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 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宋代〕宋祁撰)

注释:①恕、预:杜恕、杜预,杜甫的先祖。②审言:杜甫的祖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                              振:维持
B.庙及郊                                 飨:供奉鬼神、祭祀
C.擢河西尉,不                         拜:拜见
D.左右其母                              白:告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B.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C.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D.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拜谒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时,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房琬受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忌恨杜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贾生既以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之。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称于郡中               属:连缀,写
B.孝文帝                                说:通“悦”
C.贾生既以居长沙                      适:适合
D.故令贾生                            傅:给……当师傅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A.廷尉言贾生年少                  尔其无忘父之志
B.为赋吊屈原                         汉亦留之相当
C.上感鬼神事                         践华为城,河为池
D.居顷                                   屈原作《离骚》
3.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A.信而见疑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为降虏于蛮夷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B.后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博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5.下列选项全都体现贾谊才华卓绝的一项是(     
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年纪轻轻就受到众人赏识和夸赞,刚开始时仕途一帆风顺。
B.每次文帝下令讨论问题,老先生们常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能想说的话。
C.贾谊草拟了各种仪法,但因故来不及实行,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诸侯须到封地去上任等,都是贾谊提出的。
D.汉文帝在宣室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鬼神的种种情形,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2)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3 . 杨万里,字延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日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升焕章阍待制、提举兴国宫。开禧元年召,复辞。明年,升宝谟阁学士。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

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诧胄,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追胥:追租的公差       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杜门          谢:谢绝B.就提点刑狱          除:授予
C.皆随事          规:规定D.侂胄,改命他人          恚:愤怒
2.以下选项,全都体现杨万里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万里服其教终身   ②未赴,丁父忧   ③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④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   ⑤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赋之巢,惠以扼败之路   ⑥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A.②④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或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万里年轻时拜见了当时抗战派代表人物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勉之,万里把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用来明确自己的志向。
B.杨万里,为官清廉、爱民,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宫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缴税,临安府因而大治。
C.在东宫担任讲官时,杨万里受到众人的欢迎和信任,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得到当时宰相的支持。
D.杨万里刚直不阿,坚决不向权贵低头,韩侂胄当权之时,他赋闲在家闲置十五年。
2021-12-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材料三:

庄子钓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诋訾孔子之        徒:门徒B.故往粟于监河侯     贷:借,借贷
C.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肆:杂货铺D.庄子持竿不             顾: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使使厚币迎       人皆有不仁人B.衣文绣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有中道呼者       不仁,如礼何D.有鲋鱼   就有道而正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神龟为喻,表明了自己保全性命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三段材料出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都给我们展示了庄子清高,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品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6.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1-12-1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暄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彀者:射手。彀,拉满弓。②: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门不出,固称疾                      杜:关闭,堵塞
B.匈奴小入,详不胜                      北:败北 堵塞
C.赵悼襄王元年,廉既入魏          亡:死亡
D.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私下里,暗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牧杜门不出,称疾                  今日死,愿为诸君快战
B.王必用臣,臣如前,敢奉令   左,陷大泽中
C.边士日得赐不用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D.赵王让李牧,李牧             举以予人,弃草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作为“良将”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③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④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       ⑥居二年,庞破燕军,杀剧辛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李牧戍边时,根据战情,采取了固守防御的战略,虽无战功,但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B.李牧为了国家利益,甘负骂名;常奉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表现了一代名将的胸怀和才干。
C.赵国宠臣郭开贪婪受则,罔顾国家利益;赵王迁昏庸糊涂,不识忠奸,不辨真相,自毁长城,令人叹息。
D.李牧用兵有法,指挥得当,坚持自我军事主张,使赵王不悦,终派人微捕而杀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2021-08-3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舍人死,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会人,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田,延嗣为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将嫁。二公惊愧,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曰: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孤女 遗:留下
B.是诸孤,义不可去 顾:视,看
C.延嗣为衣食之资 营:经营,料理
D.岂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特:徒然,白白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冻馁死/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仆舍人/州司临门,急星火.
C.二公为迎入京师/不如而厚遇之
D.夫儒名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7.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2020-07-05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竭心力                                  罄:尽
B.之幕府                                  致:招,安置
C.用玄龄之策                           卒:士卒
D.赏当其                                  劳:功劳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玄龄杖策谒军门                                  君幸赵王
B.各尽死力                                        及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D.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              廉颇,赵之良将也
3.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
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
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3)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______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___!”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②,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______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______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注]①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②衰绖:指丧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率,放任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韦:熟牛皮
C.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严格约束
D.彼实构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且行千里,___谁不知?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
③___逞寡君之志,若何?
④寡君之以为戮,死___不朽。
A.则         B.则         
C.其         D.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B.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④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①③⑥B.①⑤⑥
C.②④⑤D.②③④,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
B.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落。
C.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 ,就是崤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崤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D.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017-03-2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