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

胡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之神垂青于我,我会走进理想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与焦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了。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最近半年更是很少回家。但有一天,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只勉强点点头。

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甚至把我甩得老远。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支起了自行车,站在河边的草丛里。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呈现出一片开阔的沙滩,砂石遍地,一片戈壁滩的模样。对岸是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树林里去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烧炭一般炽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弹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地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显得吃力,却步履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而去。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钻进了那一片树林,但我还有一段距离。我不能不佩服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凉爽,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一样,脚板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儿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把青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我脚板底下顿时有一股清凉闪电一般掠过,灼伤的疼痛感也一下子消失了一般。过了一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刨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摘河边地上的花生后,遗留在地里,被雨水冲到河滩里来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蛇皮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花生米,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捡了一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洗净,剥开,悠闲地吃着,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说再去找个地方蹭蹭。我们骑上自行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下来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颗果子,又大又亮,引人垂涎,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我不怕高,不怕难,决心要把它摘下来,于是脱下鞋子,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也就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啊。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看去,父亲的手里竟然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一棵合适你摘的高度。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上班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上小鱼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是捉鱼的高手,过去常常在这河里捉鱼捉得上瘾,也经常满载而归,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偶尔回家来,也很少下河捉鱼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地方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偏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汉……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水里的砂石成了琥珀中的标本;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一副恬然自适的模样……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看看吧,你的。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得走再远一些,就像这条河,追求无止境啊!

我的泪潸然而下。我突然明白,我刚刚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夏天。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让我终身受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因担心高考落榜而“失眠”“饭量迅速减少”“瘦得皮包骨头”等,这为后文父亲带“我”出游作了铺垫,也为父亲对“我”“改造”的效果蓄势。
B.“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树林里的风无比的凉爽和舒适;“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水的澄澈之美。
C.该撒网时父亲却偏不撒网,坚持“往上游走”,接下来对桑树、老槐、藤草、沟汊、螃蟹等景物的描写,反衬了“我”的焦虑,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味道。
D.结尾“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一句字面上违背逻辑,却富有深刻的意蕴,表明父亲给予“我”的教益充盈了整个夏天,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夏天。
2.文中父亲第一次带“我”出游,经历了踩沙烫脚、品尝花生、摘果子等三件事,结合当时“我”的实际境况,说说这三件事分别给了“我”怎样不同的教益。
3.这篇文章在情节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1-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书写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土间的铁跸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瓢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2日16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落叶点明时令,交代了文章的写作时间,奠定了全文宁静冷寂的基调。
B.文章第三段连用三个“没了……”构成排比,写出作者对如今没人破坏河流的欣喜。
C.作者在写景时既有听觉和视觉的调动,又有动与静的结合,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沈从文的话,既有助于突出主旨表达情感,又增添了文学性。
2.有人说,第二段多余,应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3.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月接连着月,年跟随着年,像打秋千一样地翻过去,就这样经过了许多个年头。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许多的事情,只有一张面孔还留下来,这是父亲的面孔。那是一张温和的瘦脸,有一头浓黑的短发。父亲是爱我的,他从没有对我发过脾气。那个时候在我们家里日子过得相当愉快。

可渐渐地父亲变得忧郁、阴沉了。他每天晚上都会出去,常常回来得很迟。父亲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见父亲的颧骨渐渐高起来,脸色渐渐黑起来;母亲也是。

一天晚上,父亲回来得比较早,脸上闪着一对血红的眼睛。他对母亲说:你马上打发林儿去睡罢。"母亲顺从地答应。

外面响起叩门声。母亲躲在房门内看外面,我也把脸紧贴在板壁上。

父亲开了门引进来两个人:一个是穿旧西装的瘦汉子;一个是紫色面膛、身材高大的人,手里提个大藤包。

父亲关上门问:没有遇见别的人吧?

没有,我们在路上很小心。穿西装的说。

重要的东西都在这里。紫面膛把藤包放在桌子下面,郑重地说。

三个人俯在桌上低声谈论着什么事情。父亲送走客人,母亲马上走出去,胆怯地问:他们是什么人?

