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奉头鼠伏                                 奉头:抱着头
B.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                 矫称:假称
C.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日                    相与:一齐,共同
D.客出入愈益发                                舒:舒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无道毒天下                                君臣固守窥周室
B.陈王与将军印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
C.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陈王闻之,召见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B.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C.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D.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临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相同。
D.“陈胜王凡六月”中的“凡”解释为“总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用法不同。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7.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隧:隧礼,古时天子下葬的礼制。②不佞:不才。③大物:最高礼仪。④改玉改行: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的礼数也应变更。后指改朝换代。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词义相同。
B.属,连接,与《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的“属”词义相同。
C.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中“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不同。
D.区区,小、少,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隧                                        用亡郑以陪邻
B.而班先王之大物赏私德             木欣欣向荣
C.犹是姬姓也                              属皆且为所虏
D.先王礼,于斯尽矣!                 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B.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C.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D.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4.对选文中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与《左传》同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光,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为同一人。
C.公、侯、伯、子、男,是周天子封赐贵戚功臣的由高到低的五种爵位。
D.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桓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为同一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之后提出“请隧”,僭越礼制,体现了材料二中的“周道日衰,纲纪散坏”。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委婉。
C.材料二中随着周王朝气数每况愈下,法纪朝纲散乱无序,礼制从总体上丧失了十之七八。
D.材料一以记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双方的立场;材料二以议论为主,阐释了名分在礼制中的重要作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添天下?
(2)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
7.结合文本一,概括周襄王是如何拒绝晋文公“请隧”这一要求的?
2024-05-2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语文学科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人者,推人士妖祥也。行军之际,或枭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杆毁折,惟主将决之。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唐武德六年,辅公祏反,诏赵郡王李孝恭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自若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此乃公祏授首之也。”遂饮而尽之,众心为安。先是,贼将据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贼追北嚣,遇祖尚,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阴阳术数,废之可乎?”

靖曰:“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愚,兹不可废也。”

太宗曰:“卿尝言天官时日,明将不法,暗者拘之,废亦宜然。”

靖曰:“昔纣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兴。天官时日,甲子一也,殷乱周兴,兴亡异焉。以此言之,可废明矣。然而田单为燕所围,单命一人为神,拜而祠之,神言“燕可破”。单于是以火牛出击燕,大破之。此是兵家道,天官时日亦犹此也。”

太宗曰:“田单托神怪而破燕,太公焚蓍龟而灭纣,二事相反,何也?”

靖曰:“其机一也,或逆而取之,或顺而行之。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毁折。散宜生欲卜吉而后行,此则因军中疑惧,必假卜以问神焉。太公以谓腐草枯骨无足问,且以臣伐君,岂可再乎?然观散宜生发机于前,太公成机后,逆顺虽异,其理致则同。臣前所谓术数不可废者,盖存其机于未萌也。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有删减)

