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材料二: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注,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五羖,五羖大夫,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见《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平子与孟氏A叔孙氏B三家C共攻D昭公E昭公师F败G奔H于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认为……骄横,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用法不同。
B.盖,意为“原来是”,与《狼》中“盖以诱敌”的“盖”意思相同。
C.家臣,指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后来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D.诸,兼词,与《促织》中“乃赏成,献诸抚军”的“诸”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晏子看来,孔子本可以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鲁君庸懦,肯定不听其言,孔子仍会投奔齐国。
B.齐景公问秦国国小地僻为何能称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秦穆公志大中正,善用贤人,所以能称霸西戎。
C.孔子用八个字概括为政之道,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建立等级伦理制度,社会秩序方可正常运行。
D.齐景公两次问政皆有所得,欲赐孔子封邑;但晏子嫉妒孔子才能,极力劝阻,于是齐景公不再向孔子问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2)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5.《晏子春秋》和《史记》对孔子未受齐景公重用的记载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3-20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5.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春三月,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一。”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十一月乙未,帝以李毂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以伐唐。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上谋击唐,先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因故堤疏导之。议者皆以为难成,上曰:“数年之后,必获其利。”

李毂等为浮梁,自正阳济淮。十二月己卯,帝诏吴越王弘使出兵击唐。李毂攻寿州,久不。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拒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李毂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上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三年正月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李重进渡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壬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毂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注]①必死之寇:到死也不会改变的仇敌、势不两立的仇敌,指北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B.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C.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D.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群才既集”与“俟我于城隅”(《静女》)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
B.传檄:发布檄文,檄文为文体名,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C.朔:月相纪日法中的月末日,《赤壁赋》中“既望”则指该纪日法中的十六日。
D.“久不克”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对宰相说他睡觉吃饭都在想得到天下大治要领,并指出地方割据势力隔断声威教化,还没有平定。
B.王朴献策认为应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攻打与后周有将近两千里交界的南唐,最后攻打劲敌北汉。
C.李畏惧南唐水军进攻,认为本军不善水战,担心腹背受敌,决定退守浮桥,以等待陆路兵车的救援。
D.取得正阳大捷后,周世宗对百姓派遣使者抚恤慰问,让他们各自安心务农,对作战不力的将领则更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
(2)上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
5.为取得亲征淮南的成功,周世宗除在军事上进行部署外,还在哪些方面作了准备工作?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伐匈奴,使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超行到鄯善,超于是召鄯善王广,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窦固复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愿但将本所从三十六人,曰:“于阗国大而远,今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是时于阗王广德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騙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令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汉永平十七年。初,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势,据有北道,攻杀疏勒王,立其臣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即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超问忠及官属:“当杀兜题邪?”咸曰:“当杀之。”超曰:“杀之无益于事,当令龟兹知汉威德。”遂解遣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B.还白窦周/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C.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D.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属汉的“属”指归属,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字含义不同。
B.国相,古指封建王朝的辅政大臣、有辅国之才的人、诸侯国长官;文中指西域诸王国辅政之臣。
C.永平,东汉明帝刘庄年号;年号之设始于东汉,终于清末,与干支法、王公年次法等用于纪年。
D.无道,古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不讲道理或道义、没有办法;本文中指龟兹王昏庸无道和暴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在完成使命时善用恩威,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示汉朝的德威,重赏斩杀监护于阗国匈奴使者的于阗王广德及其下属。
B.班超深得汉明帝和窦固信任,出使鄯善和于阗两个国家时,均受奉车都尉窦固之命,但同时也都得到汉明帝的授权。
C.班超有勇有谋,出使于阆时仪带三十六人;巧设计策,杀死巫师;他扣押并鞭责于阗国相私来比,震慑于阗国王。
D.班超眼光独到,以人多无益或反成累赘婉拒窦固要他多带人马出使的好意;提醒疏勒王及官员不杀兜题可宣汉威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
(2)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
5.请简要说明班超使西域鄯善、于阗、疏勒三国归附汉朝的主要策略。
2022-08-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吴越王钱俶遣使来贺即位,自是岁朝贡。开宝七年冬十月,伐江南,诏加吴越王俶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先是,俶遣判官黄夷简入贡,帝谓之曰:汝归语元帅,江南倔疆不朝,我将讨之。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寻密告以师期,遂有是命。吴越王俶既受命,以沈承礼权知国务,而自率兵五万攻常州。丞相沈虎子谏曰:江南,国之藩蔽,今大王自撤其藩蔽,将何以卫社稷乎?不听,遣兵攻江阴、宜兴,皆下之,遂拔常州。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九年二月,吴越王俶来朝。帝赐礼贤宅以居,亲幸宴之,赏赉甚厚,赐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命与晋王叙昆弟之礼,俶固辞,乃止。留两月,遣还,赐以一黄袱,封识甚固,戒俶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俶章疏也,俶甚感惧。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吴越国王俶来朝。会陈洪进纳土而惧,上表乞罢所封吴越国王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书诏不名之命,归其兵甲,求还,帝不许。其臣崔仁冀曰: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俶左右争言不可。仁冀厉声曰:今已在人掌握,且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俶递决策,上表献其境内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俶朝退,将吏始知之,皆恸哭曰:吾王不归矣!丁亥,诏封椒为淮海国王,赐赉待遇,冠绝当时。以范旻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从之。端拱元年八月戊寅,俶生辰,帝赐燕。是夕暴卒。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越归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B.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C.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D.江南主贻/俶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圣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俶不答/以书上帝/优诏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指创基立业者,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秦朝。
B.朝贡又称进贡,指臣民或藩属国献上礼物给君主,是臣服于中央的表示。
C.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初非正官而代行职务者,官衔前往往带“权知”二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计划平定偏安于江南的南唐,下诏加封吴越王钱俶,并秘密告知吴越王宋朝出兵江南的日期,希望钱俶能帮助宋军平定南唐。
B.吴越国丞相沈虎子认为南唐是护卫吴越的藩篱屏障,劝谏钱俶不要助宋攻打南唐,钱俶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大军,最终攻克常州。
C.吴越王钱俶入京朝见宋太祖,备受恩赏,回国路上打开赏赐的黄绸包栿,发现都是宋朝群臣请求挽留自己的奏章,钱俶内心很感愧。
D.压力之下,吴越王钱俶听从崔仁冀意见,上表纳土归宋,宋王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和平解决了吴越问题,有助于宋朝完成统一大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帅当助我,无惑人言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2)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乞尽蠲其弊。”
2022-02-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令为,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B.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C.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D.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皇,传说中远古帝王,有伏羲、女娲、神农及燧人、伏羲、神农等多种说法。
B.朕,我,我的,原本是古人的自称,自秦始皇帝时起,专门用作皇帝的自称。
C.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以此来表彰死者。
D.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自我意识膨胀,认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追封父亲为太上皇,自封为始皇帝。
B.项羽率领楚国军队以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信念,大败强大的秦军,深受诸侯将领的敬重和拥戴。
C.赵高用指鹿为马的办法试探群臣,暗中清除不依附他的大臣,还因多次谎报军情,导致关东失守。
D.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他宽厚爱民的治理举措赢得了民心,为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2)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022-01-12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此指百里奚。羖,羊皮。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

