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自将十万骑袭武功,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可汗兵百万,今至矣!”帝乃与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渭上,与可汗隔水语。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颉利请和,许之。翌日,刑白马,与颉利盟便桥上,突厥引还。萧瑀曰:“颉利之来,诸将多请与战,陛下不听,既而虏自退,其策奈何?”帝曰:“突厥众而不整,君臣惟利是视,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我醉而缚之,其势易甚。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若大军蹑其后,伏诸前,取之反覆掌耳。然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虏校杀伤必多。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瑀再拜曰:“非臣愚所逮也!”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

材料二:

天下之势在强弱。有能强者,有不能强者。有能弱者,有不能弱者。有强而示之以弱者,有弱而示之以强者。能强能弱者王,不能强不能弱者亡。强而示之以弱者,其兵多旺;弱而示之强者,亦能以全其国。故秦以虎狼之威,据关中金城之固,蚕食诸侯,卒灭六国而并天下,此能强者也。太王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而不得免;去居岐山之下,而从之者如归市,此能弱者也。突厥颉利寇长安,饮马渭水,太宗倾府库以与之和,而使李靖邀击,大破之,卒犁其庭而擒颉利,此强而示之以弱者也。诸葛孔明相先主以取蜀,崎岖山谷之间而无岁不出师,以扰关中,此弱而示之以强者也。晋平吴而失中原,隋平陈而终江都,此不能强者也。燕以匕首而激秦,息(侯)以违言而拒楚,此不能弱者也。夫天下无常势,能用之则弱可以强,不能用之则强反以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选自李纲《论天下强弱之势》)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我A新B即位C为国者D要在E安静F一与G虏校H杀伤必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是动词,指帝王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用法相同。
B.“邀”在文中的意思是“拦截”,这个意思今天依然存在于“邀功”等少数词语中。
C.“犁其庭”指犁平他们的庭院,比喻彻底扫荡消灭敌人的势力,又如“犁庭扫闾”。
D.“违言”指语言不合而失和,这里指息侯因为和楚王言语不合而与楚国对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十万人进犯武功,并夸口说有百万之多;唐太宗仅以六骑在渭水边与颉利会面,却能使其主动请和。
B.在与突厥颉利的对峙中,为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唐太宗选择了隐忍不发,主动示弱以使对方骄傲麻痹。
C.太王遭受狄人侵犯,在以财物侍奉对方而不能幸免的境况下,带领百姓迁居到岐山下,这是“能弱”的表现。
D.李纲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国力与曹魏周旋,是因为正确采取了“弱而示之以强”的策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
(2)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5.唐太宗战胜突厥颉利,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穰侯邓叠、叠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共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有心几,不事豪党,遂与众定议诛宪,以宪在外,虑其为乱,忍而未发。会宪与邓叠皆还京师,时清河王庆,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将发其谋,欲得《外戚传》,惧左右,不敢使,令庆私从千乘王求,夜,独内之。又令庆传语郑众,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候,与笃、景、瑰皆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初,河南尹张黼数以正法绳治窦景,及窦氏败,黼上疏曰:“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今严威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后,考折厥衷。臣伏见夏阳侯瑰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今议者欲为瑰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帝感其言,由是瑰独得全。窦氏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故郡。初,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擅权,甚至篡位。
B.千乘,古代将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C.谒者,官名,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春秋战国时国君的近侍已用此称。
D.印绶,指官员佩戴在衣服外的丝带。汉代官员依品秩的不同,配以不同的印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帝知道郭举等人共同图谋杀害他,但朝廷上下官员没有不依附窦宪的,只有郑众不谄事豪强党羽,于是和帝跟郑众定计诛杀窦宪。
B.窦宪与邓叠回到京城,和帝要采取行动,想找《汉书•外戚传》看看,便让清河王刘庆去寻找,但担心左右人泄密,又让郑众同找。
C.和帝处死郭璜、郭举、邓叠、邓磊之后,将窦宪改封为冠军侯。窦宪与窦笃、窦景各自到达自己封国后,都被迫自杀而亡。
D.窦宪娶妻,李郃无法阻止郡守送礼,便请求郡守让自己前去,一路逗留,未到达时窦宪就被免职回到封国,李郃的举动使汉中郡守躲过灾祸。
2023-08-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乃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曰:“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张仪。楚王收昭雎以取齐。桓臧为雎谓楚王曰:“横亲之不合也,仪贵惠王而善睢也。王不如复雎,而重仪于韩、魏、仪据楚势,挟魏重,以与秦争。魏不合秦,韩亦不从,则方城无患。”