公司的同事,谈生意上的事情。

我知道你们干的是什么事情。你不为你自己打算,你也应当爱惜林儿……母亲差不多要哭了。

轻声点,轻声点!父亲受窘似的接连说。过了半晌,父亲抬起头来对母亲说: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公道是要实现的……他站起来替母亲揩了眼泪。

父亲依旧早晚出去,母亲依旧做着针线等候他回家。母亲允许了我一件事情:在我八岁的生日,给我买一双新皮鞋。

一个傍晚,有人来找父亲。我认识那个客人,高大的身材和紫色的面膛。他站在门角在父亲耳边说了几句话,父亲的脸色就变了。

晚上我在被窝里听见父亲和母亲搬东西的声音,说是要搬家。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第二天父亲早早地押了行李去了。后来我同母亲也坐上黄包车走了。车子在一条窄巷里停了下来,母亲去敲那两扇油漆的大门。母亲告诉我,这是父亲一位同事的家。

母亲比从前更瘦了,我时常看见她一个人在房里流泪。过了好几天,一个晚上父亲忽然回来了,湿得像一只落汤鸡。你?你弄成了这个样子?母亲放下针线吃惊地说。

这几天外面狗咬得厉害,我简直不敢回家,怕连累你们。父亲那样大的人会怕狗?真想不到!

母亲起初不说话,默默垂泪,忽然迸出哭声说:你从此就都改了罢,这几个月来我每天每夜都替你担着心。母亲的声音很低,但是我知道她哭了。

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为了公道。父亲叹一口气,望着母亲,我对不起你们,请你原谅我……

父亲这个晚上没有走,此后他一连在家里住了几天,我觉得我又找回那个爱我的父亲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

那天早晨父亲出去的时候,母亲嘱咐他,要他一定把新皮鞋给我买来。他回答说不会忘记。

一个下午过去了,父亲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吃完晚饭,父亲依旧不回来。母亲安慰我说明天早早起来就有新皮鞋穿。

我刚刚睡好,就被一阵打门声惊醒。我看见母亲去开了门,那个紫面膛走进来,低声对母亲说了几句话。母亲就匆忙掩上门跟着他出去了。我心里跳得很厉害,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要的新皮鞋始终没有买来,而且以后我也永远没有看见父亲的面孔了。母亲也不再提起父亲的事情。

是母亲把我养育成人的。为了我,母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我刚结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在她的遗物里面我无意间发现一张旧报纸,上面登着父亲的消息和照片,从那里我才知道父亲的最后归宿。

以上的话是写给你看的,祥,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八岁生日,我没有给你买回来许你的一双新皮鞋。

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梦想的新皮鞋。想见你含了眼泪纠缠着母亲的样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泪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祥,孩子,你绝不会知道,二十多年前在这个家里也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寂寞地度过他的生日,那个孩子就是你的父亲。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这样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来,我的父亲也就在那天消失了。

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罢:当我写上面的文章,也就是在回忆里找寻我父亲的面影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是借用你的笔来写我自己。

我的父亲说过:为了公道,把最宝贵的东西也贡献了出来。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现在又轮到我来重说他的话了。这为了公道"就像是一种遗传病,我祖父为了这个病死了,我父亲为了这个病死了。孩子,我也许还要把它传给你,而且你也许还会传下去。

祥,孩子,我不知道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了解我,像我如今了解我父亲那样,但是我担心我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等待了。我现在写下这些话,希望将来你可以从我的遗物里面找到它,它会作为我的遗言,告诉你关于我的一切。

现在我的话快写完了。周围是静悄悄的,你也许在梦里会看见父亲买了新皮鞋回来罢。历史似乎是循环的,但是,孩子,我们应该把历史改造了。

孩子,去罢,你长大起来,你去,去把历史改造过来。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亲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历史罢。

1933年秋在北平(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了让孩子祥能更快地理解自己,减轻孩子感情上的痛苦,鼓励他走上革命道路,所以给他留下这篇回忆和遗书。
B.当有革命同志要到家来谈事情时,父亲便让母亲打发“我”去睡觉,这既出于父亲不想让儿子担惊受怕,也出于革命的秘密性质。
C.对于父亲所从事的革命工作,“我”的母亲时而顺从配合,时而哭泣反对,真实表现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对待革命动摇不定的态度。
D.“我”的父亲与《党费》中的黄新有相似之处,父亲为“公道”而献身和黄新为掩护同志而牺牲,都是坚定革命信仰的体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打秋千"比喻年月的流逝,接着交代"我"已由孩子成长为中年人,这样的开篇使后文的故事讲述具有回忆特征。
B.父亲的神情变得忧郁、阴沉,母亲时常偷偷地流泪,以及无缘无故地搬家,侧面体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与危险。
C.两代革命人都答应自己孩子八岁生日时给孩子买一双皮鞋,并且都没有买成,这样的情节安排,用以强化故事的内涵。
D.文本第一部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父亲,第二部分则是以父亲的眼光看孩子,叙述视角由有限转为全知,增强了小说的内在张力和深度。
3.文本第一部分在故事的讲述中大量穿插“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本第二部分是“我”给儿子祥留下的遗书,有人评价它“诗情与理性相交融”,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2023-09-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歌(节选)