材料二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已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材料三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常设公、卿、大夫、士等官位。其中,大夫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它和后来成为行医者称呼的“大夫”不是同一个概念。
B.“孝悌”“忠信”,是儒家德行的要求。这些内容既是儒家倡导的做人之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孝顺父母。
C.“先君”在文中指陆游的父亲。“先”,往往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古人在称呼前加“先”字,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如“先父”“先哲”等。
D.“昏耄”,亦作“昏髦”,意思是衰老,老迈;昏愦,糊涂。 “昏耄”一词,与古人对年龄称谓的习惯有关,古人称八九十岁为“耄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尚贤是我国优良传统。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称霸诸侯的这一段历史,表明贤才是国家之重宝。
B.陆游借祖先的实例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C.叶氏家训一方面点出治生的手段,鼓励子弟积极治生;另一方面又告诫族人治生不得利己妨人。
D.陆氏家族与时俱兴,文儒继出是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2021-12-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咸淳:帝王年号。中国封建社会里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其他朝代皇帝有多个年号。
D.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担当天下的能力。
C.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派遣使者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D.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心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2021-11-1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弟克公为御史,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
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
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
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
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
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榻蔽空而下,嗣业十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嗣业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不犯。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禄山之乱,两京未复,肃宗在风翔。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从广平王收复京城,与贼大战于香积寺北,贼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我师攒矢而逐之,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是时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困全,人无斗志。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上闻之震悼,嗟惜久之。

(摘编自《旧唐书·李嗣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B.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C.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D.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如当时的高陵县。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天宝十四年年末“安史之乱”发生。
C.汉军本指汉王朝军队,文中的“汉军”相对于吐蕃军而言,实际指的就是唐朝军队。
D.金鼓是军中信号,古代军队行军作战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击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业擅长陌刀,雄威显于敌阵。他担任过高仙芝的左陌刀将,军中信服他善用陌刀,在与叛军决战香积寺北时曾执陌刀阵前示威,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B.李嗣业无惧艰险,孤胆降服强敌。攻打娑勒城,敌人依据险要地势,安营扎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他孤身一人,走险路,突然出现在敌前,让敌军溃退。
C.李嗣业身先士卒,意志感奋军心。在与李归仁部战斗中,情势十分危急,他向郭子仪阐明意志之后,就又率先杀向敌军,前军之士随其后,终于让敌军溃败。
D.李嗣业建功立业,英名载人史册。安西征战,促使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诚意来到边界归顺,贡献珍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倚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
(2)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2021-03-23更新 | 37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