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熙一见,辄自省叹曰: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为恨,且曰: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

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墅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簦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

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④野史氏曰: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夫子虽之,未尝不重其人曰: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

(选自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

材料二:

①尤时熙榷浒墅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曰:吾侪论人惟其贤耳。

(选自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④紫阳,指朱熹。⑤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人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     )             (2)夫子虽(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可以此面质(     )
A.当面询问              B.当面对质                    C.当面验证                    D.当面质疑
(2)聚讼于生前(     )
A.聚集诉讼              B.辨析异同                    C.争论不休                    D.争辩对错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
4.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
能 翻 前 人 案 始 能 得 前 人 意 若 不 得 其 意 而 务 为 纷 更 是 妄 也
5.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

②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建武初,为南康王侍郎。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于是凭势互相通进,人君之务,粗为繁密。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他言。

③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未能尽改前弊。……

④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宁朔记室,专掌文翰。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

⑤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

(选自《南史·钟嵘传》)

[注]①纲目:法网,法度。②取决诏敕:依靠诏书敕令来处理事务。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钟嵘(466-518),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诗品》。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国子生,《周易》(     )     (2)书奏,上不(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莫不争自启闻     
A.启发       B.听见        C.禀报        D.通知
(2)才颁政,量能授职(     
A.估量       B.准则        C.管理        D.消灭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
4.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超过或少于三处不得分)。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
5.分析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钟嵘对沈约的评价,并概括钟嵘的性格特点。
2024-04-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屯留路公传

[明]申时行

①路公者,名琼,潞之屯留人。公生魁梧,智略辐凑。居众中,议论捷出,如矢激刃解,纷纠立断。闻其言即至倔强无不洒然屈服者,里中固严重之。

②成化末,大盗王弘起燕赵,势张甚。至屯留,益杀吏民,民振恐。公叹曰:嗟夫!贼乃蜂起乌合,操耰耝矜斗千里而莫之谁何,彼谓秦无人哉!即诣令请授甲,愿破贼,百姓。令壮而许之。乃募邑中敢死士得数百人,讽以大义,人人争踊跃。公为设方略,率兵尾贼至余吾。贼方食,公从后急击,大破之。令上其功,厚赐金帛,谢不受。乃署为阴阳训术,稍益属任之。县有疑事辄就公亭质,间使城垣、学校诸工。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③正德中,巨璫何庆恃瑾骄恣,大为奸利。当过屯留,公受令指,诸境。从容进曰:侧闻公义甚高,屯留令拥箒襒席日夜具以劳,下执事惟公之所命之。虽然,屯留小邑也,未尝见天子贵人,悉索敝赋不足充藁食,愿左右无惊邑中。庆欣然为之敛戢。

④公急人之困甚于己。前县令张鹏坐事斥,贫不能自还。公为倡邑人共治槖中装,直数百金。令公入骨髓,戒子孙无忘路某,路某活我”。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⑤路之先不显,公之孙王道举进士,历仕有声绩,今为光禄卿。以新天子恩泽,诏赠公官如其孙,而路氏始大。然士大夫称路氏世德,皆本于公。

【注释】①巨璫:有权势的宦官。瑾:指明代权擅天下的宦官刘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间使城垣、学校诸工(          )       (2)令公入骨髓(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愿破贼,百姓(     )
A.告诫            B.告别             C.告慰             D.避开
(2)公受令指,诸境(     )
A.拒绝            B.预测             C.考察             D.迎接
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5.请结合第③段中路琼说的话,分析何庆欣然接受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提及路琼的孙子路王道的作用。
2024-04-30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公讳宗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余姚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

②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臲卼,而公奉养王父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忠端公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以为常。

③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曰:“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已而东之鄞,西之海宁,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

④公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凡受公之教者,不堕讲学之流弊。

⑤公晚年益好聚书,然尝戒学者曰:“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当事于听讲者,则曰:“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

——节选自《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注】①臲卼:不安貌。②王父:祖父。③丹铅:指点校书籍。④当事:当权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年搜讨(       )                  (2)(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书而从事于游谈(       )
A.整理     B.约束     C.捆绑       D.搁置
(2)当事之于听讲者(       )
A.安乐     B.出游     C.预约     D.迟疑
3.把第①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
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5.分析第③段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综观全文,分条概述梨洲先生的治学方法。
2024-04-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郭邹先生传

①先生字谦之,号东郭,姓邹氏。年二十一,会试第一。先是,文成王公移令庐陵,先生慕而谒之,一见期许。是岁王公以吏部主事司分校,主试者知王公有精鉴,出诸隽卷取裁。王公阅及先生卷,曰此必邹某也。亡论文,其人品亦冠天下者。遂冠南宫。

