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斯科院落琐忆

[俄]亚历山大·阿尔汉格尔斯基

我见过很多院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

巴库的小院是闲适的象征。在黑色夜幕的中心闪烁着一片天堂。女人们围坐在长条桌边包饺子,做葡萄叶羊肉卷,挑拣大米。孩子们在露台上玩耍,男人们在棋盘上厮杀。

我记得伦敦的院落。在切尔西一个富人区。这是一个孑然独立的院落。每一个住户都有一把围墙门的钥匙,一片常青灌木当中立着一个美式塑料小桌,旁边的折叠椅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斜纹布棉上衣,灯芯绒长裤,手戴黑色手套。面前放一瓶干白,手捧报纸。随着一声开锁的轻响,走进一位新来的邻居。两个人相谈甚欢,一阵大笑,笑声中透着自信。突然双方止住笑声,面对面坐下,各自陷入沉思。

而莫斯科的院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永远是一小片私人生活的净土。

院子的正面仿佛用尺子测量过,非常精确。道路宽广,清一色的五层楼房,千篇一律的门诊部,学校的区块建筑,房管处和派出所的灰色板房,还有一些小的办事处和工作间。有点儿笨拙,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风范。人们穿着同样的衣服,中小学生们身穿灰色短上衣,戴着红领巾;出租车司机按规定佩戴制式帽子;交警们手里拿着交通指挥棒,这儿禁行,这儿是斑马线,那儿是红绿灯。但是只要你拐进院子,这一切便都不复存在。院子里没有任何目标和规矩。人们随意改变步态,不是严整的齐步,而是左右摇晃,随心所欲。如果觉得热,你可以扔掉上衣,甚至脱下衬衫,只留一件背心,没人指责你,你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你只属于自己,你在自己的地盘,你只需本色出演。

最自由自在的地方是莫斯科郊外,城乡接合处的院落。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在索科尔尼基最偏僻的地方有几栋煤渣填充的木屋。木屋之间有一片水洼,泥泞得像沼泽地。夏天的时候,水洼上方蚊子成灾,冬天则变成一个滑冰场。这儿永远散发着褐色肥皂和褪色内衣的味道。沿着水沟堆放着一堆堆柏油渣。在灰色的石板瓦棚下面放着锯木架和锯子。锯子锈迹斑斑,锯齿犬牙交错。而且总有东西在冒烟:要么是宽口烟囱,要么是快熄灭的火堆,要么是火盆里的湿煤,要么是偶然烧着的破布。

后来我们搬家了——从索科尔尼基一带搬到刚划给莫斯科的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然而,这里也同样有自由的莫斯科式的院落,几个男人围坐在木板制的长条桌后面,把短背心卷到肚子以上,从早到晚玩多米诺骨牌。稳重的男人则更热衷于出门到院子里去修自己的爱车。不论酷暑严冬,不管刮风下雪,他们都躺在莫斯科人扎波罗日人牌小汽车下面,身下铺一个帆布垫,脑袋垫着油乎乎的破抹布。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自由之幸福。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的烦扰:可以不用考虑妻子、副经理,还有去商店排队购物,或者是办公室坐班,朝九晚六,扣除一小时午餐时间,在难以下咽的食堂吃午饭。

胖大婶们都是爱种花的人,她们种了喇叭花、万寿菊、蝴蝶花和水仙花,这会儿正在花园里除草。看门的老太太们戴着粗棉布头巾坐在屋边的长凳上,对着路过的人说长道短。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在沙堆边玩沙子,大一点儿的孩子们玩打木棍游戏,跳绳,用一只脚跳着踢鞋油盒子。妈妈们则在煮土豆胡萝卜。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不久之前。苏联解体后,戴棉布头巾的老太太们也过世了,那些穿背心的男人们也郁闷了,莫斯科人牌汽车的车主们都买了二手进口车,马特维耶夫卡也几乎变成中心区。可是不知为什么,那些院子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却神奇地保留下来。

从前戴着蓝色十字头巾的老太太们坐的地方,如今被盘着发髻、披着黑色披肩的老太太们占据,俄罗斯式的长凳上坐着来自亚洲国家的老太太,而且她们也像从前的人一样对过往的行人说长道短。现在院子里没有人玩多米诺骨牌了,但每逢周末他们在这里烤羊肉串。如今在起亚现代车底下躺的是塔吉克斯坦人。这就是从未改变的莫斯科院落,人们用轻松的步态在这里行走,脱掉衬衫,肆意地袒露肚皮,穿着运动裤和运动鞋在草坪上散步。

但是在市中心,有些东西被移走了。莫斯科突然变得臃肿起来,而且不与任何人商量,便开始将院子与外面的世界隔离。院子安装了大铁门,门禁杆,出现了自命的管理者:二号楼的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和四号楼的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她们从早到晚相互争吵,争取支持者,然后突然和好一段时间,进行秘密外交,讨论在哪儿设立新的门禁杆,是否要收钱装一个自动推拉式大门,还是让每个人手动关门。

