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还像燃烧的灰烬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了混着腐臭海产的烂泥场。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恶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夫妻二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水手般的好嗓音回答他们。贝拉约夫妇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看,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当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围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以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个生太伏。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的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的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拥有的超自然能力就是他的忍耐力。母鸡们在他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就连那些最虔诚的人都会朝他扔石子,想让他站起来,看看他的全貌。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这种衣服都是令人羡慕的贵妇们在星期天时才穿的。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一片一片脱落下来,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这位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又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蜘蛛女孩的流动展览,说明大家不忍心再看到巨翅老人的惨状。
B.贝拉约夫妇靠门票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内心对巨翅老人充满感激。
C.随着天气变暖,巨翅老人身体逐渐恢复,这为他最后飞离小镇提供了条件。
D.埃丽森达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其离去很是不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拔下他的羽毛、向他投掷石头、用滚烫的铁铲去烫他,文中这样的场景体现了大家对巨翅老人的态度与反应。
C.“蠕动”“呻吟”“挣扎”等动词的使用,使一个有别于大家惯常想象、落难的巨翅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巨翅老人蛰伏数年最终展翅飞翔,一反前文落魄潦倒的形象,两相对比,更能凸显文章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
3.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
4.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
昨日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鳟鱼游荡的小溪

[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文本一:

这个元帅还很年轻。战斗中的损伤和行军使他的那张脸失去了光泽。除了疲惫不堪的行军和战斗,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晓。他从来就未曾想过从马鞍上俯身简单问一问农民,他的马匹所踩踏的草叫什么名字。无休止的战争教会了他保持沉默,教会了他忘却自己的生活。

那是在冬天,元帅的骑兵团在一个小城里过夜。白雪覆盖的山峦在夜里银光闪闪。①小城周围绵延着山毛榉森林,只有天上的星星在不停地闪烁,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凝滞不动了。

元帅住进了一家旅馆,独自一人坐在小客厅里的壁炉旁。他累坏了,只想一个人待着。整座小城都被白雪覆盖着,寂静无声。他现在很需要这种已经让他不太习惯的安静。

元帅紧盯着壁炉里燃烧的木块,并没有发现一位脸庞消瘦的老人已经走进客厅。这位陌生人穿着一身蓝色的带补丁的燕尾服。陌生人走到壁炉旁,伸出冻僵的双手去取暖。元帅抬起头,不满地问道:

“先生,您是谁?为什么会不声不响地出现在这里?”

“我是音乐家鲍姆维斯,”陌生人答道,“我之所以轻手轻脚地进来,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冬天的夜晚,人会情不自禁地不发出任何声响。”

这位音乐家的脸庞和说话声让人产生了一丝好感,于是元帅思忖了片刻,说道:

“请坐到壁炉边吧,先生。我承认,我在生活里很少能够遇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所以我很高兴能和您说说话。”

“谢谢您,”音乐家回答道,“不过,假如您允许的话,我想坐到钢琴边弹会儿钢琴。一个音乐主题已经折磨了我两个小时了。我必须把它演奏出来,可是在楼上,在我的房间里,根本就没有钢琴。”

“好吧……”元帅答应了,“虽然对我来说,这个夜晚的宁静毫无疑问比最神圣的音响都惬意得多。”

鲍姆维斯坐到钢琴前,非常轻地演奏起来。元帅觉得,小城周围那厚厚的然而很轻盈的雪仿佛发出了声音;冬天仿佛在歌唱,被厚厚的白雪压弯了的山毛榉树枝仿佛在歌唱;甚至壁炉里的火苗也在歌唱。

“您恐怕是一个了不起的钢琴家吧?”元帅说道。

“不,”鲍姆维斯停了下来,说,“我只是在别人的婚礼和节日晚会上演奏而已。”

台阶旁传来马匹的嘶鸣声。

“好啦,”鲍姆维斯站起来,“他们来叫我啦。我得向您道别啦。”

“您这是上哪儿去?”元帅问道。

“两里地之外的山里,住着一个护林员,”鲍姆维斯答道,“女歌唱家玛丽娅·采尔尼现在就在护林员家里做客。今天是她二十三岁的生日,她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生日晚会。②可是有哪一个晚会能够缺了老演奏员鲍姆维斯呢?”

元帅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先生,”他说道,“如果我加入你们的行列,跟你们一起在护林员的房子里度过这个夜晚,您会不会觉得这样太唐突?”

