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叙事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 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但汉武帝对他只以臣下相待,于是他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B.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头两句交代游仙之地,写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
D.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悲惨现实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在主旨上有什么不同?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礼部侍郎陈情

[唐]施肩吾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注]①青律:代表春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礼部侍郎的。陈情,与《陈情表》中的“陈情”意思基本相同。
B.首联语言质朴,“无”“独”二字介绍了自己身处皇城,备感孤独之境况。
C.颔联运用比喻,自比弱小的飞鸟和跛脚的行驴,时有乱箭穿身、薄冰行危之感。
D.颈联的下句,写自己就像貌美如花的贫贱之女,可叹无钱买镜,显得卑微凄凉。
2.这首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表达了相同的写作目的,请加以概括。为了表达这一目的,他们构思的角度却不相同,请赏析。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行并序(节选)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强化了听觉效果,令人“耳”不暇接。
B.《琵琶行并序》中的“幽咽泉流”“冰泉冷涩”描写了乐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感情也转为凄楚难言,以至无声。
C.《夜筝》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暗示出弹筝者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D.《夜筝》三、四句与“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的是相近意思;而“一万重”的深情,也相当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
2.有人认为,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并序》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3.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4.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1-11-09更新 | 434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基础练-插秧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2.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2021-10-17更新 | 735次组卷 | 2卷引用:古诗词诵读-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统编版必修上)
21-22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021-08-25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 芣苢(备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游于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升向天际。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2.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最后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08-11更新 | 33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帮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表现了诗人面对时事而强作欢笑的心境。
B.“柏下”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以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2021-08-04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统编版必修上)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3.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这首诗“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芣苢》所写的劳动场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