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翻译划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郡有,邑有,皆有佐政。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③砻:磨刀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B.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D.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万国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
B.乙文中的“绳墨”指用绳染墨在木上弹印直线,是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在《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喻指准绳、准则。
C.乙文中的“守”,又称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宰”,又称太宰,一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乙文中“伊、傅、周、召”中“周”,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姓姬,名旦,曾辅佐武王灭商,又辅佐成王平定管、蔡之乱。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题目虽称为“传”,却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都兼有寓言性质,它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寓言。两文都是以奇人奇事来讽喻时政的传。
B.《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
C.两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前幅叙郭橐驼、梓人,后幅议吏治、相道,前后两者是类比、对应的关系。叙事是主,议论是宾。
D.《种树郭橐驼传》最后点明中心“养人术”,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梓人传》特别点出的“体要”二字,是全篇之纲绳,“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5.根据乙文,请分条概括“相道”的具体做法。
2023-04-18更新 | 41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至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将,朔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至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括,皆灭其。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皆赢姓也,中衍人面鸟喙,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今及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君图之。”景公问曰:“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以实对,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B.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C.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D.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灭其族”中的“族”与“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中的“族”含义不同。
B.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有时也指占卜之人。文中指前者。
C.“唯君图之”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唯”含义相同。
D.“具以实对”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具”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当上了司寇,他想作乱,于是借惩治谋杀晋灵公的凶手来罗织赵盾的罪名,从而灭掉其全族。
B.韩厥认为赵盾当时在外地,未参与杀害晋灵公之事,且故去的晋成公也没有追究其责任,现在杀掉其后代,是否定晋成公的做法。
C.程婴感激赵朔的恩惠,抱其子逃进山中躲藏;晋景公生病,占卜后得知是大业后人在作崇,就立即找韩厥询问赵氏孤儿之事。
D.赵武、程婴拜见诸将军后,将军们就跟程婴、赵武一道攻打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晋景公赐给赵武跟从前一样的田地采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
(2)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
5.韩厥是如何报恩的?请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预,字叔宁,十二而孤,少好学,有文章。余姚风俗,各有朋党,宗人共荐预为县功曹,欲使沙汰秽浊、预书与其从叔父曰:“近或闻诸君预入寺,便应委质,则当亲事,不得徒已。然预下愚,过有所怀。邪党互瞻,异同蜂至,一旦跌,众鼓交鸣。毫厘之失,差以千里,此古人之炯戒,而预所大恐也。卒如预言,未半年,遂见斥退。

太守庾琛命为主簿,预上记陈时政所失,曰:“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愚谓宜勒属县,若令、尉先去官者,人船吏侍皆具条列,到当依法减省,使公私允当。”琛善之。太守纪瞻到,预复为主簿,转功曹史。察孝廉不行。遭母忧,服竟,除佐著作郎。

太兴二年,大旱,诏求说言直谏之士,预上书谏曰:大晋受命,于今五十余载。自元康以来,王德始阙,戎瞿及于中国,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自天地开辟,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预以寇贼未平,当须良将,又上疏曰:“臣闻承平之世,其教先文,拔乱之运,非武不克。愿陛下诏之群公,博举于众。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咸和初,夏旱,诏众官各陈致雨之意。预议曰: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诚。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

好经史,憎疾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发,所以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苏峻作乱,预先假归家,太守王舒请为谐议参军。峻平,进爵平康县侯。以年老归,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虞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B.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C.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D.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不行”与《张衡传》“举孝廉不行”中的“不行”不行含义相同,意思是不去上任就职。
B.“近或闻诸君以预入寺”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含义不同。
C.“预雅好经史”与《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中的“雅”含义相同,都是美好、高尚的意思。
D.“预先假归家”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预年轻时就好学有文才。宗族里的人举荐他做了官,企图向他赠送礼物,以免除劳役,虞预担心这样的过失会铸成大错,后不到半年便被罢官。
B.虞预针砭时弊,指出官吏调动时的不良风气,建议制定条例,依法减省开支,太守称赞并施行他的建议。后他被考察举荐为孝廉,但没有上任。
C.皇帝下诏寻找敢于进言的读书人,虞预直言进谏,认为自元康以来,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焚毁宗庙,屠戮百姓,如此乱象是因为王朝道德缺失。
D.虞预痛恨玄远虚无的东西,把阮籍赤身裸体的行为比作披头散发的伊川人,认为正是这种现象导致胡虏进入中原,文明衰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
(2)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十年,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十二年十一月,上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取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摆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夏四月甲辰,帝于长乐宫。五月己已,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太后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遣使召赵王如意,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帝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惠帝元年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鸠饮之。黎明,帝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帝观人彘。帝见,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帝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吕之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B.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C.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D.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B.甲辰,干支是十地支和十二天干的总称。甲辰在这里是干支纪日。
C.崩,古代天子的死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髡钳,是古代刑罚的一种,指的是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周昌虽口吃,但劝谏高祖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高祖暂时放弃废太子的打算。
B.叔孙通以历史上晋国和秦朝的惨痛教训劝阻高祖废太子,并表达死谏决心,最终打动了高祖。
C.惠帝顾念兄弟之情,知道母亲有意杀害赵王,于是与赵王一同起居、饮食,以这种方式保护赵王。
D.吕太后在杀死赵王如意之后,对戚夫人进行了一系列残忍的伤害,这种行为也伤害到了儿子惠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2)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鸩饮之。
5.高祖产生“废太子而立赵王”想法的原因有哪些?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7 . 文言文阅读。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秦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秦,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21-22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②郑武公:名掘突,武为谥号。③申: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⑤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C.“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中,“缮”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5.认真阅读文本,请概括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2-02-16更新 | 42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5.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感A慨自B立C未冠D监E彭州F兵G有老H成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C.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D.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5.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