“随您的意愿吧。”鲍姆维斯有节制地鞠了一躬,回答道,不过显然,元帅的话还是让他有点惊讶。

“不过,”元帅开口道,“这件事对谁也别说。我摸黑走下台阶,悄悄地坐上停在那口井旁的马车。”

“可以,随您的便吧。”鲍姆维斯重复了一遍,再次鞠了一躬,走出门去。

元帅笑了起来。这天晚上他没喝一口酒,可是一丝不经意间泛起的陶醉感忽然以一股罕见的力量控制了他的全身。

“到真正的冬天里去!”他自言自语道,“到森林里去,到黑乎乎的大山里去!这该多么惬意啊!”

他披上披风,悄无声息地走出旅馆,穿过花园,跨上井边停着的马车。

马儿在裹上一层银装的原野上飞奔。雪花飞到马儿热乎乎的脸上,融化了。严寒使森林变得更有魔力。深色的常春藤牢牢地缠住山毛榉树的树干,仿佛要尽力把树干里那些生机盎然的树汁捂暖和些。

突然,马儿在一条溪流旁停了下来。这条小溪没有封冻。它湍急地泛着水花,哗哗地淌过石块,从山洞里,从满是倒下的树木和冻硬了的落叶的密林里流出。

马儿走到小溪边饮水。不知是什么东西在马蹄下的水里闪现了一下,划出一道耀眼的水流。马儿受到惊吓,猛地一蹿,在狭窄的道路上跑开了。

“是一条鳟鱼,”车夫说道,④“一条快乐的鱼儿!”

元帅微微笑了一下。陶醉之感还没有过去。当马车来到一片山林中的空地上,停在一座有高高屋顶的老房子前面时,元帅仍然没有从陶醉中清醒过来。

房子的窗户里灯光明亮。门开了,元帅抖落身上的披风,拉着鲍姆维斯的手,一间走进灯火通明的低矮的房间,在门槛旁停了下来。房间里有一些穿着考究的男男女女。

一个女人站了起来。元帅望了她一眼,便立刻猜出,这就是玛丽娅·采尔尼……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曾说过,“每一个人就其天性而言,都是艺术家”。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不得不自行熄灭掉艺术和诗意的激情。而帕鸟斯托夫斯基以其抒情的文字迫使我们重新去发现人身上的这一美好的天性。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里,心灵的丰富与单纯完好地融合在一起,构筑成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大自然之恋”也是帕乌斯托夫斯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就帕鸟斯托夫斯基作品那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而言,还是就作家执着于对人的心灵的铸造而言,他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眷恋都是一股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在帕乌斯托夫斯基构建的人的生存状态之高度艺术情感化这一理想精神家园里,对大自然的生命体验是人的心灵世界实现艺术情感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看来,自然与我们人的心灵情感息息相通,自然具有独立的、需要我们以整个心灵的力量去充分感受的生命意义。

(摘编自董晓《白色的虹:帕乌斯托夫斯基短篇集·译者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元帅长年征战,战争给他留下伤病和疲惫,让他忘却自己的生活,很少关注其他方面,习惯了冷漠和独处。
B.音乐家鲍姆维斯痴迷音乐,钢琴演奏技艺高超,经常在别人的晚会上演奏,他的偶然出现打破了元帅沉闷的军旅生活。
C.鲍姆维斯的钢琴演奏唤醒了元帅被战争侵蚀的麻木心灵,元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和自然之景中,内心开始苏醒。
D.元帅对于参加生日晚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但鲍姆维斯觉得元帅的请求比较唐突,既不敢拒绝又感到无可奈何。
2.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描写小城周围的景色,既表现了战争的压抑,也透露出希望,暗示下文情节的发展。
B.句子②表现出鲍姆维斯对自己演奏水平的自信,也表现出他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友善。
C.句子③反映出元帅的内心渴望,他想要去感受真正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天去冷静地反思战争。
D.句子④一语双关,既是描写自然之景,照应标题,也暗示了元帅此时欢快自由的心境。
3.简要说明文本一中音乐家提出告别前,元帅对音乐家态度的变化过程。
4.文本二评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艺术创作是“大自然之恋”,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2024-04-21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3.“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4.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2024-03-22更新 | 5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进出房间和上下楼梯时,碰见的人都很陌生。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办公桌就在营业处那头。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美国太太说。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披着橡胶斗篷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朝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