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坚定地支持采取严厉措施保障院子的安全。她主张院墙的出入口要用铁栅栏封起来,而且必须全天封闭。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略带自由主义倾向,她认为封闭一个口就可以,而且封闭时间从夜里十一点到上午十点。不过这两人都痛恨小区门禁的安装工,因为他们把门禁的感应钥匙卖给附近公司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则把我们的院子当作免费停车场,搞得我们自己的车都没地方停。

一方面,我支持我们的两个女管理员:如今夜里再也没有大货车开进院子,也不会在凌晨5点发动车子,让车子冒着黑烟在那里空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为什么需要一个院子?在这个院子里那些疯狂的大妈们互相攀比,为了金钱和欲望无休止地明争暗斗,不时地要维持院子秩序,不时爆发战争秘密外交。我一直隐居院落就是为了躲避,为了能在这里随意变换步态。可我现在往哪里藏身呢?回自己的居所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巴库小院中的夜生活热闹又闲适,伦敦的独立院落只存在于富人区,这些城市的院落各具特色,与莫斯科院落的生活景象不同。
B.莫斯科街道两旁的各类建筑风格相似,人们穿着制式服装,道路交通井然有序,这一切看似千篇一律,体现的却是大国风范。
C.莫斯科院落中的男人们周末大多忙于修理爱车,尽管汽车质量不尽人意,人们仍然为能够享受周末自由闲暇的时光而感到幸福。
D.院落里出现的自命的管理者,亲自安装了大铁门和门禁杆,将院落封闭,这种行为破坏了院落原有的生活状态,令“我”感到不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在第五段末尾变“我”为“你”,与读者直接对话,人称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行文更加流畅。
B.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苏联解体前后院落里人们娱乐活动变化的对比,体现出国家局势的变动对莫斯科院落中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C.小说在介绍两位女管理员维持院子秩序的内容时,使用略带夸张的“战争”“秘密外交”等词语,带给了读者幽默诙谐的阅读体验。
D.小说结尾两句用两个反问句连续发问,强烈表达出作者对院落被封闭、原有秩序被管理者打乱的不满和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3.文章两次写苏联解体前“我”居住过的院落,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进行场景描写时,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切换。请以第八段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文学效果。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一次

契诃夫

公爵小姐那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露出一派节日气象。它似乎年轻了。房子四周已经仔细打扫过,大门敞开,带格子的窗板从窗户上却下来。新擦亮的窗玻璃迎着春天的太阳胆怯地发着光。

看门人玛尔克在大门口站着,年老衰迈,身穿一套虫蛀的号衣。玛尔克不是平白无故从他的小房间里钻出来的。今天是公爵小姐的命名日,他要给客人们开门,大声通报他们的姓名。

门厅里已经没有平时那种咖啡渣的气味,也没有素菜汤气味,却有那么一种类似香皂的香水味。各个房间都精心地收拾好。窗帘已经挂起来,罩在画片上的薄纱已经取下,布满木刺的破旧地板涂上了蜡

公爵小姐本人,也就是这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的女主人,是个背脊伛偻和满面皱纹的老太婆,正坐在大圈椅里,不时理一理她那件白色薄纱连衣裙的皱褶。她胸前戴着玫瑰花,只有那朵花才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有青春!

公爵小姐等着贺客登门。应当到她家里来的客人,有特朗勃男爵和他的儿子,有哈拉哈德节公爵,有宫中高级侍从布尔拉斯托夫,有她的表哥比特科夫将军和许多其他的人……一共不下二十名!

时间已经是中午。公爵小姐理一下地的连衣裙和玫瑰花。她侧耳倾听:有人拉门铃吗?一辆轻便马车隆隆响地奔驰着,停住。五分钟过去了。

不是到我们这儿来的!公爵小姐暗想。

对了,不是到您这儿来的,公爵小姐!过去那些年的历史又在重演。无情的历史啊!下午两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回到她的卧室里,哭了。

一个人也没来!一个也没来!

老玛尔克在公爵小姐身旁忙这忙那。他也一样伤心:人们都变坏了!从前,人们像苍蝇似地拥进客厅里来,可是现在……

一个人也没来!公爵小姐哭着说,男爵也没来,哈拉哈德节公爵也没来,乔治·布堆茨基也没来。……他们都丢开我了!可是没有我,他们哪会有今天?他们有今天的幸福,有今天的前程,都得感激我,全亏我出力!缺了我,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小姐!玛尔克附和说。

我倒不是要他们报恩。我不需要这个!我要的是感情!我的上帝,这多么气人!就连我的侄子冉也没来。为什么他不来?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他?他欠的债我全给他还清了,我还把他姐姐达尼雅嫁给一个上流人。这个冉叫我破费不少啊!我始终信守我对我哥哥,也就是他父亲,许下的诺言。我为他花过不少钱,这你也知道·····。

您,小姐,可以说,就是他的父母,顶得上他的亲生父母。

可是现在——你瞧,这就叫报恩!唉,这些人啊!