李骏虎

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白天五华山又拉警报了。”她迎上来接过闻先生的包抱在怀里说,“我给你炒了新的烟丝……”一边与何新之互相问好。

“城里也听到了,我很担心你们。”闻先生下意识去摸摸袍襟处尚有余温的烟斗,“孩子们呢?都好吧?”闻太太轻声地回答:“孩子们都好,等着你吃晚饭。”

何新之把伞递给先生,先行告辞。“新之,一起吃晚饭吧。”闻先生挽留他。“不了,谢谢先生!他们约了我的……”①何新之匆匆走了,他想到了闻先生家里有很多人要吃饭,闻先生总是夤夜秉烛制印养家。

“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更多人在这里接你,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这就是我加入民盟的原因。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闻太太笑着问:“到底是你引领青年前进,还是青年推着你在走,我看不清。”“你自是看不清,我也未必非要弄个清楚。”闻先生看一看太太,“我知道的是,青年代表着进步的力量,青年就是进步的方向!”

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走吧,回去吃饭了,孩子们等得着急了。”

推开大门,走过天井,上到二楼。朱自清先生一家正在吃晚饭,看到他们回来,朱先生放下筷子,出来笑着说:“我还在担心下那么大的雨,路一定不好走,怕你们回来得太晚。刚才新之先回来报平安了,我才放心。”又望着闻太太笑着夸赞,“今天是领略了闻太太制作烟丝的高超手艺了,滴了好几滴香油和酒进去,就那么慢慢地文火翻炒,倾注了多少的温馨甜蜜在里面啊!”闻先生笑道:“你哪里知道,这是我半夜刻字倦了提神用的!”

两位先生相对大笑,引得楼上浦江清先生用昆曲念白问道:“何处笑声,倒隐含着一丝苍凉?”闻先生学着他腔调念道:“乃是‘清华双清’加一个姓闻的疯子!”

三人又一阵笑,惊飞窗外栖息的鸟雀,几个住在一楼的研究生也跑到天井来抻长脖子朝上张望。三人笑罢,各自回去吃晚饭。

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若不是手中刮骨疗毒似的刻刀,真让人怀疑置身的是静夜中的清华园。闻先生吹吹刻好的印章上的石屑,又用软毛刷清理字面,在朱砂印泥上摁几下,捏过一方宣纸来,试钤一个印,颇为满意。他轻叹一声,擦过手,拿起烟斗把白日里太太炒的烟丝填了结实的一斗,点着了,深吸一口,又咳着吐出抖抖的青烟来,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③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然而闻先生心里自然是颇不平静的,想起傍晚在江边太太所提出的问题来,自己以江水作答,而他又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他引领青年,同时也被青年们裹挟,就像一个冲浪的弄潮儿,必定要经受惊涛骇浪的考验。

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

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

谁稀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更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然而白天照常光临了。“昨夜望见你的窗口烛光彻夜地燃着,想到你定是在思考什么大事,没想到今天就宣布要举家搬回城里去了!”朱自清先生讶异地把茶杯放回桌案上,望着闻先生,“听说是民盟要你去主编《民主周刊》,你是要跳出学术去从事政治了吗?”

浦江清先生惊异道:“你知道政治吗?你不懂政治的吧!”他抬起双手来甩一甩看不见的水袖,“唉,你这一去,我们开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闻一多派’就算终结了,这可是你开辟的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你好忍心!”