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

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太太坐在床边。“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色渐渐暗了。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还有,我想用银碗吃饭,要点上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注释】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青年展现出迷惘、彷徨的精神面貌。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要求与男性平起平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句没有直言她的内心,只是客观描写了女主人公照镜子时的一系列动作,透露了其内心的状态。
B.女主人公想把头发留长,想用银碗吃饭,想要几件新衣裳,都表明她自立、自尊和自强的形象特点。
C.文中多次提及丈夫看书,也提及丈夫不支持她留长发,暗示了夫妻之间无法进行真正交流的隔阂感和距离感。
D.虽然店主对女主人公体贴认真,但他送猫给她的行为剥夺了女士自我冲破束缚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掌握了主导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滂沱的雨水、翻涌的海浪、空荡的广场、泛光的纪念碑、狭小封闭的旅馆等环境描写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B.作者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逐步揭露各个人物的态度,呈现小说含蓄而深刻的主题。
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以此作结?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电报式风格:情节不蔓不枝,叙述语言及对话描写言简意赅,没有过多修饰。
3.小说对“雨”的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4.文中关于“想要猫”,女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主人公“寻猫前”“寻猫时”“寻猫后”的心路历程。
2024-03-1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把聂赫留朵夫领到女监来的副典狱长,显然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时走了过来。他看见聂赫留朵夫不在铁栅栏旁边,就问他为什么不同他要探望的女犯谈话。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提起精神,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答说:

“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副典狱长沉思了一下。

“嗯,好吧,把她带到这儿来一下也行。”

“马丽雅-卡尔洛夫娜!”他转身对女看守说,“把玛丝洛娃带到外边来。”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旁边。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玛丝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犹豫之后选择用“您”称呼,因为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B.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是不顺畅的,外在原因主要是探监环境的恶劣、铁栅栏的阻碍,内在原因主要是两人社会地位和境遇的差异。
C.节选文段集中于聂赫留朵夫探视玛丝洛娃这一充满戏剧冲突的场景,空间就在监狱之内,从长凳到铁栅栏,再回到长凳。
D.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不安、悔恨、内疚和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狱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描写,为两人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正因为吵闹影响了二人交谈,才有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B.“乌黑的鬈发”“乌黑发亮”的眼睛“特别有神”,运用肖像描写,可见玛丝洛娃是个可爱的姑娘,让人无法讨厌她,激起人们对她遭遇的同情。
C.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的内心挣扎过程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D.19世纪俄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善于抓住人物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用不同手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班级将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经讨论,读书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细节·心理·讽刺。请围绕关键词为《复活》写一段推荐语。
2024-03-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尔培特(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外面确实很冷,但乐师阿尔培特并不觉得冷,这是因为他喝了酒,又吵了一架,浑身感到很热。

他走到街上,回头望了望,快乐地搓搓手。街上空荡荡的,一长排路灯还发出红光,天上星光灿烂。怎么样?他对着杰列索夫家灯光明亮的窗子说,接着双手插进斗篷里面的裤袋里,弯曲的身子向前冲着,迈着沉重踉跄的步子向街道右边走去。他感到两腿和胃里都非常沉重,头脑里嗡嗡作响,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左右摇晃,但他还是朝安娜家的方向走去。他的头脑里掠过种种奇怪的不连贯思想。他忽而想起刚才同扎哈尔的争吵,忽而不知怎的想起大海和他乘轮船初次抵达俄国的情景,忽而想起同一个朋友顺路在一家小酒店里度过的快乐夜晚,忽而心里唱起一支熟悉的曲子,他想起了热恋的对象和剧院里那个可怕的夜晚。尽管这些回忆都不连贯,它们却鲜明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闭上眼睛,不知道什么更真实:是他所做的还是他所想的?他不记得也没有感觉到他怎样勉强举步,怎样踉踉跄跄撞在墙上,怎样茫然四顾,怎样走过一条条街道。他只记得和感觉到,他的浮想古怪离奇,错综交织,层出不穷。