三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歇斯底里发作了。惊慌不安的玛尔克戴上他那顶镶着饰绦的帽子,同街头马车的车夫讲了很久的价钱,然后坐上车去找公爵小姐的侄子冉。

幸好,冉公爵居住的公寓不算太远。玛尔克碰见公爵正躺在床上。冉刚从昨天的酒宴上回来,他那起了皱纹的大脸红得发紫,额头上冒汗。他很想睡觉,可是不行:他恶心,要呕吐。他烦闷的眼睛盯住洗脸盆,其中装满垃圾和肥皂水,快要溢出来了。

玛尔克走进肮脏的房间,带着厌恶的神情耸起肩膀,迟疑地走到床前。

这不好,伊凡·米哈雷奇!他带着责备的口吻说。

什么事不好?

今天您为什么没到您姑姑家里去庆贺地的命名日呢?莫非这样好吗?

滚出去!冉说,眼睛没离开肥皂水。

莫非这不伤姑姑的心?……唉,伊凡米哈雷奇,少爷!您一点感情也没有!

我不干拜客的事,你就这么对她说吧。这种风气早已过时了。……我没有工夫坐着马车四处乱跑。不要来缠我。滚开!我想睡觉。

接下去好一阵子两人都不说话。

您,少爷,就去一趟,庆贺一下吧!玛尔克堆着笑脸说,她老人家在哭,……您务必发发善心,对地表一下敬意。……您去一趟吧,少爷!

我不去。我用不着去,而且也没有工夫去。

您去一趟吧,公爵!您给地个面子,少爷!您多费心!她老人家伤心透了,……因为您,可以说是忘恩负义,……。玛尔克举起柚子擦眼睛。

那么,有白兰地喝吗?冉说。

有,少爷,公爵!

哦,那么有一百卢布可拿吗?他问。

这说什么也办不到!您自己也知道,公爵,我们手上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有钱了。……亲戚们已经害得我们倾家荡产,伊凡·米哈雷奇。当初我们有钱,大家不断地来,可是现在……。

我去年因为拜望她而拿到——拿到多少钱来着?拿到二百。那么这回连一百也没有了?你倒真会开玩笑,滚开!我想睡觉。

求您发一发慈悲吧,公爵!她老人家年纪大,身子弱。……她活不长了。……您可怜可怜她老人家吧,伊凡·米哈雷奇,公爵!

冉却无动于衷。玛尔克就开始讲价钱。四点多钟,冉同意了,穿上礼服,坐车到公爵小姐家里去。

我的姑姑。他低下头去吻她的手,说道。

然后他在沙发上坐下,把去年已经谈过的话再从头说一遍。

我的姑姑,您知道吗?玛丽雅·克雷斯金娜接到从尼斯寄来的一封信。……她丈夫可了不得!嘿!原来他为一个歌女同一个英国人决斗,他在信上满不在乎地描写一番……

真的吗?公爵小姐把眼珠往上一翻,举起两只手来合在一起,惊讶中带着点恐惧。

是啊。他在那儿决斗,追逐歌女,可是在此地,他的妻子呢,却让他害得憔悴,消瘦。这样的人我真不懂,我的姑姑!

幸福的公爵小姐把座位向冉那边移近点,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谈下去。茶和白兰地端上来了。

这边,幸福的公爵小姐听冉讲话,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心惊胆战;那边,老玛尔克却在翻那些小箱子,把一张张钞票收拢来。冉公爵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只要给他五十卢布就成了。可是为了付出五十卢布,就得翻不止一口箱子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②描写公爵小姐等待贺客的情形。“侧耳倾听”这一细节,写出了她从期盼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B.公爵小姐等待的贺客都是她曾经帮助过的人,她为这些人付出精力和钱财,但其内心并不需要报恩。
C.玛尔克不断变换对冉公爵的称谓,主要是因为冉公爵的拒绝使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变着法劝说。
D.从姑姑那里尽可能多地搜刮好处,这才是冉公爵答应“每年一次”庆贺姑姑命名日的真正原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胆怯”用拟人手法,写昏暗已久的窗玻璃被擦亮后乍见太阳的状态,也暗示公爵小姐的心理。
B.画线③以对白方式将叙述者的态度和观点自然带出,这一横插的议论提示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存在。
C.玛尔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他既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D.在玛尔克与冉公爵的对话描写中,作者大量使用省略号,是为了省去多余的话,使小说语言精练。
3.有译本删掉了第三段(画线①处)的内容,你是否认同?请阐述理由。
4.契诃夫小说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到“冷眼旁观”中,耐人寻味。请结合公爵小姐的“哭”和“笑”,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
2024-05-28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是上午十一点。