闻先生举着烟斗,抖动着胡须,因为熬夜嗓音有些沙哑,眼也是发红的。他昂然道:“我今天请二位喝茶宣布这件事,为的是说出我长久的痛来。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我迟早要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朱先生和浦先生面面相觑。

“这是会受青年们的热烈欢迎的。”朱先生笑着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太太做好晚饭后在桥头迎接闻先生,给闻先生用香油和酒炒提神的烟丝,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闻太太贤惠能干。
B.闻先生和闻太太在江边的对话,交代了闻先生现在的处境,从中可以看出闻先生想要带领青年解决民族问题的决心和担当。
C.闻先生静夜沉思,内心颇不平静,“他引领青年,同时也被青年们裹挟”回答了“是你引领青年前进,还是青年推着你在走”的问题。
D.闻先生、朱先生、浦先生三位是同事也是挚友,对于闻先生跳出学术去从事政治的做法,朱先生和浦先生都坚决反对。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何新之的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闻先生家庭负担很重,要靠制印养家。
B.句子②中写浦江清先生用昆曲念白询问,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鲜明,颇具个性化。
C.句子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皎洁,洒满了江树,营造了安谧的氛围。
D.句子④中朱先生的话指出闻先生定能引领青年向前,也流露出对青年投身政治的期待。
3.小说中的画波浪线的诗句出自闻一多的《静夜》,引用这些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闻先生的原型是闻一多,闻一多的人物标签有“诗人”“学者”“艺术家”“民主战士”“爱国主义者”等,请结合本文和教材中的《红烛》,从五个人物标签中选择三个并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想铁生

陈村

①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②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

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铁生

八九年十月

③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④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⑤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⑥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里,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⑦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来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⑧2011年1月4日,史铁生六十岁生日这天,上海和北京先后开会追思他的一生。我在复旦大学的追思会上提到“坦然”二字。史铁生坦然地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⑨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⑩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谢绝媒体采访,是怕记者不能真实地展现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以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
B.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状态,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
C.第⑥段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史铁生作品恰如清水洗涤灵魂,具有巨大的精神感染力。
D.第⑨段提到的史铁生教陈村女儿玩吃豆子游戏,说明史铁生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描写史铁生所遭受的病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史铁生与苦难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B.第⑨段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简练地写出了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灵状况。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C.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着对史铁生的怀念与追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位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家的敬意。
D.文章结构首尾呼应,从初闻死讯的意外到“追思会”时的释然,表明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3.第②段引用史铁生送“我”的《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有什么用意?
2023-02-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沧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

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蔑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在“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的动物之一。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冰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上,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

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特崇拜陶声奎,因为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时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所向无敌,保护我们。
B.小时候老街的生活“舒坦得像神仙”,说明了老街的人追求安逸,为下文老街的衰败做了铺垫。
C.“我”离开老街后,老街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搬迁了,这是老街变得“触目惊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D.“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连用两个“居然”,表达“我”意外惊喜之情。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作,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这样做的好处?
3.请结合文章简析“我”为什么“永远需要”老街,并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家湾的乡愁

许锋

我进入这个乡村,像一名陌生的旅人闯入一座梦幻般的庄园。她本来就叫童家湾,“童”,不正是生长梦想吗?

我也出生于乡村。我的乡村门前也有小溪,居住的院子里也有一棵芭蕉树。冬天里,雪花飘呀飘,覆盖大山、屋顶、树梢,麻雀便急了,冒着被筐住的危险在我眼皮底下觅食。那样的乡村留存着很多人质朴的童年记忆。

童家湾也这样。有山,群山起伏,山势陡峭;有水,远比小溪宽绰,夏天河水哗啦啦地淌,河风中夹杂着一丝清凉。冬日的雪花悠悠荡荡,落地无声又似有声——润得皲裂的地皮极轻微地震颤,极缓慢地弥合。顽皮的孩子拉根细绳儿躲在暗处,极耐心地候着可爱又可怜的小鸟。

炊烟、犬吠、鸡鸣、格子窗、麦烟、炕头、小路。

——这些乡愁的关键词,让离乡人的心中波澜起伏。

童家湾在甘肃会宁,会宁是革命老区。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红军会师地点时,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放在会宁为好”。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童家湾离县城很近,是柴家门镇何家门村的一个“社”,有百户人家。她是会宁乡村的缩影。红是她的主色调。

花儿争奇斗艳。唯有夏季,是西北土地上各色花儿的“青春期”。疯长,是草木彰显生命的姿态。

村居盖得朴正。土坯房子还有,却不是主流,青砖、琉璃瓦、大理石、钢筋、混凝土构筑了一座座别致的民居,结实而耐看。

院墙上画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古风似水流年,浸润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朴素的秉性。