阿尔培特在走过小滨海街时绊了一跤。他猛地清醒过来,看到前面有一座雄伟豪华的建筑物,就继续向前走去。天上没有星星,没有曙光,没有月亮,街上也没有路灯,但各种物体却显得清清楚楚。①那座矗立在街头的建筑物,窗内灯火通明,那些灯火却像倒影似的不断晃动。这座建筑物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阿尔培特面前。但他一走进宽阔的大门,里面的灯火就熄灭了。房子里黑漆漆的。拱顶下重重地回响着孤独的脚步声。当他走近时,一些影子就溜掉了。我上这儿来干什么?阿尔培特想,但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向前拉去,拉到大厅深处……那里有一座高台,周围默默地站着些矮小的人,谁要讲话?阿尔培特问。没有人回答,只有一个人向他指指高台。这时台上已站着一个瘦瘦的高个子,头发硬得像鬃毛,身上穿着一件花袍。阿尔培特立刻认出是自己的朋友彼得洛夫。真奇怪,他怎么会在这儿?阿尔培特想。不,弟兄们!画家彼得洛夫指着一个人说,你们不了解这位生活在你们中间的人!他不是一个卖艺的,不是一个机械的琴师,不是一个疯子,不是一个堕落的人。他是一位天才,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但在你们中间不被注意,不受重视,因而被断送了。阿尔培特立刻明白他的朋友说的是谁,但不想使他难堪,只谦逊地垂下头。

他好像一根干草,被我们大家所侍奉的圣火烧成灰烬,那个声音继续说,但他完成了上帝赋予他的全部使命,因此他应该被称为伟人。你们可以轻视他,折磨他,侮辱他,声音越来越响,但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比你们大家崇高得多。他幸福,他善良。他待人一视同仁,一样地爱人或蔑视人,他只为上帝交给他的使命工作。他只爱一样东西,那就是美——世界上唯一的绝对幸福。对,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们都在他面前跪下!他大声叫道。

但是,从大厅对面角落里轻轻响起另一个声音。我不愿给他下跪。那个声音说,阿尔培特立刻听出那是邻居杰列索夫的声音。他有什么伟大?为什么我们要给他下跪?难道他的行为规矩正派吗?他给社会带来过益处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借钱不还,怎样从同事那里拿走小提琴上当铺吗?(天哪,他什么都知道!阿尔培特想,头垂得更低了。)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奉承最卑鄙的人,为了几个钱去奉承他们?杰列索夫继续说。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从剧院里被赶出来,安娜怎样想把他送交警察局吗?(天哪!②这一切都是真的,请你替我辩护吧,只有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要再说了,真不害臊,彼得洛夫的声音又响了,你们有什么权利责备他?难道你们过过他的生活吗?你们有他那样的灵感吗?(对,对!阿尔培特喃喃说。)艺术是人的能力的最高表现。艺术只赋予极少数精英,并把他们提升到令人头晕目眩的高处,普通人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艺术也像一切斗争那样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为事业奉献一切,往往没有达到目的就牺牲了。

彼得洛夫静默了,阿尔培特抬起头来,大声叫道:对!对!但他的叫嚷没有声音。

这事同您无关,彼得洛夫严厉地对他说。哼,③你们侮辱他,蔑视他,他继续说,他是我们中间最优秀最幸福的人

阿尔培特听了这句话心花怒放,忍不住走到朋友跟前,想亲吻他。

滚开,我不认识你,彼得洛夫回答,走你自己的路,要不你要走不到了……

瞧你醉成什么样子!你走不到家了。十字路口有个岗警对他叫道。

阿尔培特站住,提起精神,竭力不东摇西晃,拐进胡同。

离安娜家只剩几步路了。她家的灯光从门廊射到院子里的积雪上。门口停着雪橇和马车。

他用冻僵的双手抓住栏杆,跑上台阶,打了打铃。

两位客人从安娜家出来,正好看见醉醺醺的阿尔培特直挺挺地躺在门槛上。

一八五八年二月

(节选自《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1857~1863)》,草婴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迈着沉重跟跄的步子”“感到两腿和胃里都非常沉重”,可见阿尔培特醉得不轻。
B.“但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向前拉去,”这是潜意识支配着阿尔培特醉后游走。
C.“杰列索夫”提出反对意见,说明现实中的他认为阿尔培特劣迹斑斑,一无是处,故“不愿给他下跪”。
D.“滚开,我不认识你”,这暗示了说话人从梦中“彼得洛夫”到现实岗警的过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二段通过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形象而真实地展现了阿尔培特醉后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意识。
B.文本语言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这点在杰列索夫的陈词中表现明显。
C.阿尔培特醉后“梦游”颇有舞台剧的效果,还穿插了括号内的心理潜台词,令读者仿佛置身彼得洛夫与杰列索夫对话情境中。
D.彼得洛夫与杰列索夫口中的“他”,实为阿尔培特自问自答,阿尔培特在“梦游”情境中,虚构了这种“他者”认同。
3.文中多次使用含“但”的转折句式,请任选两处划线句子,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托尔斯泰的语言充满深刻的思辨,小说以“彼得洛夫”和“杰列索夫”的对话形式展现了阿尔培特丰富矛盾的心理世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阿尔培特心理变化过程。
2024-03-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榈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榈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了一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①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时候,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它跑了。”“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

