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挺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系送行在所,于路杀使者,亡投玄感,乃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问于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已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

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密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于木林间设伏。让与战不利,稍却,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陀众溃,与让合击,大破之,遂斩须陀阵。大业十三年春,密与让领精兵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隋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千讨密,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夺密之权。让兄宽复谓让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密闻其言,阴有图让之计。明日,让径至密所,欲为宴乐,密具馔以待之,其所将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

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我有众百万,一朝至此,命也。今事败归国,蒙殊遇,当思竭忠以事所奉耳!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寻光禄卿,封邢国公。

——节选自《旧唐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释】①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②包恺:隋朝东海人,字和乐。大业中,为国子助教。当时《汉书》学者以他和萧该为宗匠,聚徒教授,门人数千。③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④靷:古代拴在车轴上拉着车前进的皮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公                                          奇:对……感到惊奇
B.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        坐:犯……罪
C.蒙殊遇                                          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D.寻光禄卿                                      拜:拜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下牛再拜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公破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遂斩须陀             王坐堂上
D.夺密之权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B.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C.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D.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实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均表示李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于路杀使者                      ②与让合击,大破之     ③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
④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     ⑤密遣壮士自后斩之     ⑥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A.②④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⑧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对学习孜孜以求,曾经把书籍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翻书阅览。成语“负薪挂角”的“挂角”典故即出自这里。
B.李密借用张耳劝阻陈胜称王、有或劝阻魏武帝求九锡的典故意在为自己的进谏做铺垫。
C.李密听到翟让与翟宽的对话后便萌发了除掉翟让的想法,借宴饮之机,设下伏兵,杀了翟让、翟宽及王儒信。
D.高祖派出众多使者迎接、慰劳李密,把李密接到京城后,对李密的礼节十分周到,待遇十分优厚,李密深感欣慰。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
(2)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
7.历史上对李密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眼中的李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2-06-01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代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兵告于秦曰             案:按B.告下吏                           敢:勇敢
C.以祭祀                    奉:供D.秦且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田章阳武于赵                    物喜,不以己悲
B.齐与大国救魏倍约                    不仁,如礼何?
C.苏代齐献书穰侯                    击破沛公军
D.秦之深雠,不利                   日削月割,以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D.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②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③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④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⑤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
B.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听后不得不佩服。
C.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
D.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7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失庭训。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垄。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昼就营田园,夜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洪之为人也,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

洪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至于权豪之徒,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贫无僮仆,篱落顿决,荆棘丛于庭宇,蓬莠塞乎阶靄,披榛出门,排草入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

洪自有识以逮将老,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虽仆竖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戏之也。未尝论评人物优劣,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或为尊长所逼问,辞不获已,论人也,则独举彼体中之胜事而已;其论文也,则撮其所得之佳者,而不指摘其病累,故无毁誉之怨。

贵人时或问官吏、民甲乙何如。其清高闲能者,洪指说其快事;其贪暴暗塞者,对以偶不识悉。洪由此颇见讥贵,以顾护太多,不能明辩臧,使皂白区分,而洪终不敢改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自叙》)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时年八十一。

(选自《晋书·葛洪传》)


[注]①抱朴子: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该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②尪(wāng)羸:瘦弱。③赜(zé白):深奥、玄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庭训                                        夙:早
B.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          故:因此
C.贫无车马,不堪                       徒:空手
D.不能明辩臧                                 否:坏、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柴火写书                                身翼蔽沛公
B.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C.未尝论评人物优劣                      不知东方既白
D.论人也                                      孰能讥之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B.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C.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D.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4.“抱朴”就是怀抱纯朴,下面葛洪的性格、经历及行为完全符合“抱朴”的一组是(     
①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②性钝口讷,形貌丑陋。③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④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⑥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少年时丧父,家境渐贫,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学苦读,卓有成就。
B.葛洪因为长相丑陋、内向自卑、不修边幅,因而经常足不出户,很少与人来往。
C.作者在自叙自己的住所之简陋、生活之贫困时,看似夸张,实则反映出其淡泊宁静的处事态度。
D.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安然离世时享年81岁。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
(2)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7.对于葛洪“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的作法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2021-07-27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