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5.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其妻曰:“夫有高世之材,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乃往应募。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人马甚众,授游击将军。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右领军中郎将。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厚加赉遣,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时九姓众十馀万,令骁骑数十人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转讨碛北馀众,禽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

未几,高丽馀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后坐事贬象州,会赦还。帝思其功,乃召见曰:“今辽西不宁,瓜、沙路绝,卿安得高枕不为朕指麾耶?”于是拜瓜州长史,率兵击突厥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谓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

(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

1.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A兵出B无名CDE不成F明其为GH敌乃可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文中意为“于是”,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含义不同。
B.如,文中意为“比得上”,和“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含义不同。
C.迁,文中意为“升迁”,如“迁客骚人”的“迁”;“左迁”指贬官。
D.兜鍪,文中指“头盔”,和“笠是兜鍪蓑是甲”中的“兜鍪”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仁贵家贫地位低,但有才华,又赶上了好时机,最终能够建立功勋。
B.薛仁贵立功心切,特意穿白衣服勇猛作战,果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C.薛仁贵建议拉拢泥熟,归还其家属,皇帝采纳,泥熟果然誓死效忠。
D.薛仁贵箭术精湛,三箭射杀三人,使碛北敌人投降,擒伪叶护等三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
(2)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
2024-02-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坐展玩。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比至,疟且痢,病危在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①侯:指赵明诚。②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椠为木板,用以书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B.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C.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D.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文中指女子出嫁,与《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意思不同。
B.太学,封建时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始设于汉代。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
D.“涂中奔驰”中的“涂”是通假字,通“途”,指道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说明赵氏夫妇有阅尽天下古文奇书的志向。
B.文章第二段回忆了夫妇两人赌书泼茶的日常情趣,以及对书的珍惜和爱护。
C.尾段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流露出落寞凄苦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聚散得失的释然。
D.本文在体例上属于序跋类,内容上具有自传性特征,于记事中抒情议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2)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2023-11-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子其勿反也。”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子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王曰:“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五陉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B.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C.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D.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被庶人之恐”的“被”意为遭受,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不同。
B.“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的“殆”意为大概,与《石钟山记》中“殆与余同”的“殆”相同。
C.“稽首”是古代一种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腿跪在地上,头碰触地面,稍作停顿。
D.“绝五陉之险”的“绝”意为越过,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打算推行“胡服骑射”,但是担心受到臣民的非议,肥义认为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成果,让他抛开顾虑,武灵王最终下定了决心。
B.对于穿着胡服,赵造从教民之道出发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乖僻会扰乱民心,武灵王应该慎重考虑。
C.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责备赵燕,指出他的罪过,并打算用法律对他施以处罚,赵燕听完后惶恐认错,表示立即按照要求穿上胡服。
D.对于赵武灵王把原阳当作骑邑一事,牛赞进言规劝,认为改为骑射后攻战获得的利益,赶不上所损失的费用,被武灵王反驳后,他俯首听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5.对于赵造和牛赞的进谏,赵武灵王的反驳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8-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称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处理福州盗贼之事还未实施就被台臣王蔺弹劾,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
D.辛弃疾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2023-08-2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段二     妃嫔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节选自《阿房宫赋》)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长安郊外。
B.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文段二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
D.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3.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
B.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
C.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
D.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023-08-1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枫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蔽沛公
A.项伯杀人,臣B.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C.良庖更刀,族庖月更刀D.秦以利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一日长乎尔               小易大
B.人之力而敝之               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子路率尔对曰               提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出、天明,可以引申为早晨,有时意为“明亮”。此处旦日指第二天。
B.河,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文中“河南”“河北”即黄河之南、黄河之北。
C.卮,用来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同类器皿还有觥、斛、釜、钵等。
D.侯,爵位名。古代爵位一般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如晋国国君称晋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向项王谢罪时,把自己说成项王的战友,把项王与自己产生隔阖的原因推到小人身上,拉近了与项王的距离,套出了自己一方的奸细姓名。
B.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而且用玉玦向其示意,让他早下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王未曾留意,对其暗示没有回应,范增只得另寻他策。
C.范增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进帐借舞剑之由刺杀刘邦,但在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起来舞剑,时时遮挡以护住刘邦,范增的计划因而失败。
D.张良告诉樊哙宴会上的实情后,樊哙就闯进营帐准备与刘邦同生共死,结果不仅没有出事,反而把项王数落了一顿,项王竟无言以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7.樊哙对项羽说的话与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基本相同,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这说明了什么。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新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奏,特敕配流丰州。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曰:“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卒用为相。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仁杰心乎唐者,忍辱事牝主,君子谅之,谓其机深谋长,欲成匡复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向令仁杰洁身以去亦自为谋则忠于唐祚究何补焉随流合污,从容岁月,使老妪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弟子得有反正之日,盖用心苦矣。