而村口、村里、村外,无处不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闲庭信步,可看旭日东升,可望晚霞满天,一阵阵花香、草香、麦香、瓜果香漫入鼻翼,馥郁而清甜。

这样的乡村让人喜欢。

如此,尽管她不是生我养我的乡村,我还是想住上一晚,或者两晚,感受她的呼吸和心跳,女儿则兴奋地喊,晚上可以数星星!她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城里娃”,23岁了,还没有居于乡村的经历,哪怕一晚。

我在童年里没有数过星星,甚至没有正儿八经地望过云。那时父亲在部队当兵,与我们相隔千里;母亲在地里劳作,一日下来疲惫至极。诗意与想象,离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人们很遥远。

住的是民宿。刚进去时是午后,阳光十分猛烈,整座院子如镀了一层金黄——西北夏天的午后都明晃晃的。我站在屋檐下暂避日头,小圃之中,月季,杜鹃,牡丹,蝶粉花沾紫,满园皆馨香。一隅,传来溪水潺潺之声,近前,非自然之泉,却以自然之貌汩汩流淌,狭长的河道中一颗颗灵动的石子儿变成了一粒粒银豆豆。绕至院后,榆柳健硕丰茂,浓荫蔽日,旁边的梨树上则挂满密密麻麻的果子。院子的角角落落,“镶嵌”了各种久违的农具、精巧的挂件,既有“复古”的气息,也有时尚的味道。

下午,我便坐在带遮阳篷的木栅栏与游廊间品茶、赏花、看蝶、听鸟,茫然若失,又有所得,如在桃花源过了一世。

时间散淡流逝,暮色悄然而至时,忽起一阵风,风高丝引絮,漫天飞舞——快看,柳絮,好美!是女儿的惊叫。但这个季节并无柳絮随风,而是蒲公英的绒球,正所谓,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

大风起兮云亦飞扬。夜幕之中,苍穹之下,团团的云仍是那样浓那样白那样飘逸,我们都像孩子似的傻傻望天。院落乡村山野大地之上万籁俱寂,偶有一两声啁啾的鸟啼和蝉“谢幕”时有气无力的嘶鸣。

我们躺在各自记忆的摇篮里,竖起耳朵聆听乡村,睁大眼睛观察世界。

星星如约而来。

水星!

金星!

木星!

牛郎星,织女星!

女儿幼时对天文地理好奇,我给她买过一个高倍望远镜。她常在城市高楼的阳台上踮起脚尖望星星。

遥遥的月光笼罩着峭拔伟岸的山脉和静谧的村庄。

欣然起行。出院门,随意地走,月色入户,户户花开,家家成景,好多人家灯火未熄,私语切切隐隐传来,夹杂着点点笑声。被阳光饱晒的玉米林、向日葵散发出清香与芬芳,与黄土地的气息融合,亲密无间。

我深呼吸,再深呼吸。

闻到什么?

一缕乡愁。

乡愁,是如影随形的云,是圆圆的月,是质朴的土地,千山万水隔不断、舍不掉、稀释不得。

童家湾的乡愁,与八十多年前的会师牵连。当时,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邦惟固本自安宁。

我这个陌生的旅人,那晚便在别人的故乡安然入睡。

女儿数星星,数累了,也睡得恬静。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5月27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不正是生长梦想吗?”这个疑问句与后文构成了设问关系,显现出作者在整篇建构上的宏大气势。
B.乡村门前有小溪,院子里有芭蕉树,甚至冬天有孩童捕鸟嬉戏,童家湾和自己故乡的山村都是十分相似。
C.详写在童家湾所见风物之美,寄寓自得自适之情,也是对红军会师历史意义的深情赞美,可谓小中见大。
D.文中画线的几个独句段,依次入目,表现出人物置身夜景观察星空的闲适宁静的心态,让读者印象深刻。
2.关于文中女儿视角文字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儿出生在城市,从未有过置身乡野数星星的经历,置身童家湾的那一夜,她非常兴奋。
B.写女儿置身童家湾的美好感受,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女儿的情绪来间接传达作者的兴奋。
C.尽管父女俩主要基于各自的记忆去观察童家湾的风物人情,但是他们得到的美感相通。
D.文章末尾,我“安然入睡”,女儿“也睡得恬静”,说明我们已懂得“邦惟固本自安宁”之理。
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童家湾的乡愁”的含意的理解。
4.作品是如何兼用顺叙和插叙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2023-01-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陈忠实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 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点,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季平和白眉老汉等人握手问好,又很郑重地向“我”介绍老腔,足见赵季平对老腔的重视,这才让“我”生出神秘感来。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奏出的乐声,正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之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C.朋友为“我”的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也深有同感,自责与老腔相见恨晚。
D.观众不一定能完全听懂关中东府老腔的内容,却能和老腔产生心灵的应和,足以证明原生态的老腔是大美的艺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我”对老腔并不惊诧,后写老腔演员初登台时观众哄笑,这种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观众给予老腔的掌声,掌声烘托了热烈欢快的氛围;如果没有掌声,就不能体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C.作者第二次看老腔表演,先简要描写表演的精彩,继而以联想推动对老腔内涵的阐释,站在历史角度,思索老腔对关中地区文化神韵的传承。
D.作者写老腔演员,既有群像描写,又有人物特写,如对白毛老汉和敲长条板凳的老汉都进行了特写,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偏爱。
3.作者对老腔艺术魅力的认识经历了变化的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章划波浪线语句极富文学意蕴,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2023-08-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古拉,窗玻璃上的霜花