②公时任闽,遂解官归。逾年,先生亦疾归侍养。未几,宸濠反。先生闻变,率昆季群从趋吉郡从义起兵。王公喜曰:君臣师友,义在此举矣!嘉靖壬子,世宗登极,录旧臣。逾年,先生始出。如越谒王公,参订月余。既别,王公怅然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王公曰:曾子云‘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若无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③会大礼议起,先生偕同官上疏,不报。甲申复疏,上怒,下诏狱,谪广德州判官。取道于越,王公,而后履任。先生未历吏事,而莅官临民务以诚心相感,奸摘伏,人称神明,而犹尝自讼曰:如保赤子,未能也。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志学风至今冠江左,先生启之也。

④丁亥,先生升南京主客郎中。逾年,王公卒于师,先生服其丧。辛卯,请告归。过苏、常,访魏庄渠校诸公,发知行敬义合一旨。秋,赴会稽,哭王公,存抚其孤,聚同门讲学于天真书院。还里,会程文德徙为其邑令,佐之方田均赋,不避嫌怨。邑民至今赖之。

⑤乙巳,于富池讲学,申师训云:圣门志学,是志不逾矩之学。吾侪讲学以修德,而日用逾矩处乃安之,何以主善?必不能安!自戒自惧,顾明命而顺帝则,此是时时下学,时时上达,时时无愧怍,准四海,俟百圣,合德合明,只是一矩。

⑥耿生曰:邹公非以为名也,致其独知,不欲负所学以负吾君也。

节选自《耿定向集》(有删改)

【注】①【方田均赋】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税法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王公,而后履任 (       )                     (2)奸摘伏(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出诸隽卷取裁 (       )
A.削减                       B.选取                       C.判断                       D.删除
(2)先生亦疾归侍养(       )
A.延续                    B.假托                         C.招致                       D.承认
3.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
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还里,会程文德徙为其邑令,佐之方田均赋,不避嫌怨。邑民至今赖之。
5.文中多处写到王公,对塑造邹公形象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6.文末耿生对邹公进行了评价,请结合前文内容加以评析。
2024-04-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不肯复归。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

②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緪过河数十余处,皆汉之张骞、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风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③将至天竺。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

④后至中天竺。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自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

⑤停二年,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众咸议曰: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

(选自五代梁释慧皎《高僧传》,有删改。)

【注释】①髫龀:年幼。髫:音tiáo,龀:音chèn。②沙弥:初出家的男性佛教徒。③緪:粗绳索,音ɡēnɡ。④甘父:胡人,奉汉武帝命,扈从张骞出使大月氏。⑤头陀迦叶:头陀:僧人。迦叶:指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⑥师子国: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⑦檀越:施主,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信宿便   (     )     (2)遇寒风   (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常慨经律舛阙(     )
A.艰困散佚       B.违逆阙如       C.错乱缺失        D. 迷失不顺
(2)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     )
A.安坐             B.徒然             C. 恰巧             D.由于
3.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四 顾 茫 茫 莫 测 所 之 唯 视 日 以 准 东 西 望 人 骨 以 标 行 路 耳
4.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
5.上文第①段介绍法显叔父想让法显还俗尽责,但是最终作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世人称誉法显是早于唐代玄奘的天竺取经第一人,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经文,《大唐西域记》“论赞”称玄奘在印度“亲承梵学”,但“无忘返迹”,“逾葱岭之危磴,越沙碛之险路”,回到故国。法显与玄奘的经历、成果和精神相似,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评析。
2024-04-1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②哲宗即位,刘挚荐,为监察御史。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愿复差法如嘉祐时。

③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 。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所司惮于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后有诏令,孰肯取信?”

④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转侵泾原及河外鄜、府州,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②种落大抵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③,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计得行,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筑定远以据要害。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⑤复为枢密都承旨、权知开封府。旧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多为异同,或累日不竟,吏疲于咨禀。岩叟创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为令。……

⑥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赠左正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①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②右厢:左右厢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③堡砦: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刘挚荐(       )(2)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河外(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愿复差法如嘉祐时(       )
A.方法做法  B.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  C.区别对待  D.徭役赋敛
(2)所司惮于省录(       )
A.视察登记  B.反省记忆  C.注意记录  D.逐省记录
3.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调 栾 城 簿 泾 州 推 官 甫 两 月 闻 弟 丧 弃 官 归 养。
4.把第④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5.王岩叟晚年被贬,太皇太后惜其被贬,赞其有大功。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岩叟之大功。
6.司马光曾称赞王岩叟“进谏无隐,必行其言”。请分析本文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并简析其“进谏无隐”背后的原因。
2024-03-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徙成都,第进士。

