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
B.去,文中指使某人离开,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的“去”意思不同。
C.适,文中指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西伯侯善养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离世,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二人认为伐纣不合道义,劝谏无果后饿死首阳山。
B.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积累仁德、修养品行的做法表示认可,但对二人饿死的结局感到很困惑,从而对所谓的“天道”产生了怀疑。
C.武王伐纣前分别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见,太公认为,以有道伐无道,以贤者伐不才,伐之有理。周公则不赞成伐纣,故惹怒武王。
D.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后,将原属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数返还,凭借这种不近财色、施行仁义的行为受到天下百姓的赞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既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
2024-03-2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赤峰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

曰:“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得民安即已。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其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正确的三处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
州[A]县[B]承[C]风[D]劳[E]扰[F]百[G]姓[H]逃[I]窜[J]尔[K]其[L]申[M]饬[N]有[O]司[P]以[Q]此[R]为[S]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之道若何”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的“道”意思不同。
B.“上问其故”的“故”与“故木受绳则直”(《劝学》)中的“故”意思不同。
C.“但得民安即已”的“但”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的“而”意思相同。
D.“玄宗卒至播迁”中的“卒”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的“卒”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则定有大兴土木和战争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
(2)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
5.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
2024-03-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诸侯B不敢叛C晋D晋袭文公E之余F威G犹得H为诸侯之盟主I百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恃,依赖、倚仗,文中有依靠之意,与成语“恃才傲物”中的“恃”意思相同。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鰌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选自班彪《后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勤矣。又其是非颇缪(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选自班固《太平御览》,有删改)

材料三:

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选自郑樵评《史记》,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于A采经B摭传C分D散数家之E事F甚多G疏略H或有抵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典籍,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五部书籍。
B.“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与“知至而后意诚”(《大学之道》)中的“诚”意思不同。
C.“斯以勤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以”意思不同。
D.黄帝,常指传说中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们一项是(     
A.司马迁论学术时推崇黄、老而轻视《五经》,不重仁义,推崇世俗建功。
B.《史记》的优点在于多闻广载,涉猎范围广并且贯通经传,但言论肤浅。
C.《史记》是记叙历史最真实、详尽的史书,所以《史记》也被后人称为实录,
D.《史记》共分为本纪、世家、表、书、传五个体例,书是专门的分类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2)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5.请根据材料对司马迁著述进行简要点评。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赤峰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相同。
B.“属”意思是委托、托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含义不相同。
C.“生得”意思是被生擒,与《苏武传》“虞常生得”中的“生得”含义相同。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2024-01-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洗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H辞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是李白的字。男子18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父母、前辈或师长为他们取字。
B.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
C.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D.为,表示被动,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为”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D.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以水洗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5.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
2024-01-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邑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怒曰: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B.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C.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D.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等级。
B.“贞女工巧”中的“工巧”与《离骚》中“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含义不同。
C.“今王听谗”的“听”指听信,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含义相同。
D.西戎,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春秋时分属秦晋等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联合,将要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议对策,姚贾表示愿意替秦王出使四国,一定能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发生。
B.姚贾出使四国,不仅瓦解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之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对他大加赞赏,却招致韩非的不满。
C.姚贾在面对秦王质问时,指出纣王曾经听信谗言滥杀忠臣,以至身死国灭,如今秦王也听信谗言怀疑大臣,恐难再有忠臣为国出力。
D.面对秦王对自己出身的污蔑,姚贾指出,管仲、百里奚和中山盗等人虽然出身卑微,为人不齿,但都得明主重用,建立了不朽功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带以其剑。
(2)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
5.姚贾成功游说四国却深陷信任危机,他是怎样化解并赢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
2023-12-24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阁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瘠如礼”中的“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词义不同。
B.“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的用法不同。
C.“不为战备”中的“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为”词义不同。
D.“前日光言非是”中的“是”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5.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
2023-11-0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曰:“国亡不能救,敢逃其死而其心乎?”弘范义之。

十月,丞相孛罗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孛罗曰:“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天祥曰:“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孛罗曰:“弃德祐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曰:“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孛罗语塞,忽曰:“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曰:“景炎乃德祐亲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曰:“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孛罗欲杀之,弘范病中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正确,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亡A吾分B一死耳C倘缘宽D假得以黄冠E归故乡F他日G以方外备H顾问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与“士贰其行”(《氓》)两句中的“贰”二字含义相同。
B.“为宗庙、社稷计也”与“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计”字含义不同。
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赋予史传后以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即使孝忠元人也不失宰相的风度,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孛罗指责文天祥“不忠”“不正”,文天祥针锋相对予以反驳,孛罗见文天祥不屈服,要杀死他,张弘范在病中为他上书求情。
C.王积翁想让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表示反对,因为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境地。
D.虽然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最终失败,但是史臣认为他迎奉两位弱主,兵败被捕从容就义,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
(2)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2023-11-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付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积,及至弃群臣之曰,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氓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虽A不佞B数奉教C于君子矣D恐侍御者E之亲F左右之说G而不察H疏远I之行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C.“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与“如耿兰之报”(《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收八百岁之畜积”与“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畜”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B.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C.乐毅在给燕王回信中写道: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由此,我们可见其对先王的忠心。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对新主燕惠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从中可见,无论是才干还是忠心,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
(2)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氓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2023-10-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四中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