冯文超

躺在唐古拉铁路工人的房间里,感觉身子一点点往上飘,缺氧的反应使头又闷又胀。房间里倒不太冷,电暖器嘶嘶地响着,再吸上点氧气,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清晨睁眼,见窗玻璃上结出片片洁白的霜花。久违了,这冰清玉洁的玻璃霜花!禁不住高兴地叫了起来,顿时忘记了这高海拔给人带来的不适。

霜花结得不是太多,玻璃的空白处是大海一样的深蓝——那是唐古拉天空深邃的颜色。这样的衬托反而使霜花显得更加独特别致。它们就像是一片片被海水冲激起的海藻,纤毫毕现。在我黑土地的家乡,冬天也寒冷异常,黎明乍醒时可见到玻璃上的霜花,图案形象奇异缤纷。然而,今天在这披满冰雪的唐古拉山上见到,却是另有一番滋味。

窗外,是草原,起起伏伏,向远处铺展;几条小河冻凝成洁白色;再远处是山峰,线条柔和起伏,上面覆着片片白雪,反射着青蓝色暗影。这里的山不像昆仑那样挺拔峥嵘,民间有昆仑险,唐古拉高之说。草地上,一缕蓝白色的炊烟袅袅舞动,飘来一丝温暖的慰藉。那是一家牧民的冬窝子,他们的女儿卓玛也在这铁路上工作。那帐篷里很温暖,蓝色的牛粪火苗,滚烫的酥油奶茶,工友们都享受过。有时,他们也会把工区的一些蔬菜水果送到帐篷里。

雪是这里的常客,它经常闪亮出场,动不动就玉龙飞舞,周天寒彻。一会儿就把枯黄色的草滩抹白,让这天地都变成另一种颜色。这里的雪也很怪,不按常理出牌。一次,风雪袭来,说是把钢轨埋了。工区的工程车出动了,但却被堵在公路上开不动,原因是路上的积雪太多,一堆一堆如小山一样。于是大家只好下车,先清理公路上的雪。可是,等赶到铁路上一看,这里的雪却是一片平展展的,看着很均匀,温柔地闪着淡蓝的光,雪中埋着黑黝黝的钢轨。

说唐古拉是冰雪仓库,这话不假,不知它储存了多少吨冰雪。盛夏七月,一场鹅毛大雪说来就来,眼看着深绿的草原瞬间被染白。可过了一阵子,太阳出来,紫外线极强地照射着,雪不见了,草滩又变回了绿色。只有伸过草原的那两条钢轨,水洗过一样湿漉漉的,看上去闪亮、干净。

在这时节,雨雪是交替上场的。正在养护钢轨的工人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突然就受到了雨的袭击,他们赶紧跑到工程车里躲避。不一会儿,天就放晴了,那就拿起工具继续干活吧。谁知,又是一阵暴雨,让人哭笑不得。

好在工人们摸清了唐古拉的脾气,和它友好相处了。

这一阵子,工区盖起了三层小楼,用上了地暖,屋里一片温暖。早晨看窗户,干干净净,映着唐古拉深蓝的天空。霜花早没影了,想欣赏也没有了,可是突然而来的冰雪,还在肆虐,你还得和冰雪继续搏斗。

大风天,一场场暴雪埋了铁路,来往列车被堵,这种情况一年总有那么几次。清理积雪,不光是力气活儿,还考验着人的意志。

有一次,凌晨时分,大家睡得正香,调度打来电话,说雪埋了铁路,可一辆列车就要通过这里,因此必须马上清理。大家钻出温暖的被窝,拿起工具就出门。开门一看,大雪埋到了膝盖那么高!

