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叙事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 ①阿:发语词。②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③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④贻:送给。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的叙述极有层次,请结合诗歌略作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2017-03-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辛集中学高一周练11.22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1038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2卷精编版)
13-14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琵琶行》语段,完成小题。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每点不超过7个字。
2.“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
3.结合诗歌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87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二单元练习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孔雀东南飞》诗段,完成文后小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1.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不属同一类语言现象的是( )
A.此妇无礼节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兄
D.逼迫兼弟兄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是兰芝辞别婆婆时的一段话,其正确含义是( )
A.兰芝自知自己不配作仲卿妻,认为理当被遣。
B.兰芝不能忍受婆婆的虐待,被遣正合心意。
C.兰芝表面自谦自责,实际是对婆婆的骄横的抗议。
D.兰芝表示,既已被遣,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有用“风骚”指代文学的说法,“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屈原的《离骚》,分别代表我国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乐府”原指汉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指一种诗歌体裁名称。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C.《短歌行》的歌是一种诗歌体裁,行是指歌词音节的节奏。
D.曹操,字孟德,东汉人。陶渊明,字元亮,东晋人。
2016-12-13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80次组卷 | 6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6 . 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诗歌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孔雀飞向不同方向喻夫妻失偶,以五里一徘徊喻夫妻恩爱情深。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是偏义复合词,单指婆婆。
C.文章开头的孔雀离飞与结尾的鸳鸯双飞在结构上相呼应,使结构更紧凑。
D.结尾化为鸳鸯的浪漫结局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向往。
15-16高一上·广东清远·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诗中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
A.“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B.“阿母谓府吏”一段,焦仲卿母严厉斥责、历数兰芝的种种过失,还虚拟出东家贤女诱骗儿子休妻。
C.“府吏长跪告”一段,焦仲卿久久跪着恳求,并且立下绝不他娶的誓言,果断地回绝了焦母那番诱哄。
D.“阿母得闻之”一段,面对儿子的恳请辩白,焦母勃然大怒,在痛加申斥之后,蛮横拒绝了仲卿的恳求。
2.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3.对选段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诗中可看出焦仲卿忠于爱情,绝不妥协的刚强一面。
B.由诗中可看出焦母蛮横霸道的性格,她既以偏见委屈儿媳,又根本不去听儿子的恳切陈情。
C.焦仲卿之所以不能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除了性格懦弱之外,还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有关。
D.焦母之所以能一意孤行,依仗的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权威,焦母的行为具有封建时代的典型意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2016-11-18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一上·广东阳江·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和比喻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D.比喻和起兴
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3.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2016-11-18更新 | 437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