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众异之,命作《莲华赋》,文成,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心以事陛下。帝乃止。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节选自《新唐书·岑文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B.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C.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D.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社会安定、国力渐强,史称“贞观之治”。
B.中书省,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之一)。
C.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又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就要随即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是皇帝的嫡长子。
D.兼摄,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文言文中有兼任、代理官职之意的词语还有“守”“领”“行”“署”“权”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聪敏过人。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敏捷程度超过了颜师古。于是让他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
B.岑文本擅写文章,受到重视。唐太宗行藉田礼及元日朝见群臣后,文本上奏两篇文章,文辞情致华美丰富,加上有李靖举荐,他开始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C.岑文本工作尽责,鞠躬尽瘁。做中书令时,跟随唐太宗征伐辽东,唐太宗对其委以重任,文本尽心尽力,最终心力交瘁而病死,太宗为此很伤心。
D.岑文本清俭自律,教弟有方。他地位尊贵时,住所简陋,不听从他人意见置办产业。他的弟弟岑文昭多结交轻薄之人,文本亲自劝诫,文昭也最终改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诣司隶理冤,众异之,命作《莲华赋》,文成,遂得直。
(2)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已重,尚何殖产业邪?
2021-1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上元”是年号,“肃宗”则是庙号。
B.行,是古乐府歌辞的一种。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不可换韵,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C.“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指瀛洲、蓬莱、方丈。
D.唐朝三大诗人指诗风豪放飘逸的“诗仙”李太白、沉郁顿挫的“诗圣”杜子美、平易通俗的“诗魔”白乐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帝的赏识。
B.杜甫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他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不太在意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没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四年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指隋开国之君杨坚,“文”为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属美谥。
B.门下,即门下省,有侍郎、给事中等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制定决策。
C.日昃,天色纪时法,相当于地支中的未时,也即现在的13点到15点。
D.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来防止皇帝过失,要传示给后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才,封德彝回复天下没有贤才可选。唐太宗认为选材要各取其长,责备他没有识人之明却污蔑天下没有人才。
B.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并虚心接纳才能不受蒙蔽,太宗深以为然,因此对褚遂良的秉笔直书予以肯定。
C.针对中书、门下省官员近来一味顺从旨意却没有规劝矫正,太宗认为这违背了选才的初衷,并要求他们遵循旧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D.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对百姓应体恤民生,遇到荒年要开仓赈济;对臣子要知人善任,否则即使勤于政事伤身劳身也治不好天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2)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19-20高三上·广东·期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左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021-11-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四中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崭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晏殊知应天府,召置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以殊荐,为秘阁校理。泛通《六经》,长于《易》,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讥切,曰:“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由是罢知饶州。明年正月,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元昊反,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至,大阅州兵,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使更出御贼。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年六十四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折役茶:用茶叶抵充租税,这种上交的茶叶叫折役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B.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C.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D.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表示其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可以进授官位。
B.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其盛衰与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崇尚节操,忧心国事。他倡导士大夫勉励品格,磨炼自身。延州险些失守时,他犯险出镇,改变局面。
B.范仲淹刚正不阿,宽仁慈善。抨击权臣吕夷简用人唯亲;戍守西北时,安抚百姓。后来又在家乡修建义庄,养济族人。
C.范仲淹锐意进取,力主改革。他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到延州后,改革边政,提振军心。在中书省实施改革,卓有成效,泽被后世。
D.范仲淹能力出众,堪称全才。通晓《六经》,长于《易》学,开士林新风;任职地方,能解民之困;西北戍边,举措有力,稳固了边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2)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2021-10-2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B.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C.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D.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比如“烽火扬州路”的“路”。
C.谥,即谥号,是中国古代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的称号,如文中的“嘉祐”。
