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7日内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征、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征、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盗之中,幸自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己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征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征,群臣都替魏征担心,魏征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征、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征、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5.王夫之认为,魏征、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监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利。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B.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C.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的句式不同。
D.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监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之才,师河南穆修。修性卞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呵怒中,之才事之益谨。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修之《易》,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书选自《未央•僵林一》,有删改)

材料二:

雍,先生之名,而尧夫其字也。先生始学于伯原,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先生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盖始有定居之意。

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尝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人之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接人无贵贱亲疏之,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异于人,顾吾所乐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屣迎致,虽儿童,皆知欢喜尊奉。其与人言,必依于孝弟忠信。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节选自《明道先生文集•卷四》,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之才初为卫州A获嘉B主簿C时邵雍D居E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F布裘蔬食G躬爨H以养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再拜,愿受业”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出师表》)两句中的“受业”词义相同。
B.“未尝强以语人”与“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强”含义相同。
C.“士人之道洛者”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D.“无贵贱亲疏之间”与“俯仰之间,以为陈迹”(《赤壁赋》)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从师于穆修,穆修性情严厉、常对其呵斥,之才却更加谨慎地对待师父。
B.在邵雍的求学过程中,李之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引导邵雍走上适合于他的学术道路,为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C.邵雍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决定遍游四方以充见闻,为此他曾客居多国,定居之后继续探寻道之所在。
D.随着学问的增长,邵雍致力于参透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在生活中他便豁达洒脱,看轻物质虚名,但求愉悦顺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
(2)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
5.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邵雍的人物形象特点。
2024-04-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下》)

材料二:

(温彦博)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节选自《贞观政要·安边》)

1.材料一种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若不A置质B空约和亲C是袭D孝文既往之E悔F而长匈奴G无已之H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
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
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匈奴只能用丰厚的利益迎合,班固认为此观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利于后世
B.孝宣帝时,汉朝廷利用匈奴内部之乱,恩威并施,使单于入朝请服,三代人做了汉朝外藩之臣。
C.温彦博认为突厥前来投奔,可传授其礼教法令,挑选酋长为禁军宿卫,让他们既畏惧又感恩
D.对于隋帝被困雁门,杜楚客虽与温彦博持不同看法,但也认为唐太宗应学习先哲,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2)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汉唐两朝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
2024-04-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   奏:演奏B.乃   前:上前
C.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几步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A.传示美人及左右B.空言求璧
C.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传之美人,戏弄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璧有瑕,请指示
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D.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4.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译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
B.怒发上冲冠。
译文: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起了帽子。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译文:派我奉上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D.大王必欲急臣。
译文:大王必定替我着急。
2024-04-2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三校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冲刺(五)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昰,卫王赵昺。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C.“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
D.“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
C.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5.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2024-04-1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勇力,军中赖之”与“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两句中“赖”字含义相同。
B.“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相同。
C.“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相同。
D.“魏博监军以状闻”与“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屈原列传》)两句中“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季安去世后,皇上与宰相商讨魏博节度使的相关事宜,臣子们意见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支持,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2024-04-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2)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6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