院里停着的工程车,在雪中显得臃肿了许多,更奇妙的是车窗上也结了厚厚的霜花,千姿百态。但现在不是欣赏的时候,得赶紧上路。一个小伙子眼疾手快,用手机把那些霜花拍了下来。我看着他手机中的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霜花,琳琅满目。小伙子告诉我,很多都是在宿舍照的,有时还跑到其他工友房间去照。多美的霜花啊!像树又像花。他自言自语地念叨着。唐古拉没有树,这里也养不活花,但霜花满足了他的想象。工友们跟他打趣道,下次大家把你抬起来,撂到没暖气的房里冻一晚,让你把这玻璃霜花看个够!

天渐渐地亮了,暴风雪停止了,四周一片洁白。一辆列车缓缓开来,顺畅地通过冰天雪地的唐古拉。车上旅客惊奇地发现,铁路边那高高的雪堆旁,站着一排拿着铁锨的人,他们的眉毛、睫毛、胡须上都结着白色霜花。他们的脸黑黢紫红,那是长时间被强烈的紫外线和雪光所灼伤的印痕。②站立着的他们,让人想到唐古拉山上那标志着最高海拔高度的石碑。

有旅客不想放弃这动人的瞬间,于是从车厢里举起手机拍照。手指轻轻一按,这结着霜花的群像就此定格——那是任何霜花都比不上的美丽绽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在唐古拉见到窗玻璃上的美丽霜花后,感到“另有一番滋味”,这个“滋味”其实就是因唐古拉铁路工人而生的新感受。
B.工人们受令到铁路上除雪时,公路上的雪一堆一堆如小山,而铁路上的雪却平展展,印证了唐古拉的雪“不按常理出牌”的说法。
C.工区盖楼用地暖,表明工人生活条件改善了,同时意味着此后在唐古拉很难见到房间玻璃上的霜花了,作者对此微露遗憾之情。
D.工友们说把小伙子撂进冷房里,让他把“霜花看个够”,是在告诫他霜花再美也解决不了挨冻的问题,只有住好穿暖才有好生活。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含义。
3.文章写了三种霜花,请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21-05-25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山近水稻香湖

李培禹

提起稻香湖,今天的北京人大概无人不知:海淀区的百姓也许还会说一句:那是咱西山脚下的一颗明珠啊!前些日参加一个研讨会,地点是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我忽然意识到,稻香湖,我竟然好多年没有再去过啊!身为一个“老北京”,尤其是曾与它结下颇深渊源的京城“老记”,实在是太不该了。

如今在网上搜索“稻香湖”,看到的都是这样一则介绍:稻香湖天然公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苏家坨乡境内。它是北京第一座由京郊农民集资,以农村自然景色为主的田野公园。稻香湖景区1984年辟为公园,主要由一个600多亩水面的天然湖泊和岸边宽阔的稻田组成。公园三面环山,景色优美。在水域辽阔的湖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淡水鱼,是人们最喜欢的垂钓佳地。游客可乘船在稻香湖中环游。两旁的芦苇翠绿茂密,白鹭、黄鹂、斑鸠争相发出悦耳的叫声,其景色之雅,可与白洋淀媲美……

这段文字让我有点惊讶:这不是我和王玉芳老师一起写的吗?那是38年前刊登在《北京日报》上的一条新闻报道。当时,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日报社刚一年多,正赶上报社提倡记者走到一线“抓活鱼”,即捕捉鲜活新闻的热潮。一天,资深记者王玉芳对我说:“小李,你跟我去趟海淀吧,保准有你感兴趣的‘活鱼’可写。”我理解玉芳老师是要带带我。

那天,我们抓住的“活鱼”就是“京郊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稻香湖天然公园落成”。记得当时年轻的苏家坨乡党委书记郑京生陪了我们一天,他的那种干劲和豪情真是让人感动。他说,“稻香湖”的名字是新起的,出自辛弃疾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稻香湖天然公园”匾额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亲笔题写的。