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今施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B.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C.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D.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资之以珠玉”与“持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资”字含义不同。
B.“子释之”与“庖丁释刀对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释”字含义相同。
C.“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齐”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D.“仪必德王”与“今我何功德”(《观刈麦》)两句中的“德”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明白舍人要回去是嫌弃自己生活贫苦,他就去拜见楚王。张仪抓住楚王的心理极言郑、周之女的美丽、从而得到了楚王的赏赐。
B.南后、郑袖担心张仪替楚王寻找美女会让自己失宠,先后送给张仪重金。张仪巧妙设计、在临别宴上向楚王请罪,使二人巩固了地位。
C.楚王派昭雎出使秦国,希望让张仪在秦国得到重用,恰逢秦国新君即位,计划无法实施。楚王又收系昭雎想取悦齐国,但桓臧不赞成。
D.惠施被张仪赶走后,受到楚王重用。冯郝建议楚王帮惠施到宋国,并向张仪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此可两面示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
(2)王不如复雎,而重仪于韩、魏。仪据楚势,挟魏重,以与秦争。
2023-03-2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仲曰:可。然非圣人之道。桓公曰:何也?对曰:夫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知鲜不可以与圣人言。慧士可与物,智士可与辩无方,圣人可与辨神明。夫圣人之所为,非众人之所及也。是故民不可稍而掌也,可并而牧也;不可暴而杀也,可麾而致也;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子贡曰: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附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谕臣’;齐景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节’。三君问政于夫子,夫子应之不同,然则政有异乎?孔子曰: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公以惑其君,外障诸侯宾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齐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乐不解,一旦而赐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于节用。

景差相郑,郑人有冬涉水者,出而胫寒。后景差过之,下陪乘而载之,覆以上衽。晋叔向闻之曰:景子为人国相,岂不哉!吾闻良吏居之,三月而沟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况人乎?