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乔治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

乔治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她说。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开始看书了。

他的妻子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②“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根本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妻子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经亮灯了。

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有删节)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雨景的描写,营造了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反映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文中画线句子②是女主人公不甘寂寞、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写出了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如意,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C.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写出了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新女性的喜悦心情。
D.与《老人与海》中在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文中的女主人公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样,都是家庭关系中觉醒的女性代表。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雨中的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即雨中,猫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有着多重意蕴。
B.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情节安排比较自由。
C.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D.文中画线句子①连用6个“喜欢”,增强了女主人公得到旅馆老板善待的喜悦感,也塑造了旅馆老板待人诚恳热情又不失尊严的形象,与待她冷如冰霜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
3.文中“猫”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助“猫”反映了“美国太太”怎样的心理状态。
4.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可能越深刻、越动人。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实现冷静客观叙述的。
2024-03-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老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所带来的伤害。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暗示着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表现了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
D.小说通过人物之间情绪激动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
3.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2024-03-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肩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救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

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传出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

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

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

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

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

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惟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

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

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

诵完旧作,李征自嘲——

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

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

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高自做,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祥。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

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

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道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

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

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

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惟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

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徐建雄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后来又放下了自尊,求朋友帮忙照料,可见他对妻儿确实是真爱。
B.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的情感。
D.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讲述“变形”的故事,前者侧重探讨人心的幽微,后者将批判指向社会对人的异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少年得志转到抑郁发狂,由途中遇虎转到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短短几段中一再跌宕起伏,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小说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C.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D.无论是李征化虎还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3.在对话过程中,身为李征唯一挚友的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小说梳理概括。
4.“诗”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关键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日)芥川龙之介

那是我就读中学四年级时的事。那年秋季,学校举办三夜四天的毕业旅行,预定游览日光到足尾那一带。学校颁发的油印纸注意事项中,明记着:上午六点三十分在上野车站候车集合,六点五十分发车。

当天,我顾不及吃早饭就冲出家门。从我家到上野车站,搭电车不须二十分钟即能抵达。明知不会迟到,却仍心焦气躁。天空布满乌云,今天实在是很冷。电车总算驶来了。在拥挤不堪的车厢中,我好不容易才抓到一个吊环,接着有人在身后敲打我的肩膀。我慌忙回过头。

早。

原来是能势五十雄。能势跟我毕业于同一小学,又同时升上同一中学。成绩平平,没有特别拿手的科目,也没有特别棘手的学科。不过,他却很擅长一些小事,例如流行歌曲,只要耳闻一遍,即能当场重复歌曲的旋律。因此每逢毕业旅行或其他野外活动,全体在外宿泊时,当天夜晚他一定会得意洋洋地展现他的特技。吟诗、单口相声、口技、变戏法,可说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的动作与表情,有种独特的能令人不由自主发噱的言外之妙。所以他在同学之间极有人缘,在教师们之间也广受好评。

就这样闲聊着时,电车到站了。

大概时间还早,聚集地点只来了二三个同学。大家彼此先互道过早安,再争先恐后抢夺候车室内的木凳子坐。然后就是老样子,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几个都是年纪相仿且习惯以老子来代替这个自称的家伙。这几个习惯自称老子的家伙,口沫横飞地聊着旅行的预定计划,谈着同班同学的糗事,甚至批评起教师们的不是。

阿泉那小子很诡,他有教师用的教科书,所以他说他上课从来没有预习过。

平野更诡,那小子在考试时,都把历史的年代抄在指甲上作弊。

说得也对,连老师都诡。

聊来聊去,没有一则好话。过一阵子,能势批评起坐在他邻座一个看似工匠、正在阅读报纸的男人,说他脚上的鞋子像开口雷。那个男人的鞋子不但整体失去光泽,且鞋尖又开了个破洞。

有道理,正是开口雷。众人爆笑不已。

于是,其他人也沾沾自喜地物色起进出候车室内的各式各样人物,一一品头论足着该人的一切。恰好我们之中没有一个对于这种事情会感到心虚的乖乖牌学生,其中更以能势的形容最为尖酸刻薄,且最具诙谐感。

能势,能势,你看那个老板娘!

