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取材于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选文(二)

苏秦从燕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敌国之强弱,内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1】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节)


注:【1】猲:恐吓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                           厌:厌烦
B.始祸焉                                 速:招致
C.不得已                                 诚:实在
D.臣以天下地图案之                    窃:私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点也
B.至丹荆卿为计                           董之严刑
C.与秦相较                                 不待两军相
D.是故明主外料敌国之强弱             还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B.苏秦从燕                                 杳不知其所
C.立天子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D.内其士卒之众寡                           义而后动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斯用兵之效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戍卒叫,函谷举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了敌人的侵略野心。
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加以分析论证。
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指出尧、舜、汤、武是在成就功业之后才获得治国安邦正道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
7.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2022-05-18更新 | 4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取材于《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取材于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吏舍厕中鼠不洁                           食:食物
B.今万乘方争时,游者                    主:掌管
C.秦王乃斯为长史                              拜:任命
D.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携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诟莫大卑贱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B.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恰逢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郑国被发觉。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现在却抛弃百姓把钱财给敌国,拒绝宾客让他们帮诸侯成就霸业。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武器,给盗贼提供粮食”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B.在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不久后,秦国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将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
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下令废除驱逐客卿的诏令,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天下。
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并与诸侯结怨。
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说说李斯是如何劝说秦王“除逐客之令”的。
2023-01-07更新 | 3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①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②皭(jiào)然,洁白貌。

(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十二,书八章,三十,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安书》)

1.根据《史记》相关知识,甲、乙、丙三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人间之,可谓       穷:贫穷。
C.不毕见             靡:没有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不寻常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邪曲害公也             此亡秦续耳
B.故称物芳             还也
C.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每至于族
D.退而论书策舒其愤       越国鄙远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谗谄之蔽明也
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了怀王的明见。
B.举类迩而见义远
列举的事物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自从上疏后,就陷入了污泥浊水之中。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想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离骚》讽谏了当时的政事,阐明了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
B.屈原常在作品中写到香草美人,因此他的品行也愈加高洁。
C.《史记》记载从黄帝至当时的历史,探求成败兴衰的规律。
D.司马迁希望完成《史记》并传于后世,即使爱好也不后悔,
6.屈原作《离骚》与司马迁著《史记》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请依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2022-07-05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二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君而处身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关市讥不征                           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B.服之轻重便                           青,取之
C.然则曷禄夫子                           身翼蔽沛公
D.如此,则诸侯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 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4.文中景公问晏子“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君子难道不要富贵吗)”,引出晏子对“富贵”的态度。
①请根据文意概括晏子对“富贵”的态度。
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富贵”的篇章,阅读以下三则,概括孔子对“富贵”的看法。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2022-07-06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为辞,且曰:天子方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设法                           夺:剥夺
B.天子方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       质:验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加赋国用足                    德不厚思国之理
B.愿罢逐慰天下                    为国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
D.何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C.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5.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
6 .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                    啖:吃。
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壮也,犹不如人。
B.起,立饮之。                    劳苦功高如此。
C.待大王来。                           越国鄙远。
D.我鱼肉,何辞为?              若舍郑以东道主。
3.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2022-04-2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5.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8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

(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       封:以……为疆界
C.即与共突厥       趣:同“趋”,赶赴
D.刺史王孝德拒之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而马邑困
B.吾还也                                      可北面臣之
C.失其所                                      不如连突厥唐合从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君璋穷,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5.翻译句子。
(1)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翻译如下课内文言句子。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023-03-27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成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鸣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余嘉能行古道
B.此吾知汝父必将有后也     不解
C.夫养不必丰,要     不拘
D.修泣志之不敢忘     蟹六跪二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引用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有                    厌:满足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能若是乎                 讵:难道
D.一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             其势弱
B.且君尝晋君赐矣       守前所而已
C.君所知也                 思国安者
D.亦必以利             今人有大功击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
2022-07-0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