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
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注],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犹,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乃赦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讹之。嘉亦诉于上。上为责欧阳,怜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臣虽言苦,久则有效。”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采见矣。”因合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阆中。上以不见嘉月余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思遇如故

(选自苏轼《叶嘉传》,有删改)

[注]陆先生,指陆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以不见A嘉B月余C颇思嘉D因命E召F至G遂恩遇H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K (       
A.善,指赞许,与“咨诹善道”(《出师表》)中的“善”字意义不同。
B.京师,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C.“因顾谓侍臣曰”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
D.鼎镬,本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炊具,文中指用来施酷刑的刑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年少时就注重好的品行,有人劝叶嘉习武。叶嘉不屑于“一枪一旗”之武。立志要成为“天下英武之精”。
B.叶嘉看到皇帝的诏书后并没有马上答应入京,在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后,叶嘉才答应入京觐见皇帝。
C.面对皇帝酷刑的恐吓,叶嘉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态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皇帝把叶嘉安排到了重要的部门。
D.欧阳高等人嫉妒叶嘉刚来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叶嘉,有一次趁皇帝召见时羞辱叶嘉。叶嘉因刚来只能忍气吞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5.叶嘉是如何被“汉帝”知晓的?请概括说明。
2024-04-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柳谷,侯骑言:高昌王魏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成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追,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之。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成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农隙B讲武C习D威仪也E三年治F兵G辨H等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兹举矣”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及师次柳谷”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次”字含义不同。
C.“而识者是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忘战则民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出动大军进逼长安,唐太宗单骑独出与突厥隔河对峙,六军相继而至,颉利可汗被唐朝盛大的军容震慑,最终达成盟约后撤军。
B.侯君集革命讨伐骄横轻慢的高昌国,他拒绝了候骑和副将等人的建议,认为袭击参加葬礼的人非问罪之师所为,葬礼结束后他才进军平定高昌。
C.唐太宗要亲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劝阻,认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两京是国库重地,但目前财力空虚,有人可能会趁机在辽东生乱。
D.唐太宗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唐王朝虽然土地广阔,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穷兵默武,也不能休兵忘战,否则将难以保全国家和抵御贼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2024-03-3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
B.去,文中指使某人离开,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的“去”意思不同。
C.适,文中指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西伯侯善养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离世,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二人认为伐纣不合道义,劝谏无果后饿死首阳山。
B.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积累仁德、修养品行的做法表示认可,但对二人饿死的结局感到很困惑,从而对所谓的“天道”产生了怀疑。
C.武王伐纣前分别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见,太公认为,以有道伐无道,以贤者伐不才,伐之有理。周公则不赞成伐纣,故惹怒武王。
D.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后,将原属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数返还,凭借这种不近财色、施行仁义的行为受到天下百姓的赞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既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
2024-03-2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赤峰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

曰:“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得民安即已。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其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正确的三处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
州[A]县[B]承[C]风[D]劳[E]扰[F]百[G]姓[H]逃[I]窜[J]尔[K]其[L]申[M]饬[N]有[O]司[P]以[Q]此[R]为[S]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之道若何”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的“道”意思不同。
B.“上问其故”的“故”与“故木受绳则直”(《劝学》)中的“故”意思不同。
C.“但得民安即已”的“但”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的“而”意思相同。
D.“玄宗卒至播迁”中的“卒”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的“卒”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则定有大兴土木和战争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
(2)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
5.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
2024-03-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诸侯B不敢叛C晋D晋袭文公E之余F威G犹得H为诸侯之盟主I百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恃,依赖、倚仗,文中有依靠之意,与成语“恃才傲物”中的“恃”意思相同。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鰌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选自班彪《后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勤矣。又其是非颇缪(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选自班固《太平御览》,有删改)

材料三:

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选自郑樵评《史记》,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于A采经B摭传C分D散数家之E事F甚多G疏略H或有抵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典籍,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五部书籍。
B.“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与“知至而后意诚”(《大学之道》)中的“诚”意思不同。
C.“斯以勤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以”意思不同。
D.黄帝,常指传说中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们一项是(     
A.司马迁论学术时推崇黄、老而轻视《五经》,不重仁义,推崇世俗建功。
B.《史记》的优点在于多闻广载,涉猎范围广并且贯通经传,但言论肤浅。
C.《史记》是记叙历史最真实、详尽的史书,所以《史记》也被后人称为实录,
D.《史记》共分为本纪、世家、表、书、传五个体例,书是专门的分类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2)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5.请根据材料对司马迁著述进行简要点评。
2024-03-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赤峰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以疾去舍人也”与“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两句中“以”的含义相同。
D.望,指希望,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望”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5.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4-02-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赴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与楚从亲”和“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
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意思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和“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两句中的“质”意思相同。
D.“欲往恐见欺”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5.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
2024-02-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戌趋AB未至C中闺D孟尝君EF而反之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遗弃的意思,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遗”字的意思相同。
B.疾,迅速、赶快的意思,与“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中“疾”字的意思不同。
C.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D.数,列举的意思,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中“数”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但登徒直不愿意去。
B.公孙戌劝说孟尝君不要接受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孟尝君听罢,觉得公孙戌说得有理,就采纳了公孙戌的意见。
C.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提意见的人别有用心,孟尝君也会予以采纳。
D.唐太宗有一匹特别喜欢的骏马,有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地突然死了。唐太宗一怒之下杀了那位养马的宫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2)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对君王或上级进行劝谏的方式有哪些。
2024-02-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