“你最好把车窗关上。”女人说。

小女孩想把窗子关上,可是车窗锈住了,怎么也拽不动。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车厢里仅有的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飘进窗子里来。小女孩把她们随身带着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的座位上。自己坐到离窗稍远的位子上。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小女孩十二岁。那个女人矮小孱弱,穿的衣服像件法袍。整个旅途中,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女人低着头,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小女孩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她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

火车徐徐穿过一座铁桥,又经过了一个镇子,镇上另一端是一片因干旱而龟裂的平原。

女人停下来不吃了。

“把鞋穿上!”她对小女孩说。

小女孩向窗外望了一下。映入眼帘的还是一片荒凉的旷野。她把剩下的饼干塞进袋子里,连忙穿上鞋。

“梳梳头!”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

“你要有什么事儿,现在赶快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小女孩点点头。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母女俩下了车,穿过空无一人的车站。

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有些人把椅子靠在树荫下,在大街上睡午觉。

母女俩悄悄地走进小镇,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 ”

“我要找神父。”母亲说。

“神父正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母亲固执地道。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开门的妇女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她的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的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感情。

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位妇女的哥哥。你有什么事 ”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天空。

①“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在细雨的淅沥声中寡妇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拿出一支老式手枪,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举起枪,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②她随即听到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卧着一具男尸。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说。

“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的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的。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回答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他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树荫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的反常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要不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女人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电影镜头一样,小说的场景从行驶中的火车开始;“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车窗锈住了”等描写,奠定了小说不太明快的叙事基调。
B.透过“鲜花”“丧服”等词语,我们隐约可以猜测到母女俩将要进行的是一场拜祭活动,但拜祭谁,作者故意设下悬念,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并没有提及。
C.随着神父的出场,此前笼罩在母女俩身上的迷雾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小偷”母亲的身份,让女人变得冷漠而无情。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摄像式的描写,语言非常节制,和作品内在的浓烈情感形成极大的反差。
2.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神父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母女俩的关心,他主要是从天气状况出发给予母女俩一句很平常的劝说。
B.第②处,从“小偷”中枪后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偷”这一形象并没有被赋予过多的负面色彩,卡络斯·森特诺不是小偷,一切都是小镇人的误解。
C.第③处,神父的举止是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的伤害,他的言谈中充满了一种设身处地般的体贴。
D.第④处,神父的这句劝阻多少有点儿无能为力,神父内心所有的波澜只能凝聚在这一句话中,耐人寻味。
3.女人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如欲以“一曲含蓄的母爱的赞歌”为题写一则《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公主(节选)

[英]毛姆

过去了好几天,那八个公主找到九月,在她周围坐下,坐姿符合暹罗公主的仪规。

可怜的九月,她们说,你那只漂亮的鹦鹉死了,我们都很难过,我们都有宠物鸟,只有你没有,真是太糟糕了,所以我们会凑钱给你买一只可爱的绿黄色的鹦鹉。

你们可真会帮忙。九月说。虽然我遭到打击,但我有我的宠物——小夜莺,它会给我唱世上最动人的歌,给我鹦鹉,我都不知道要来干吗。

一月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然后二月哼的一声,然后三月哼的一声;实际上每个公主都依次哼过之后,九月问道:你们的鼻子都怎么了?感冒了吗?

行了,亲爱的,她们说,那个小家伙就依着自己高兴飞进飞出的,你非说那是你的鸟,这不荒唐吗?她们都朝房间里四下张望,把眉毛耸得那么高,额头都给挤没了。

你的鸟现在在哪儿啊?他们问。

他去探望岳父了。九月公主说。

你凭什么相信他一定就会回来呢?你听姐姐们一句劝,不要冒这样的风险。他要是真回来了,把他丢到鸟笼里去。

但我喜欢让他在屋子里随便飞呀。九月公主说,

安全第一。她们一边摇头说一边走出去,这让九月十分忐忑。她想起来,小鸟好像是走了很久了,或许真出事了,天上有鹰,地上有猎人的陷阱,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再者说,他或许会忘记公主,或许会喜欢上别人;那就太糟糕了!九月真希望鸟儿能安全地回来,然后能住到那个金色的笼子里去。

突然九月在耳朵边上听到了鸟鸣,小鸟就落在了她肩头。他飞来的时候好安静,降落也那么轻柔。

九月听见自己的心在胸腔里怦怦跳着,她抬手握住了小鸟,他没有起半点疑心。公主握着他走到鸟笼边,把他丢了进去,锁上了门,小鸟是如此的讶异,他说道:这玩笑我好像没懂。

没有开玩笑,九月说,只是今天晚上妈妈的几只猫会出来活动,我觉得你在里面更安全一些,你懂我意思吗?