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说苑校证》认为稍而掌当为称而赏,译为轻易称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
B.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
C.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
D.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士可与辨物”与“欲辨已忘言”(《饮酒》)两句中的“辨”字含义不同。
B.“故令出而乱”与“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政在于节用”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用”字含义相同。
D.“岂不固哉”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虽然肯定了齐桓公的想法,但又指出这并不是圣人之道,因为普通百姓远不及圣人,所以君王应将老百姓分成三类进行统治管理。
B.周武王不解为国者多次改变法令的做法,太公说他们改变法令就是不守法,只是把自己的喜好当成了法令,出现混乱后就会多次更改。
C.叶公、鲁哀公、齐景公都请教了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子贡询问其原因,孔子解释自己是依据各国情况而给出的不同建议。
D.景差对寒冬时节涉水的郑人很关心,但叔向对其做法却并不赞同,指出景差身为郑国国相,就应该从根本入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
(2)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
2023-02-12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魏文侯御廪灾,文侯忧之,群臣宽之,而公子成父匿之。文侯复殿, 公子成父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于是有方士韩客侯生,齐客卢生,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吾党久居,且为所害。”乃相与亡去。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始皇望见侯生,侯生曰:“今陛下奢侈失本,黔首匮竭,又急诽谤,严威克下,臣等故去。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万丹朱而十昆吾桀纣,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始皇曰:“吾可以变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刘向《说苑·反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 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B.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 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C.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D.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 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差三过而不一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B.“说妇姑者以织”与“妇姑荷箪食”(《观刈麦》)两句中的“妇姑”词含义相同。
C.“公子成父趋而入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相与谋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两句中的“相与”词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对本国臣子生活奢侈,十分不满。想禁止这种风气。管仲仔细替齐桓公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并建议从君王开始做起,桓公率先做出改变,齐国就节俭成风了。
B.晋平公制作了价值千金的猎车,命令群臣都要观赏。田差从来都不看一眼,晋平公很生气,田差用历史兴亡的诸多例子,委婉劝谏晋平公不做桀纣之君。最终晋平公听取了他的意见。
C.魏文侯的府库发生火灾,群臣对待此事的态度各不相同。公子成父认为府库遭灾,这是人祸,魏文侯不以为然,公子成父通过一番分析,使文侯信服。
D.秦始皇统一天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侯生卢生欲逃亡离去。秦始皇大怒,焚书坑儒。侯生劝谏秦始皇,现在这样骄奢淫逸,比夏桀、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心有所动,最终没有杀他。后来秦朝果然迅速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
(2)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2022-10-25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第一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于其子孙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B.“子亡之,我存之”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申包胥辞口”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晋侯以为中军尉”与“家叔以余贫苦”(《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丢了弓却不让找回,理由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归根结底这弓还是楚人的。孔子认为楚王的格局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
B.申包胥救楚后,楚昭王返回国内,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
C.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韩献子却杀掉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赵宣子善于识人,一心为公。
D.本文以申包胥,赵宣子,韩献子等为例,赞扬了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公”精神,同时说明要想贯彻“仁”的政策,就要做到不偏私,不结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繵;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B.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C.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D.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加在姓氏后面用作对他人的尊称,文中的“苏子”与老子的“子”不同。
B.横,指“连横”和《过秦论》中的“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连衡”意思相同。
C.“凡群臣之言事秦者”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凡”字含义不同。
D.不肖,既指“不成材,不正派”,也可用于自谦,文中是魏王的自谦之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魏国的力量比楚国不差,之所以屈服于秦国是因为谗臣的言论,因此要明辨忠奸,认真审视本国的形势。
B.苏秦指出谗臣的罪恶是割让君主的土地与秦国勾结,窃取一时之功名,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而不顾国家利益。
C.尾段引用《周书》中的话告诫魏王,错误或坏事在其萌芽状态时就要根除,不要任其发展,贻害无穷,要当机立断。
D.经过苏秦的一番游说,魏王认清了形势,又加之赵王通过苏秦对他的施压,最终魏王同意六国合纵,共同对抗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2)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5.苏秦的合纵游说,最大特点就在于鼓舞各国的决不屈服的斗志,请简要分析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主还平城。魏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皆坐贪残不法,洛侯、目辰伏诛,提徙边。又诏以“候官千数,重罪受赇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自是吏民始得安业。

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桢,坐赃当死。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吕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冯太后谓群臣曰:“文祖前自谓廉,今竟犯法。以此言之,人心信不可知!”魏主曰:“古有待放之臣。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宰官、中散慕容契进曰:“小人之心无常,而帝王之法有常;以无常之心奉有常之法,非所克堪,乞从退黜。”魏主曰:“契知心不可常,则知贪之可恶矣,何必求退!”迁宰官令。

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秘书丞李彪上封事,以为:“豪贵之家,奢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又,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高宗文成皇帝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日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尚书李䜣免冠谢。此近事之可鉴者也。臣谓宜准古立师傅之官,以训导太子。

“又,汉置常平仓以救匮乏。去岁京师不稔,移民就丰,既废营生,困而后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曷若豫储仓粟,安而给之,岂不愈于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哉!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粟积之于仓,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取官绢,积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数年之中,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矣。帝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节)


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B.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C.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D.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位归第,文中指辞去官职回家,与“解官”“致仕”“乞骸骨”“解褐”同义。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
C.免冠,意思是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文中表前一含义。
D.籴,买米的意思,引申为买入之意。“粜”意与“籴”相反。卖米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太后认为人心要克服贪婪的欲望,像王桢这样崇尚廉洁的人在钱财利益的诱惑下,也会利用权利接受贿赂。
B.中散大夫慕容契进言,知道人心是不可能不变的,贪婪是令人厌恶的,得到孝文帝的赞同,提升他为宰官令。
C.高宗文成皇帝在谈论自己学习不足的时候,高宗认为不只是自己个人的过错,也有师傅管教不严、做事不勤勉的原因。
D.秘书丞李彪认为安定百姓,应该事先把粮食储存起来建立粮仓,灾荒时节将粮食发放给灾民,比把百姓驱赶到远方要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
(2)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
2022-05-2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