呵,她的脸就像鼓起肚子的河豚。

那边那个戴红帽子的运货员,好像什么的,喂,能势,你看!

那小子是卡尔五世

闹到最后,竟变成能势一个人专门负责诽谤的任务。

此时,有人发现时刻表前站着一个怪异的男人,正在查阅蝇头小字般的数字。那个男人穿着一件黑紫色的西装,下半身是灰色粗条纹的长裤,包裹着一双瘦巴巴像体操时用的球竿的脚。头上戴着一顶老式的黑色宽檐呢帽,呢帽下露出斑白头发,看来是个年纪已过半百的男人。不过,他脖子上缠着一条黑白方格花纹的围巾,腋下夹着一根鞭条般的紫竹长杖。无论是他身上的服装,或是他的气氛,均像是有人从杂志剪下插图,再将其搁放在此候车室的人潮中似的。

我们这票人中有个家伙像是庆幸找到新的发泄对象般,忍俊不禁耸动着肩膀,笑着拉住能势的手说:喂,那人怎样?

众人同时望向那个怪异的男人。男人微微挺起胸往后仰,从背心口袋中掏出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镍制大怀表,仔细对照着怀表与时刻表上的数字。我望见那男人的侧脸时,随即认出他是能势的父亲。

可是,当时那几个家伙,无人知道此事。众人均兴致勃勃地望着能势,等待能势会想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来戏谑此滑稽的男人,并已准备好听后的笑声。我差点就脱口说出:

那是能势的老爸耶!

就在这时,能势开口了。

那小子吗?那小子是个伦敦乞丐

理所当然,众人同时发出爆笑。有人甚至故意模仿能势父亲的动作,往后仰再装作掏出怀表的样子。我见状,情不自禁低下头。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没有勇气去观看能势的表情。

瞧,瞧他那顶帽子。

古玩店的?

古玩店恐怕也找不到。

那,是博物馆的。

众人又大笑一团。

阴霾的候车室,昏暗得像是日暮后。透过这昏暗的帘幕,我悄悄地注视着那个伦敦乞丐。不巧,外面可能已出薄日,一道狭长的亮光,自高耸的天花板上的天窗,茫茫然斜射下来。能势的父亲,正处于那道亮光中。四周,所有的物体都在动。无论视线所及的,或视线所不及的,都在动。而且此动片,竟化成无声静寂的世界,白雾般地笼罩着候车室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这个身穿与现代离谱的服装,本身更与现代绝缘的老人,在这个眼花缭乱的动态人群洪水中,将一顶超脱现代的黑色宽檐呢帽靠后戴着,并将一个绑着紫色绦带的怀表搁在右掌中,依然故我地像一尊抽水机般伫立在时刻表前……

日后,我不着痕迹地探听,才得知当时任职于大学药房的能势的父亲,因想在上班途中顺路看一眼儿子跟同学一道启程毕业旅行的模样,故意瞒着儿子特意赶到候车室来的。

能势五十雄,中学毕业后不久,即罹患肺结核,撒手尘寰。在学校的图书馆举行他的追悼会时,站立在戴着学生帽的能势遗像前朗读追悼辞的,正是我。

你,是个孝子。我在悼辞中,加上这么一句。

(有删改)


[注]①卡尔五世: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伦敦乞丐:穿着类似绅士的乞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叙部分介绍能势的特技和引人发噱的言行,为下文他在候车室的言行作铺垫。
B.文中的学生肆意取笑和评价他人,体现了这群学生口无遮拦、年少轻狂的特点。
C.能势的父亲衣饰过时,搭配怪异,行为板滞,这使他成为中学生取笑的对象。
D.“我”差点说出能势的父亲,是想阻止戏谑行为,这表明“我”与众人有本质不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鲁迅的《祝福》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其中的人物,又是叙述者,隐含着作者的态度与观点。
B.本文和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都是不完美的,这使父亲的形象更真实,有助于表现真挚、感人的父爱。
C.在戏谑父亲时,没有描写能势的表情,这是不写之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D.“所有的物体都在动”与“唯独能势的父亲,纹风不动”形成对比,意在表现父亲与世界的格格不入。
3.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Ⅰ论及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艺术手法,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
2024-02-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