完全明白,小鸟说,可这种地方我肯定是不太喜欢的。我忍一下吧,只要你明天一早放我出去。

他晚饭吃完了开始喝歌,但唱到一半他停了下来。他说:今天晚上我没心情唱歌。小鸟把头埋到翅膀底下,没有多久就沉沉地睡熟了,九月也去睡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她被叫醒。他说:放我出去,我想要好好飞一飞。

这样在笼子里待着不是很好吗?九月说,你这个金鸟笼多好看啊,是爸爸王国里最厉害的工匠做的。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小鸟说。他试着从鸟笼的栏杆间挤出去,那当然是挤不出去的,他敲打着笼子门,当然也不可能打开。这时候八个公主进来了,跟九月说她接受了姐姐们的建议真是非常明智。她们说过不了几天这只鸟就会适应笼子。她们在屋子里的时候小鸟什么都没说,但她们一离开他立马嘶吼起来: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九月说:我把你放在笼子里,只是因为喜欢你,我知道在哪里才是对你最好的。给我唱首小曲吧,我就给你一小块红糖。

但小鸟就站在笼子一角,看着远处的蓝天,没有发出一个音符。我现在怎么唱呢?小鸟回答,我需要看到树,看到湖,看到稻田里青苗在长高。

她拎起鸟笼,出皇宫一路走到那片柳树环绕的湖水和稻田边上,看它一直延伸到视线不可及的地方。

我每天都会带你出来,她说,我爱你,我只想让你开心。

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小鸟说,这些稻田,这面潮水,湖边的柳树,从笼子的栏杆之间看出去是不一样的。

于是公主又把他带回来,但小鸟什么都不吃。公主焦急地问几个姐姐怎么看目前的状况。你自己的心志一定要坚定。她们说,要是他那么固执,还把自己饿死了,那就是活该。九月一时没听出来这样做对她自己有多少好处,但她们岁数都比她大,而且是八对一,所以她没有说话。

第二天醒来,她惊呼了一声,因为小鸟侧身躺在笼子底,双眼紧闭,看上去就像死了一样。公主打开鸟笼,把小鸟捧出来。她哭起来,眼泪落在小鸟身上;小鸟睁开眼睛,感觉到周围已经没了鸟笼的栏杆。

我只有自由的时候才能唱歌,要是我不能唱歌,我活不下去。他说。公主大哭了一声,说道:之前把你关在金鸟笼里,是因为我爱你。但我从来没想过这样你会死。去吧,飞到湖边的树木之间,飞过绿色的稻田。我不会阻拦你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快乐生活。她推开窗户,温柔地把小鸟放在窗台上。小鸟抖动了一下身子。

我会回来的,因为我爱你,小公主。鸟儿说。

说完,他展开翅膀,飞上蓝天,而小公主顿时泪流满面。她的姐姐都嘲笑她,说小鸟肯定不会再回来。但他还是回来了。他还是把她的手掌当餐盘,给她唱动听的歌。九月的窗从早到晚都开着,这样小鸟不管什么时候想回来,都可以直接进她的房间。开窗对她有好处,九月公主变得如此美丽……

(选自《毛姆短篇小说全集》,陈以侃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公主原有的漂亮的鹦鹉死了,虽然她现在拥有小夜莺,八个公主仍觉得她十分可怜,打算凑钱给她买鹦鹉,但遭到了其误解。
B.九月公主以“我把你放在笼子里,只是因为喜欢你”等理由为自己关押小夜莺的行为进行辩解,这种以爱为名的行为发人深省。
C.九月公主与小夜莺之间的情感本来十分深厚,但后来九月公主将小夜莺关起来,这导致了二者的情感逐渐生疏了,以致于不可收拾。
D.结尾“开窗对她有好处,九月公主变得如此美丽”意蕴深厚,说明了九月公主的容颜变得更美,体现了小夜莺带给她的情感慰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施的一项是(     
A.文中“把眉毛耸得那么高,额头都给挤没了”的神态描写强调了八个公主对小夜莺的歌声比自己鹦鹉更好的极端不满。
B.小夜莺去探望岳父不知能否回来,文中对九月公主复杂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刻画,突出了九月公主担忧的心理状态。
C.“放我出去,放我出去”,运用反复手法,表现出小夜莺在被关起来之后的强烈不满情绪,也体现了它对自由的渴望。
D.小说情节主要由九月公主分别与姐姐们、小夜莺的对话来构成,这有利于读者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沉浸式体验。
3.文章为什么要写“八个公主”?请简要分析。
4.某班级举行毛姆文学阅读分享会。有同学提到,本篇童话是一个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作品,也有同学认为不限于给孩子们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2024-04-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太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央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逃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3.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只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龟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前景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踩”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和鱼一搏高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的状态,凸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
B.在掰手腕的比赛过程中,作者通过裁判、观众和黑人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3.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4.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哪怕千钧重压,依然昂首挺立。结合圣地亚哥与文天祥在困境而前的各自表现,谈谈中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里凯