我和玉芳老师赶回报社后立即写稿,决定抢发一条“当日新闻”。日报农村部的李守仲主任一直等着我们,他说,这是京郊第一座农民建的公园,应该多支持,咱们把去稻香湖的行车路线附在稿子里吧。这篇新闻,说“轰动”了京城有点夸大,但有力促进了稻香湖进一步的发展建设是有目共睹的。

新闻见报不久,一天,时任报社副总编辑的李志坚同志找到我说:“培禹,稻香湖的新闻不错,你能不能再写篇长点的通讯,交给总编室,我和他们打招呼,让夜班安排发。”于是,我又一次游览稻香湖,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在这篇《天然野趣稻香湖》的通讯里,我把即兴写的一首小诗也放进去了,现在看真是“不揣浅鱼”!但见报时还是保留了这首小诗:

远山近水稻香湖,  

芦苇轻摇小舟出。  

悠然老翁垂竿起,  

钓得鱼儿入画幅。

有意思的是,几年后我偶然看到这首写于稻香湖公园初步建成时的小诗刊于稻香湖的宣传彩页上。后来我还曾见有文章引用了拙作,那位记者老兄却信口写道“古人云”。

真正的古人云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山碧水,远山近水的稻香湖所位于的苏家坨乡早已改为苏家坨镇,原来的上庄、西小营、南沙河等道路名称也被好听的稻香湖路、翠湖湿地环路、温泉路等取代了。近年修复的千亩翠湖天然湿地公园映衬其侧,生态大观野趣十足,宛若天成。来到这里,可远眺西山群峰,感受阳刚之气;近抚稻香湖水,体味阴柔之灵。这里的厚土之下,沉埋着战国、汉代人类聚落;连绵的西山山脉,散落着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遗迹;一代文豪曹雪芹、纳兰性德的居住地,已建起相当规模的故居纪念馆,成为人们说的“网红打卡地”。

时间节点来到了2004年,我重游稻香湖,“稻香·湖景”酒店的小文经理过来陪我说:“上电瓶车吧,否则两三个小时不一定能看完呢。”

初秋的稻香湖是最美的季节,我们乘电瓶游览车环湖而行,好不惬意!我聊起三十多年前与稻香湖的结缘,小文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那时还没我呢。”谈到第一代创业者,她感叹:“真了不起!当年的郑京生书记、王玉芳老师现在在哪里啊?真希望他们回来看看今天的稻香湖啊。”

今天的稻香湖最难得的是变中有不变,即我那首小诗描绘的“远山近水”“芦苇轻摇”,还有垂钓的“悠然老翁”,都在,天然而成的美丽画幅依然迷人。湖面上的“环波”“接秀”“引胜”三座小桥造型各异,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印象,令人陶醉。建筑既有北方浑厚庄重的特点,又有江南民居风格,灰瓦顶、白粉墙、楠木色。那天游湖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还有一座葡萄酒博物馆,让来到稻香湖的客人,体味一把遇上美酒的幸福感。

不知不觉中,绚丽的晚霞笼罩在湖边了。我和小文他们告别,开车回城,路上忽然想起,怎么忘了去看看稻香湖的水稻田啊?然而,这遗憾稍纵即逝,因为车窗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即将丰收的稻田,玉泉山涵养的清泉水至今还润泽着北坞、六郎庄、上庄一带的农田。这里的“京西稻”,古称“贡米”,如今已不在乎它的产量多少,年年种植这一片片稻田,就是为了让它与连片的荷塘相映成趣,供人们观赏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今天的北京人对稻香湖几乎无人不知,以及由自己参加研讨会引发的感受谈起,紧扣题目,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对稻香湖的深厚感情。
B.文章在写稻香湖时,特别写到郑京生书记、王玉芳老师、李守仲主任、小文等人,虽然详略、角度有所不同,但都使作品洋溢着人情美色彩。
C.文章讲了“我”写的一首小诗的事情,突出稻香湖风景区的诗情画意,增强了趣味,同时借这个内容巧妙过渡到对今日稻香湖景区的介绍。
D.文章结尾写“稻”,虽然简短,但着墨于北坞、六郎庄、上庄一带的农田风景,细致表现稻香湖水稻田的特点,再加上说明性文字,别有新意。
2.文章第二段详细写了网上搜索到的“稻香湖”的介绍,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写到了稻香湖景区的“变”与“不变”。请简述“变”与“不变”的内容,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2023-0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