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②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棚,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③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之,进一秩。

④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约统制A王世隆B及忠义人马C全福等径趋D金营E安国方与金将F酣饮G即众中缚之以归H献俘行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安国于市”句式与《赤壁赋》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相同。
B.“弃疾悉平之”中的“悉”指全部,与《出师表》中“悉以咨之”的“悉”意思相同。
C.“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的“期”与《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佳期如梦”中的“期”意思相同。
D.“帝嘉之”中的“嘉”指嘉奖,与《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C.辛弃疾关爱百姓,善于调度经营。皇帝命令他督办赈灾工作时,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根据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很好地完成了救灾工作,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2024-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是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泰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烛之武退师》“焉用亡郑以陪邻?”的“亡”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讲述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3-09-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

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捕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

(《廉吏传·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
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犯南”中“军”的用法一样。
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
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船员都惊惧害怕,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
B.吕端深受器重,宋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宋真宗则因为吕端拥立有功还加封他右仆射之职。
C.吕端得到礼遇,因其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
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在婚嫁之时,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2)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
5.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汀,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四国:燕、赵、吴、楚。②姚贾:魏人,曾仕于赵而被驱逐,此时仕于秦。③梁监门子:魏国大都梁守门人之子。④贞女:指善于女工之女子。⑤朝歌般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⑥棘津之雠不庸:在棘津卖佣作而不成。雠,同售。棘津,在今山东日照市西部。⑦弊幽:指穷困潦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B.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C.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D.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绝其谋,止其兵”的“止”,是“阻止”的意思,与《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B.“非所以厉群臣也”的“所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C.上卿,最初是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地位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来也泛指朝廷大臣。
D.社稷,是土神社和谷神稷的总称。二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基,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贾奏对时辩解称,秦王听信谗言问责有功之臣,会重蹈夏桀和商纣身死国亡的覆辙,从而不会再有忠臣为秦国效力了,他也将归向四国。
B.韩非对姚贾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假公济私,慷秦国之慨而谋自身之利;二是他出身低贱人品卑劣,让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不能为群臣表率。
C.在秦国面临四国联军进攻的紧要关头,姚贾自告奋勇出使解围。得到秦王重赏和礼遇的他不仅消弭了战争威胁,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D.姚贾提出,君王应当象周文王、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那样,不计较臣子过失,不听信他人谗言,不封赏有名无实之辈,才能肃清吏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2)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5.秦王听信了韩非的谗言,姚贾是如何为自己辩解而重新获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候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B.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C.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D.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狱字用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文中的“狱”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意思相同。
B.“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两句中“雅”字的意思不同。
C.“始皇使蒙毅治之”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治”字的意思不同。
D.“以兵属裨将王离”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属”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宠信蒙氏兄弟,让他们分别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包括赵高在内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留在了胡亥处,定立太子的事,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决定即可,但李斯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胡亥听说扶苏已死,本欲释放蒙恬,但赵高进谗言说蒙氏兄弟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所以胡亥就改变想法要杀掉他们。
D.子婴劝谏胡亥,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5.赵高与李斯二人为什么谋划拥立胡亥为太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官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天子死,故帝王的死为“崩”或“山陵崩”。
B.朔: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名称,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C.祭酒,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有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
D.坐,有“以……的罪名”或“因……犯罪”的意思,文中指因犯罪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到汉朝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参与了上官安的谋反,苏武受牵连被捕。
B.昭帝去世,苏武因为曾以原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登基之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C.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不辱命,昭帝遗言也讲到这些,宣帝又启用苏武任右曹典属国一职。
D.苏武获得了朝中许多任的敬重,如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舅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5.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隋散骑侍郎儦曾孙。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

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暴其过,不宜处位,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絜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评曰:严挺之拒宰相不肯见李林甫,崔隐甫违诏不屈牛仙客,信刚者乎!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管夷吾以编栈谕之,信曲与直不相函哉!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五》)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B.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C.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D.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语,指和佛教相关的佛陀、和尚、佛塔等等。旧时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也称浮屠。
B.道,本义为道路,这里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还可引申“取道”“方法”等义。《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为“取道”之意。
C.狱,会意字,从状,从言。“狱”有“诉讼”“案件”和“牢狱”之意。文中加点的“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狱”意思相同。
D.岁考,一指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也指科举学制,一年一次由提学官和学政主持的考试,以评定生员优劣。本文指前一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隐甫是贝州武城人,初任参军,后来升迁至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在官场被排挤,被贬为邛州司马。
B.崔隐甫因嫉妒梨园弟子胡雏得宠,于是请辞来引起皇帝的重视。后皇帝醒悟,把胡雏交给他,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脊,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与众人揭发率相张说的过错,皇帝罢免张说的相位:但同时皇帝也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去侍奉母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2)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
5.作者称赞崔隐甫“信刚者乎”,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其如此评价的理由。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称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宋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一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B.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D.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朝廷重要典礼及科举考试等。
C.台官,是汉时对尚书台长官的统称,以及唐宋时对御史台长官的统称,亦泛指朝廷公卿。文中指天文台的官员。
D.朔,农历每月月末。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现为一月之始。每月的初一称为“晦”,十五称为“望”,十六为“既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曾经跟随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后来又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书籍。
B.在通州练兵时,徐光启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后来,又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之用。
C.徐光启为官起起落落,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逢周、温独断专政,难以建议和陈述主张。
D.徐光启不仅熟悉农业,精通天文、测算等科学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方面的才能,并且立志用于当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
(2)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5.徐光启勤于建言,并多次得到皇帝嘉许,请概括出三个具体事例。
2023-02-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5.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