【法国】法朗士

租期满了,贝尔热雷先生带着他的姐姐佐埃和女儿波利娜离开塞纳街那所倒塌的老房子,搬到一套现代化的公寓里。这是佐埃和命运作出的安排。在搬家的几个小时里,小狗里凯在遭到破坏的房间里悲伤地徘徊。它最心爱的习惯被打乱了。一些不认识的人,态度粗野,打搅了它的休息。那些椅子,它刚爬上去躺躺,就立刻被搬走,那些地毯突然从它的臀部底下抽走,它可怜的臀部再也不知该往哪儿放了。

为了荣誉和责任,它起初曾试图抵抗。在拆走水槽时,它曾向敌人猛烈吠叫。可是它丝毫没受到家人鼓励,反而受到打击。佐埃小姐声色俱厉地对它说:住嘴!波利娜小姐也加上一句:里凯,你真可笑!

从这以后它放弃了抵抗,默默地哀悼家庭的毁灭。那些搬运工人进入房间时,它小心翼翼地躲到柜子底下。但是,柜子很快就在它上面摇动,抬起来,接着又砰的一声落下,差点儿把它砸死。它全身的毛倒竖,惊惶失措地逃走。

这些麻烦,这些危险,比起它心里忍受的痛苦算不了什么。正如人们所说的,精神上的折磨最感痛苦。

房间里的那些家具,在它心目中,是亲切的、有生命的。盘子,糖罐,平底锅,所有这些厨房里的神灵,扶手椅,地毯,靠垫,所有这些家里的保护神,全都消失了。它那小小的心灵里哪能容纳这么多的忧愁。幸好它的心灵和人类的心灵相似,忧愁很容易排遣,能够迅速地把烦恼痛苦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它很快地又重新陷入忧愁之中。离开的那天,它心里感到悲痛。在它看来特别不祥的是那些内衣被单被放进黑暗的箱子。波利娜兴冲冲地忙着把她的衬裙放进一只柳条箱。它转过身去不看她,仿佛她在干一件坏事似的。它缩在墙边,想:最坏的情况发生啦!一切都完了。波利娜碰巧也注意到了里凯的态度。她觉得很滑稽,笑了起来。她一边笑着,一边喊它:过来!里凯!但是它缩在角落里不动,甚至没有转过头来。她一连叫它好几声,它不理睬,于是她过去捉住它,把它抱起来。瞧咱们有多么不幸哟!她对它说,有多么可怜哟!她的腔调是讽刺的。它在波利娜的怀抱里,闷闷不乐,装着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里凯,看看我!接着她假装勃然大怒,嚷道:蠢货,给我滚进去!她把它丢进箱子,啪的一声关上箱盖。这时姑姑正好叫她,她走出屋子,把里凯留在箱子里。

它惊恐万分,因为它绝对想不到把它扔进箱子,仅仅是闹着玩,开个玩笑。它用爪子摸了摸衬裙和内衣;它想找寻一条离开这个可怕地方的出路。这时做好出门准备的贝尔热雷先生叫它了:来呀,里凯!到沿河街上去散散步,那儿才是真正的光荣地带。他们在那儿盖了一座新火车站,丑得惊人,难看得要命。他们已经把渡船街拐角的一幢外貌极其漂亮的老房子拆了。他们毫无疑问要盖一座难看的建筑物来代替它。来呀,里凯!……狗在哪里?

主人的声音对里凯是一个极大安慰。它用爪子疯狂地搔着箱子,发出响声来作为回答。

狗在哪里?贝尔热雷先生问捧着一摞内衣回来的波利娜。

爸爸,它在箱子里。

它怎么会在箱子里?

因为它愚蠢。波利娜回答。

贝尔热雷先生把他的朋友放出来。里凯摇着尾巴,跟随他一直来到前厅。接着一个念头穿过它的脑海。它回到内室,朝波利娜跑过去,前腿扑在她的裙子上立起来。在把裙子狂吻一阵来表示崇敬以后,才在楼梯上追上它的主人。

在街上,贝尔热雷先生和他的狗看见他们的家具乱堆在人行道上,呈现出一副凄惨的景象。佐埃小姐的带镜衣橱照出了走过的学生,商贩,还有平板马车。老贝尔热雷先生斜靠在一块界石上,带着温和的神情,苍白清瘦的面容和梳得马虎的头发,在画框里微笑。贝尔热雷先生带着敬意望着父亲的画像,并且把他从界石角上挪开,放到受不到侵犯的地方。

里凯这时用爪子搔着主人的腿,抬起它那双悲伤的美丽眼睛望着他,眼神好似在说:你从前那么有钱,那么有势,难道你一下子变穷了,变弱了,啊,我的主人?你让一群破衣烂衫的人闯进家里,把家具拖到外边,把我们每天晚上互相挨着在上面休息的那把扶手椅,拖到楼梯上。我听见它在那些野蛮人的怀里呻吟。如果你不再拥有这些神灵,如果你连我咬着玩的拖鞋都失去了,如果你贫困不幸,我的主人啊,我的情况又将会如何呢?

