崇敬之情。
C.片段二,用月夜美景衬托香雪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兴奋的心情,她对前面的道路和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D.材料三,“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句话视觉、嗅觉结合,描写了荷花淀朦胧柔美的景色。
3.片段二中加点的两个“这样的”含义是否一样,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4.节选的三个片段都能体现“诗化小说”的特点。请从矛盾冲突、场景描摹、人物刻画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文本赏析“诗化小说”的特征。
2021-12-28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