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2024-03-24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节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②《襄阳记》:又称《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③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④《袁子》:魏晋之际学者袁准的著作《袁子正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蒸尝止A于B私门C庙像D阙E而莫立F使百姓G巷祭H戎夷I野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指准许、应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词义和用法相同。
B.实斯人是赖,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德是依”是同一种特殊句式。
C.爪牙,指帮手,有贬义,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词义相同。
D.南面,指君王见臣子或卿大夫见僚属时坐北朝南的尊位,借指居君王、卿大夫之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生前曾上表后主,自言淡泊清廉的人生追求;去世时留有遗嘱,死后葬在定军山,力求薄葬,生前身后淡泊如一。
B.习隆和向充等人以周人不伐召伯理政处的甘棠、越王为范蠡铸金像等故事为论据,陈说应当为诸葛亮立庙奉祀的观点。
C.习隆等人指出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但在成都为其立庙有不妥之处,应当在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
D.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他承刘备托孤之重,代行君主之权而国人没有疑虑;出兵时天下广泛关注但并不为此忧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5.诸葛亮除生前深受百姓爱戴外,死后更是广受追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述其体现。
2023-11-2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阴许归蜀。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仪密表告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叛。司马懿以书慰解之,达犹豫未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吴、汉交通,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懿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平南中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B.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C.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D.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湖”意思是江河大湖,文中的“江湖”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中的“江湖”含义不同。
B.“陛下”本意是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D.“旬有六日”与“有朋自远方来”(《论语》)中的“有”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善于听从臣子意见。诸葛亮抵达汉中时,他准备大举进攻,就此事询问孙资,听了孙资的详细分析后,最终决定放弃进攻。
B.孙资深谋远虑,认为魏国可以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几年后,魏国日益强大,而吴蜀两国则会国力疲敝,魏国取胜定会水到渠成。
C.孟达因文帝、桓阶和夏侯尚的相继去世而心中忧虑不安,在诸葛亮的多次引诱下,对魏国起了二心,被申仪告发后企图起兵造反。
D.司马懿听说孟达企图造反时,先写信稳住孟达,再趁孟达犹豫不决之际,暗中调集军队,急速行军,仅用八天时间就兵临新城城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2)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2023-09-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失人有上书告长乐罪长乐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曰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恽曰:‘事何容易,胫胫者未必全也!’又语长乐曰:‘正月以来,天阴不雨,此《春狱》所记,夏侯君所言。’事下廷尉。廷尉定国奏恽怨望,为妖恶言,大逆不道。上不恐加诛,有诏皆免恽、长乐为庶人。杨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以财自娱。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恽,宰相子,有材能,少显朝廷,一朝以飚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 臣之得罪,已三免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拊而呼乌乌,其诗曰:‘田披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又恽兄子安平侯谭谓恽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复用!恽曰: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谭曰: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注]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会有日食之变, 驺马猥佐成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 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验,得所予会宗书,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要斩。

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宋国为廷尉,而杨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议贤、议能。恽之刚直,可不谓贤乎! 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九》,有删改)

[注]盖司隶,指司隶校尉盖宽饶;韩冯翊,指左冯翊韩延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A失B人C有上书D告长乐罪E长乐疑恽F教人告之G亦上书H告恽罪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
B.废退,同义复用,意为被罢免官职,和“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作息”的构词法不同。
C.既,指既然,与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中“既”字的含义相同。
D.缶,既可指一种大腹小口、两边有环用来盛酒或用来汲水的瓦器,也可指一种打击乐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于定国上奏参劾杨恽心怀怨望,恶言诽谤,大逆不道。汉宣帝不忍心杀人,下诏将杨恽等贬为平民。
B.孙会宗见杨恽治理产业过于张扬,写信劝告杨恽为人要低调,不要与宾客过多交往,是真心为杨恽着想。
C.杨恽在回复给孙会宗的信中,描写了自己被废为平民后的狂放恣意生活:煮羊、炖羔、喝酒,放声吟唱。
D.因为杨恽和杨谭对话时说了大逆不道的话语,加上名叫成的马夫头的上书控告,杨恽被判腰斩之罪
4.把文中磁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
(2)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
5.宣帝诛杨恽开历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先河,历来备受争议,请简要概括司马光对此案的看法及依据。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材料二:

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死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节选自张居正《陈六事疏》,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致各省库藏空A虚B水旱灾伤视C民之死而不能赈D两广用兵供饷百E出而不能支F是国G用未充而元气已H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即后文所说的管子,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B.府藏,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叫“府”,贮藏财物的仓库叫“藏”,文中泛指仓库。
C.病,文中是“劳苦,困苦”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的“病”的用法相同。
D.克,是“能够”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认为先君桓公的显赫功业有赖于管仲的辅佐,他希望晏子辅佐自己成就同等功业。
B.晏子打破了景公的美梦,劝谏景公想要“彰先君之功烈”,就要像先君一样选贤任能、勤政爱民。
C.张居正认为目前国用不足,与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国家减税一半,边防开支大,百姓穷苦无力缴税有关。
D.晏子和张居正都很会把控对话的节奏,先理性分析国情,再赞扬当今国君好的行为,最后提出具体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2)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5.晏子和张居正在劝谏君主时都表达了民安则国强的主张,他们的对民政策分别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王莽遣使者奉玺书、印绶、安车、驷马迎龚胜,即拜为师友祭酒。使者付玺书,奉印绶,内安车、驷马,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即上言:“方盛夏暑热,胜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有诏之。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是时清名之士,又有纪逡、薛方、郇相、唐林、唐尊,皆以明经饬行,显名于世。纪逡、两唐皆仕莽,封侯,贵重,历公卿位。郇相为莽太子四友,病死,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京师称之。莽以安车迎薛方,方因使者辞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莽说其言,不强。初,郭钦为南郡太守,蒋诩为兖州刺史,亦以廉直为名。莽居摄,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及莽篡位,召陈咸为掌寇大夫,咸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咸悉令解官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悉收敛其家律令、书文,壁藏之。

班固赞曰: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王(吉)、贡(禹)之材,优于龚(胜)、鲍(宣)。守死答道,胜实蹈焉。贞而不谅,薛方近之。郭钦、蒋诩,好遁不污,绝纪逡、两唐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B.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C.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D.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以年老被病”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
B.“有诏许之”与“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许”字含义相同。
C.“方因使者辞谢”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D.“不强致”与“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派使者强行征召龚胜出山给自己儿子当老师,龚胜忠心汉室,不应王莽之征,推却不成后,绝食而死。
B.郇相作为太子四友之一,病死。太子遣使者赠送寿衣,郇相的儿子攀着棺材婉言拒绝,受到京师人的赞赏。
C.王莽用安车迎接薛方,薛方婉言拒绝。薛方推辞的一番话表明了他不慕名利的坚决态度,让王莽听了很高兴。
D.面对王莽的征召,陈咸与三个儿子都推辞不肯答应,并回到家乡闭门不出;陈咸至死仍沿用汉制,并收藏汉朝律令、文书,以期汉朝能够兴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2)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
2023-03-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于五陇阪,将士震恐。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深入我地?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使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B.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C.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D.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征无敌”与“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两句中的“征”字含义不同。
B.“若其不效”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陈于五陇阪”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相同。
D.“何为负约”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两句中的“约”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劝说唐高祖迁都,以杜绝突厥侵犯,但秦王李世民则认为戎狄扰边,自古就有,高祖统治全国,拥兵百万,如果因突厥而迁都,会遭人耻笑。
B.李世民希望高祖让他率兵出击突厥,假以数年,一定能俘虏颉利,李建成却嘲笑他在自吹自擂,李世民则坚信自己不出十年一定能平定漠北。
C.唐高祖让李世民、李元吉带兵抵御突厥,唐朝军队在豳州遭遇突厥兵,李世民主张迎敌而上,振奋士气,而李元吉惧怕敌军盛大的阵势,不敢出战。
D.李世民巧妙地利用了颉利和突利之间相互猜忌的心理,在突利阵前大谈“香火之情”,成功地加深了颉利对突利的不满,离间了两人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2)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
2023-03-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隗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时民复知汉乎?”班彪乃为之著《王命论》以风切之,曰:“昔尧之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洎于稷、契,咸佐唐、虞,至汤武而有天下。刘氏承尧之祚,尧据火德而汉绍之,有赤帝子之符,故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由是言之,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夫饥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故虽遭罹阨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质,烹醢分裂,又况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昔陈婴之母以婴家世贫贱,卒富贵不祥,止婴勿王。王陵之母知汉王必得天下,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高祖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若乃灵瑞符应,其事甚众,故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英雄诚知觉寤,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嚣不听。彪遂避地河西,窦融以为从事,甚礼重之。彪遂为融画策,使之专意事汉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班彪劝隗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饥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B.夫饥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C.夫饥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D.夫饥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其义项较多,文中指政权。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B.刘季,这里指刘邦。季,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其中季是最小的。
C.禅,即禅让,中国古代传说的统治权转移的方式,指君王把位置让给有才德的人。
D.春秋,与“朝菌无晦朔,蟪蛄无春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中“春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虽然认可班彪对周朝及汉朝形势的分析,但并没有接受班彪关于政权传承更替的观点,后来班彪投奔窦融,替窦融出谋划策。
B.班彪认为,君位由天命决定,不可用智力求得,如尧传位给舜,舜命再即位,并需要继位者有深厚根基和积累功勋恩德,才能达到君王高位。
C.班彪列举韩信、英布、项梁、项籍、王莽的例子,并描述他们的悲惨下场,以此论证天子之位不可以窃取,从而劝阻隗嚣的非分想法。
D.陈婴的母亲劝阻陈婴当王、王陵的母亲勉励王陵效忠汉王刘邦,说明两位母亲目光高远,都知道刘邦将要称王,因此要做好自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
(2)彪遂避地河西,窦融以为从事,甚礼重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