(选自《法朗士小说选》,郝运译,有删改)

【注】法朗士,法国作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为作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文本二:

任何一个小说家想要表达的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倾向,而不单纯是一种他所目睹到的事实。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小说家在创作一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作品时,他仅仅告诉了我们校园里有多少个教授、多少个学生、多少个食堂或多少个实验室等等这些客观的事实,那你又能从中明白这位小说家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吗?我们之所以愿意阅读这部小说,当然主要不是为了读到这些所谓的事实。一部小说倘若仅仅只满足于向我们奉献一些事实,那它根本就没有完成小说理应承担的职责。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贝尔热雷一家从倒塌的老房子搬到现代化的公寓,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已明显改观;搬家这件事,除了里凯,一家人都高高兴兴。
B.小狗里凯为了荣誉和责任向敌人猛烈吠叫,不但没有受到鼓励,反而受到斥责和讥笑,它因而放弃抵抗并陷入深深的精神折磨。
C.“瞧咱们有多么不幸哟!”“有多么可怜哟!”两句,表现了年轻女主人波利娜看到里凯的悲伤态度后,对它的理解与同情。
D.“带着敬意望着父亲的画像”等内容,突出了父亲在贝尔热雷心中的崇高地位,对塑造贝尔热雷的绅士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较多笔墨描写搬运工人粗鲁对待里凯,以及搬家之事打乱其生活习惯等,交代了里凯悲伤痛苦的原因。
B.“幸好它的心灵和人类的心灵相似,忧愁很容易排遣”一句,用人类与小狗进行对比,突出了小狗更容易忘掉烦恼和痛苦。
C.里凯在波利娜怀抱里仍然是闷闷不乐,无视女主人的存在,使波利娜勃然大怒,并把它关在了箱子里,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D.“跑过去”“扑在她的裙子上立起来”“狂吻一阵”,这一连串动作,表明里凯对女主人的崇敬,也表现里凯的礼仪周全。
3.文本一最后一段表现了里凯怎样的心理?可以看出它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运用文本二的观点,对《里凯》这篇小说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线无战事

【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

这很好,我挺喜欢。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

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

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

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

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

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恩惠啊。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

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

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

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随后直捣巴黎。”

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他马上又要了一杯。

然而我决然告辞了。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

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
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
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
2.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
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
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
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栖霞市一中、栖霞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恐怖(节选)

莫泊桑

那是在一八七○年战争期间。我们穿过鲁昂,向奥德梅尔桥后撤。我们的部队有两千人,这两千人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精疲力竭,正赶赴勒阿弗尔整编。

白雪覆盖着大地。黑夜来临。我们从头天起就没有吃东西。普鲁士人离我们不远,所以我们迅速逃跑。

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偶尔露出农庄四周的树影;田野在黑色天空下伸向远方,显得沉重而阴森。

在晦暗的暮色中,只听见一片含混不清的、拖沓而嘈杂的声音,仿佛是畜群在迁徙;在这片无穷无尽的踏步声中还夹杂着饭盒和军刀模糊的碰撞声。士兵们弯着腰,弓着背,肮脏不堪,甚至衣衫褴褛;他们在雪地上拖着疲惫的步子,艰难地往前走,往前赶。

那天夜里严寒刺骨。我们的手与钢枪托粘到了一起。我常常看见一个士兵脱下使他难受的靴子赤脚赶路,于是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走了一会儿便坐下休息几分钟,可再也没有站起来。每个坐着的人都是死人。

我们后面留下了多少可怜的士兵呀!他们精疲力竭,想让僵硬的两腿歇一歇再继续赶路,可是,等他们一停下来,等他们那几乎停滞的血液不再在冻僵的肉体内流动,一种无法抗拒的麻痹便使他们动弹不了,将他们钉在地上,合上他们的眼睛,不出一秒钟便使这个超负荷的人体机器完全瘫痪。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但并没有完全倒下,因为他们的腰和四肢一动不动,像木头一样硬,无法弯曲也无法挺直。

在黑夜,在雪地,在这片寒冷和致命的田野上,我们这些比较强壮的人仍然继续走着;我们连骨髓都冻僵了,凭着运动惯性往前走;我们感到悲伤、气馁、绝望,特别可怕的是,我们感到被遗弃,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感到死亡,感到虚无。

我看见两名宪兵抓着一个小个子的古怪男人的胳膊,他年岁很大,没有胡子,模样确实古怪。

宪兵认为抓住了一名间谍,便来找军官。

“间谍”这个词很快便在掉队的士兵中间传开了,他们在间谍四周围拢来。一个声音喊道:“枪毙他!”于是那些疲惫至极、勉强倚着步枪站立的士兵们突然感到一阵疯狂的、兽性的愤怒,这种愤怒往往驱使群众进行屠杀。

我想说话,当时我是营长,可是谁也不承认长官,连我也可能被他们枪毙。

一个宪兵说:“他跟踪我们三天了。他到处打听炮兵的情况。”

我试着盘问这个人:“你是什么人?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要跟着部队?”