(清·蓝鼎元《修史试笔》)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令仁杰洁身A以去B亦自为C谋D则忠于唐E祚F究何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指问候、慰问,与曹操《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词义相同。
B.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奏章还包括奏、疏、议等不同的形式。
C.纵,指放纵,与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纵”词义不同。
D.尚方,官署名。秦朝开始设置,属少府,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部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朝廷在越王事件中处罚不当,因此极力上表,最终使皇帝撤销了处罚。
B.狄仁杰认为张光辅杀降邀功,致使鲜血染红田野,犯了比越王贞更加恶劣的罪行。
C.狄仁杰举荐张柬之为相,坚持己见,最终改变太后想法,可见其坚持为公之心。
D.蓝鼎元认为狄仁杰忍辱负重,做到没人怀疑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用心良苦。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2)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十六年,刘璋闻曹公将遣司隶校尉锺繇伐张鲁,有惧心。张松进曰:“曹公兵强,无敌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向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对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使之伐鲁,鲁必破。破鲁,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复遣法正迎刘主。主簿巴西黄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待之,则一国不容二君。客有太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璋不听。从事广汉王累倒悬于州门,以死谏璋。璋一无所纳。正既宣旨,阴献策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富凭天设之险以此成帝业犹反手也。”刘主大悦,乃留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将军关羽镇荆州,率万人溯江西上。璋初敕所在供奉,入境如归。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刘主由巴水达涪。璋往见之。松复令正白刘主曰:“今因此会,便可执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坐定一州也。”刘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不可仓卒。”欢饮百余日。十七年,曹公征吴。吴主孙权呼刘主自救。刘主贻璋书曰:“孙氏与孤,本为唇齿。今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不往赴救,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求益万兵及资实。璋但许四千,他物半给。嫌隙始构。埠敕诸关守不刘主。十八年,璋遣将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等督绵竹军。严、观率众降,同拜裨将军。进围璋子循于雒城。十九年,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被围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谷支二年,众咸欲力战。璋曰:“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肌草野,以璋故也。何以能安!”遂遣张裔奉使刘主。主许裔礼其君而安其民:刘主又遣从事中郎涿郡简雍说璋。璋素敬雍,遂与同舆而出,降,吏民莫不歔欷涕泣。

(选自《华阳国志》卷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然A后B资C益D州E之F富G凭H天I设J之K险L以M此N成O帝P业Q犹R反S手T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指巴西郡,是黄权的籍贯。古人常常将官职、籍贯等放在姓名之前:有时单用,有时兼用。
B.内,通“纳”,接纳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一句中“内”的意思完全相同。
C.膏,滋润的意思,与《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中“膏”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D.雅,美好的意思,与《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中“雅”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权对迎请刘备一事并不赞同,认为刘备来到益州后,会给作为主人的刘璋带来危险,因此他劝谏刘璋,但刘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
B.刘璋一心迎请刘备,他命令沿途郡县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并亲自到涪地与刘备会见,两人会见十分欢愉,一起宴饮了一百多天。
C.刘备认为救援孙权比攻打张鲁更重要,如果能够全力救援,就一定大获全胜,但刘璋对此并不全力支持,两人也因此产生了嫌隙。
D.成都被围后,虽然城中兵精粮足,众人都想决一死战,但刘璋不忍心百姓继“续遭受战乱之苦,加之刘备也派人游说,最终出城投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此会,便可执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坐定一州也。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023-07-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开滦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讳琯,字子律,宁州真宁县人。其先为邠宁望族,世以学著。

公始以郊祀恩入官,调赣州会昌县主簿。未几,以材选摄事信丰令。信丰俗悍,输赋率不以时。吏计穷,即以民拒官为言。公曰:“岂有是哉!”驰至近村,憩僧庐中,以善言招其乡之为士者及父老,与之酒食,从容曰:“税赋岂可终负,然已失时,姑使吾得十七藉手,若何?”更相告,即日皆集如约。

民有诉一冤死而十年不见理者,诉于提点刑狱马公大同。马公以属公,公阅其狱,得其死状,实以斗殴,非震也。公曰:“罪固有所归。然岁月久,屡更赦令,当从末减。”马公强果自信,下吏莫敢与争,公独不为屈。又有讼者,马公直判委公勘某罪公力陈其不可马公皆霁威严如公请,识者两善之。公每白事,姓名岁月,及事之名数曲折,皆成诵在口,无一遗者。马公始亦疑,因强记一条验之牍皆合,乃大叹服,自谓不

调常德府武陵县丞。绍熙中,武陵大水,犯县城,不没者三版,门不得阖,水且入城。公时方摄县,亟命实土于布囊以窒门。俄而水定,乃设方略,募舟救民,且亲载粟,户给之,泥行露宿无所惮。

知隆兴府奉新县。县有营田,征赋比他为最薄,民竞耕之。久而营田罢,以鬻于民,履亩取税,比旧已增,俄而复命折粟帛以缗钱,民皆破家不能输。令屡以病告,不见听。公力请,又不听,则欲弃官去。会帅张公枃来,是公言,始奏蠲之。兴除利害,劝农桑,筑陂防,兴学校,不可胜载。进将作监主簿,太府寺丞。

方公在朝,子右史舍人翱翔三馆,俄擢从班,父子相望于班列中。客至门见公,闻国朝故事后生所未闻者,人人餍足。

(节选自《渭南文集校注·卷三十八》)

【注】①藉手:借助他人之力。②末减:从轻论罪或减刑。③三版:古代筑墙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马公直判A委B公勘C某罪D公力陈E其不可F马公皆霁G威严H如公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族,旧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本文中指张琯祖先的家族在邠宁非常有名望。
B.“世以学行著”的“行”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吾生之行休”的“行”意同。
C.“乃大叹服,自谓不逮”的“逮”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D.班列,文中指朝班的行列。张琯和他的儿子一起在朝廷做官,同处于朝廷的班列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琯处理一件十年前的案件时,认为应该从轻论罪或减刑,与提点刑狱马大同意见不相合,但他始终坚持己见不屈服。
B.张琯回复职事时,能把事件中人的姓名、事件的复杂情形等如背诵一样列出,无一遗漏,上司马大同验证后惊叹佩服。
C.张琯作为县丞代理武陵县事务,在县城遭遇大水后,指挥百姓用布袋盛土堵住城门防水,水退后身先士卒救助百姓。
D.张琯任奉新知县期间,因营田制度改变,百姓无力缴纳赋税,他在向上请愿不被允许后准备辞官,幸得张枃帮助得以解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门见公,闻国朝故事后生所未闻者,人人餍足。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5.简要概括信丰县的赋税得以快速收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