②杨怀敏以卫卒之乱,犹为副都知,郯与昪及鱼周询论之。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之。帝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古者君不从谏,则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

③时诏群臣陈左右朋邪、中外险诈,久而无所行。郯请阅实其是否,因言曰:“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诚与疑,治乱之本也,不可以一臣诈而疑众臣,一士诈而疑众士。且择官者宰相之职,今用一吏,则疑其从私,故细务或劳于亲决。分阃者将帅之任,今专一事,则疑其异图,故多端而加羁制。博访者大臣之体,今见一士,则疑其请托。相先后者士之常,今其类,则疑为朋党。君臣交疑,而欲天下无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④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迁景福殿使,给两使留后奉。郯曰:“守忠劳薄赏重。旧制,内臣遥领止于廉察。今虽不授留后,而先给其禄;既得其禄,必得其官;若又从之,则何求不可。”

⑤以母老求西归,将行,上疏言:“张尧佐缘后宫亲叨窃非据外庭窃议谓将处以二府。若此命一出,言事之臣,必以死争之。倘罢尧佐则伤恩,黜言者则德,臣谓莫若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其后卒罢尧佐宣徽之命。

(节选自《宋史》)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       )     (2)今其类(       )
2.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卒(       )
A.贬谪       B.开脱罪名       C.超出       D.处决
(2)黜言者则(       )
A.积累       B.损害       C.托付       D.重叠
3.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臣交疑,而欲天下无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4.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张 尧 佐 缘 后 宫 亲 叨 窃 非 据 外 庭 窃 议 谓 将 处 以 二 府。
5.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与以下句子在推理方式上的相同之处。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6.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分析何郯的进谏艺术。
2024-02-19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①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皆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②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余远至,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余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注】①憭栗:哀怆凄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西卿翁貌(     ) (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劳人问死生( )
A.每次 B.每当 C.常常 D.每逢
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
A.早早 B.突然 C.意外 D.令人伤心
3.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5.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150字的文学短评。
6.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这两类人的差异。
2024-02-18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乔传

①陈乔字子乔。乔幼敏悟,耽玩文史,以授太常寺奉礼郎。烈祖即位,颇器重之。

②元宗既失淮甸,耻其降号,欲授机务于太弟,而陈觉之徒,因有窥窃之计,辄谓元宗曰:“宋齐丘,是社稷之臣也。今若委以国事,庶宁边鄙,而陛下优游邃处,以养乔松之寿。”乔闻之,排阁而入,谏曰:“臣闻社稷之重,焉可假之他人。今且授之,则百官朝请,皆归齐丘,一民尺土,非陛下所有,尚能制齐丘而再有之乎?臣见淖齿、李兑复作,而让皇幽囚于丹阳,亦陛下之所亲见。一日垂涕泣,求为田舍翁,不可得矣。”元宗愕然曰微卿几落贼人彀中传位之意遂止。

③开宝中,太祖皇帝遣使召后主入朝,后主欲往,以乔为。乔曰:“陛下与臣俱受先帝顾命,委以社稷大计。今往而留,则国非己有,悔将何及?臣虽死,实腼面于先帝。”后主由是连年拒命,皆乔为之谋也。及王师问罪,乔誓以死守。及城将陷,后主自为降款,俾乔与世子仲寓开城门纳之。乔遽归府,以款投于承溜。后主促之愈急,乔入见曰:“自古岂有不亡之国乎?降无益也。臣请城下一战而死。”后主执其手,泣曰:“盍与我北归?”乔曰:“臣当大政,而致国家如此,非死无以报。臣死而归之以逆命之罪,则陛下保无恙也。”遂自缢。

④乔为人孝悌敦睦,宗族之贫者,分禄以给之,虽居权要,家无余赀。

⑤惜乎不知时变,死非其所,然亦忠于所事者也。

《南唐书·陈乔传》

【注】①淖齿,战国时楚将,受楚顷襄王命救齐,却反杀逃亡中的齐愍王。李兑,战国时赵国大臣,杀太子章,逼赵武灵王,独专国政。②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槽。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授太常寺奉礼郎   (       )                    (2)今往而(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耽玩文史(       )
A.偏爱                    B.停留                    C.感兴趣                       D.专心研习
(2) 以乔为(       )
A.做间隔                 B.有骨气                       C.传话者                       D.为依靠
3.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元 宗 愕 然 曰 微 卿 几 落 贼 人 彀 中 传 位 之 意 遂 止。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城将陷,后主自为降款,俾乔与世子仲寓开城门纳之。乔遽归府,以款投于承溜。
5.第②段中陈乔的进谏很有说服力,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6.你是否同意第⑤段中作者对陈乔的评论,结合文意阐释你的理由。
2024-02-18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