那人用无法听懂的土话嘟囔了几个字。

这的确是个怪人,肩膀窄窄的,眼神狡猾,在我面前惶惑不安,以致我对他是间谍不再怀疑。他看上去年龄很大,身体虚弱。他偷偷打量我,神色谦卑、愚蠢和狡诈。

人们在我周围喊道:“让他靠墙站!靠墙站!”

我对宪兵说:“你们负责俘虏?……

话还没有说完,士兵们便一拥而上,将我推倒,顷刻之间愤怒的人群抓住那个人,将他打翻在地,拖到路边,扔到树旁。他摔在雪地上奄奄一息。

他立刻被枪毙了。士兵们朝他射击,重新装上了子弹,再次射击,像野人一样疯狂。他们拥挤着轮流从尸体前走过,向尸体射击,就像人们列队从棺材前面走过抛洒圣水一样。

突然一声呼喊:“普鲁士人!普鲁士人!”

于是士兵们狂乱地溃逃,巨大的喧嚣声响彻四野。

流浪汉的枪击声引起了恐慌,就连开枪者本人也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恐慌来源于自己,慌忙逃走,消失在黑暗中。

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也恪尽职守地呆在那里。

他们抬起这个被打得稀烂的、血肉模糊的身体。

“搜搜他。”我说。

我掏出衣袋里的那盒火柴递过去。一个宪兵为另一个宪兵照明,我站在他们两人中间。

摆弄尸体的宪兵说:“他穿蓝罩衣、白衬衫、长裤、鞋。”

第一根火柴——熄灭了,又点燃第二根。宪兵在翻死者的衣袋,继续说:“一把角质小刀、一条方格手帕、一个鼻烟盒、一小截细绳、一块面包。”

第二根火柴也熄灭了,又点燃第三根。宪兵在尸体上摸了很久,大声说:“就是这些。”

我说:“把他的衣服脱光。在贴肉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什么。”

为了让两个宪兵同时行动,我亲自划火柴为他们照明。在转瞬即逝的急速的微光下,他们从他身上脱下一件件衣服,将这个还有热气的血肉模糊的身体脱得精光。

突然,一个宪兵喃喃地说:“真见鬼,指挥官,这是个女人!”

我无法描述我当时感到多么恐慌,一种奇异的、钻心的恐慌。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看着这堆不成人形的血肉。这是个女人!

两个宪兵目瞪口呆,十分气馁,等着我发表意见。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想,该作何假设。

于是宪兵班长慢慢地说:“也许她是来找孩子的。她孩子在炮兵部队,一直没有消息。”

另一个宪兵接着说:“可能是这样吧。”

我曾经历过许多可怕的事,但当时我哭了起来。在那个冰冷的夜晚,在那片黑色平原上,我面对死尸,面对着这个奥秘,面对着这个横遭残杀的陌生女人,体验到“恐怖”的含义。

(有删改)

【注】①一八七○年战争:又称普法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坐下休息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由此可看出“我”的悲悯之情;枪毙“间谍”时,士兵“像野人一样疯狂”,流露出士兵愤怒的情绪。
B.“古怪男人”被乱兵射杀后,“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恪尽职守也呆在那里”,他们的目的是要从死者身上找到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C.当得知死者是女人后,“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跪下来”不只是为了验证宪兵的说法是否正确,也包含着一种对死者的负罪感。
D.“古怪男人”目睹法军溃败,担心在炮兵部队服役的儿子的安危,竟然在无法忍受的严寒中“跟踪我们三天”,让人不能不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环境描写笔力精湛,如“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显得沉重而阴森”。这些描写渲染了冬夜凄凉的气氛,烘托了士兵惊恐的心情。
B.文中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如“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这些细节触目惊心,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天气的寒冷、军队的情状、士兵的心情作了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利于真实再现战争情景,有利于表现“我”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复杂情绪。
3.莫泊桑的小说叙述技巧圆熟,擅长铺垫、伏笔、照应。请从文中各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本文结尾说:“面对着……体验到‘恐怖’的含义。”“恐怖”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3-05-20更新 | 72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C.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D.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海明威曾写过这样的话:“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结合小说中“小男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