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枭牙旗                           集:止、停落
B.此乃公祏授首之                    征:征兆
C.此是兵家                           诡:诡诈
D.必卜以问神焉                           假:虚假的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推人士破妖祥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若顺讨逆                           云无心出岫
C.贼追北                           四体康
D.太公成机                           非铦钩戟长铩也
3.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B.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C.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D.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4.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妖祥,偏义复词,文中指不祥的征兆,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的用法相同。
B.牙旗,是军队出征时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立于军营前,旗杆上一般用象牙做为装饰,因此得名牙旗。
C.甲子,为干支之一,常常用来纪年、纪月,顺序为第一个。它的前一个是壬亥,后一个是甲丑。
D.蓍龟,涉及古代卜筮。烧灼龟甲据其裂纹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战争中所说的“人战”,是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如果战争是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就都无需疑虑。
B.李靖认为天官时日,明白事理的将领不会依托取法于它,愚昧的将领则会受到它的束缚限制,所以天官时日应该予以废除。
C.辅公祏在缺粮的情况下,乘夜进逼李孝恭的营垒,孝恭坚卧营中不动。第二天孝恭派羸兵挑战,不久羸兵退却,诱敌追击。
D.散宜生想要占卜问吉然后行动,这是因为当时军中有了疑虑和恐惧的情绪,一定要向神明请教。姜太公却不同意他的看法。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据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
(2)然而田单为燕所围,单命一人为神,拜而祠之。
7.欧阳修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从两则材料中概括能够证明此观点的事实论据。
2024-05-2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北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千余里     可:大约B.且且战,连斗八日        引:引领
C.数万之师               抑:抵挡D.上以迁诬罔,欲贰师     沮:诋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身陷败                                          齐国褊小
D.令陵助兵                                      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
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
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7.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子亦有不利/用亡郑以陪邻
B.夜缒出/朝济夕设版焉
C.君知难也/吾还也
D.阙秦利晋/作《师说》贻之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夜缒而出”,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层层深入,逐步渗透,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要严加防范。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2024-04-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扶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哀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矣;吴凭江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仗父兄之                            烈:功业
B.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徒:只是
C.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        老:使…疲乏
D.以此施之于吴则                  左:偏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将军神武雄才            供养无主
B.请将军筹之               余既此志
C.吴凭江                  风飘飘吹衣
D.荆土思归之士先     先妣抚甚厚
3.下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B.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C.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D.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6.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4-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吹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叹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曰:“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为庶人。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其丧仪             效:模仿
B.太子使人杀之          阴:暗中
C.斤斧之工                 穷:穷尽
D.者曾无复监             比:等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宫臣有欲谏                       市中游侠儿得佳笼养之
B.敛羊烹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明日苑中置万人营             不拘
D.太子承乾广造宫室             刘日薄西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B.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C.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D.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苏武传》中“单于”则指匈奴人首领。
B.文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
C.文中“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称作死。
D.文中“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意思不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很虚伪。表面上常与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喜欢声色要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荒唐。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更有甚者,他竟自导自演装死之戏,要求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围绕其身边嚎哭,并骑马环绕,用刀划面,以示哀悼。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无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于禁苑中设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在处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现了公正无私的态度,他敕令大臣与有关部门共同审理此案,一旦谋反事实查清,便征求大臣们的处理意见。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
(2)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7.请阐述于志宁向李承乾提出不要过度修建宫殿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2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般乱,人思明君,犹赤子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示邓禹曰       指示:指给……看
B.可以择去就       详:详细
C.宠不能       夺:决定
D.斩首三万级       凡:总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赤子慕慈母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B.遇一儒生,召食之             因人之力敝之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       身死国灭,天下笑
D.秀悉召景丹等入             使人复葺南阁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如《劝学》中“假舆马者”的“舆”,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即为此意。
B.檄,中国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渔阳”中的“檄”即为此意。
C.文中“宠以为然”中的“然”讲为“对,正确”,与“不以为然”的“然”意义相同。
D.士大夫,旧时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壬人诣大司马秀。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耿况同意发兵支援刘秀的原因。
2024-04-01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以自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有删改)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旧事                           摭:拾取,找出
B.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犯罪
C.而不能李逢吉之谤             弭:安抚
D.皆于文行                           笃:专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拙世务                           不拘
B.作《进学解》自喻             阙秦利晋
C.所不能者人也                    可怪也欤
D.而潮人独信                    蚓无爪牙
3.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B.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C.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D.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4.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降,意为贬官、降职,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相同。
B.“元和十二年”是皇帝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
C.《旧唐书·韩愈传》中的“传”是文体,指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D.小人,意为普通人、百姓,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同。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寄养在表兄家,从小学习刻苦,不需要别人的奖励来督促。
B.韩愈上过几千言的奏章论述宫市的弊端,皇帝大为生气,将他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忠君爱国,苏轼认为他的能力可以影响天地万物,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事。
D.韩愈在潮州任职时注重教育,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褒扬,为他建了新庙。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2)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7.结合文本,概括韩愈为人、为学、为官的特点。
2024-03-28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地,信义安所见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节)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之言,报恩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逃亡
B.子为父死,亡所                    恨:遗憾
C.故欲如前之言                      书:书信
D.何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谓武曰                    蒙故业,遗策
B.空自苦亡人               临不测
C.报恩国主耳                 而智勇多困所溺
D.且汉厚诛陵不死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以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选文一面对李陵的劝说,苏武全然不为所动,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
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4)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024-03-13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