D.中牢,即少牢,用羊豕祭。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A.狄青善于骑射,作战勇敢。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军事才能卓越。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狄青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受皇帝器重。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后升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虑事周详。他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屡建战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
(2)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2021-07-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因留事金,弃疾递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使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帅人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孝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等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至烦大兵翦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诏奖谕之。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B.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C.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D.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亦指初出做官。与“尔卜尔筮”中卜、筮均为占卜。
B.节度使,初为军事统帅,后为地方军政长官,唐初设置,宋初解除兵权。
C.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或大臣巡行所到之处。
D.召对,指的是古时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一心为国,忠贞不二。他一直心向大宋,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他在担任掌书记时,劝说耿京南向归顺朝廷。
B.辛弃疾心有原则,不徇私情。他劝说喜好谈论兵事的义端归顺耿京,但当义端窃京印投敌时,他毅然决然追杀了义端,受到耿京的赞许。
C.辛弃疾年轻有为,勇武过人。他受高宗委托招降耿京,回到海州得知耿京被叛将所杀,他勇闯敌营,在金兵将领酣饮之际缚得叛将而归。
D.辛弃疾关爱黎民,大胆进言。他指出湖湘一带频频出现盗贼作乱与官吏贪财有关,劝皇上应告诫州县官吏用恩惠抚恤百姓,化解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文都,洵阳公孝矩之兄子也。父孝则,周小冢宰、江陵总管。文都性鲠直,明辩有器干。仕周为右侍上士。开皇初,授内史舍人,历库部、考功二曹郎,俱有能名。擢为尚书左丞,转太府少卿。炀帝嗣位,转司农少卿、司隶大夫,寻拜御史大夫,坐事免。未几,授太府卿,帝渐任之,甚有当时之誉。大业十三年,帝幸江都宫,诏文都与段达、皇甫无逸、韦津等同为东都留守。及帝,文都与达、津等共推越王侗为帝。侗署文都为内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鲁国公。既而宇文化及立秦王浩为帝,拥兵至彭城,所在响震。文都讽侗遣使通于李密。密于是请降,因授官爵,礼其使甚厚。王充不悦,因与文都有隙。文都知之,阴有诛充之计。侗复以文都领御史大夫,充固执而止。卢楚说文都曰:王充外军一将耳,本非留守之徒,何得预吾事!且洛口之败,罪不容诛,今者敢怀跋扈,宰制时政,此而不除,方为国患。文都然之,遂怀奏入殿。事临发,有人以告充。充时在朝堂惧而驰还含嘉城谋作乱文都频遣呼之充称疾不赴至夜作乱攻东太阳门而入拜于紫微观下遣人谓之曰:何为者?充曰:元文都、卢楚谋相杀害,请斩文都,归罪司寇侗见兵势渐盛,度终不免,谓文都曰:公自见王将军也。文都迁延而泣,侗遣其署将军黄桃树执文都以出。文都顾谓侗曰:臣今朝亡,陛下亦当夕及。侗恸哭而遣之,左右莫不悯默。出至兴教门,充令左右乱斩之,诸子并见害。

(摘编自《隋书》列传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充时在朝堂惧而驰/还含嘉城/谋作乱/文都频遣呼之/充称疾不赴/至夜作乱/攻东太阳门而入/拜于紫微观下/
B.充时在朝堂/惧而驰还含嘉城/谋作乱/文都频遣呼之/充称疾不赴/至夜作/乱攻东太阳门而入/拜于紫微观下/
C.充时在朝堂惧而驰/还含嘉城/谋作乱/文都频遣呼之/充称疾不赴/至夜作/乱攻东太阳门而入/拜于紫微观下/
D.充时在朝堂/惧而驰还含嘉城/谋作乱/文都频遣呼之/充称疾不赴/至夜作乱/攻东太阳门而入/拜于紫微观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年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发起的,用以纪年的名号。
B.崩,旧指帝王死亡。按《礼记》说法,诸侯死曰薨,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司寇,古代中央官吏名,掌管刑狱和纠察,世用大司寇作为刑部尚书的别称。
D.陛下,原指站在朝廷大殿台阶下的侍者,指与帝王当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文都颇有声誉,曾受皇帝信任。他因能干被提拔为尚书左丞等职务,隋炀帝临幸江都宫时,他被编列在东都留守的行列中。
B.元文都富有主见,敢于建言献策。当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为帝,并领兵到彭城时,元文都劝杨侗送厚礼、授高官来结交李密。
C.元文都不容异己,陷入斗争漩涡。王充因为李密得到厚待而与元文都有隔阂,元文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暗中滋生了诛杀王充的念头。
D.元文都得罪政敌,惨遭对方杀害。王充依仗兵势,求杨侗斩杀元文都。元文都被杨侗所派将军抓获送予王充,惨遭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充外军一将耳,本非留守之徒,何得预吾事!
(2)出至兴教门,充令左右乱斩之,诸子并见害。
2021-04-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年十五,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任城王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久令君沈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于是举秀才入邺,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一时顿瘥,身力平复。诸人皆云孝感所致。开皇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必令公贵与国始终。”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未几,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以德林袭焉。德林既少有令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或有不知者,谓为古人焉。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上甚衔之。因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上不许,转怀州刺史。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B.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C.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D.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都赋》,西晋左思所写《三都赋》中的一篇,另外两篇是《吴都赋》 《魏都赋》。据传《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B.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托着建筑物屋面的全部重量,比喻堪当大任的人。
C.登封,登山封禅,相传始于秦始皇。古代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带有“君权神授”的意味。
D.丘园,家园、乡村,也指隐逸之地或坟墓,文中指坟墓。古人指代坟墓的词还有丘墟、坟茔、茔墓、荒冢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林聪颖博学。他很小就能诵读《蜀都赋》,十五岁时已广泛涉猎阴阳、纬候等学问; 受命起草的《让尚书令表》,虽略有瑕疵,但顷刻完成。
B.李德林深受赏识。任城王高湝看重他的才能,召他入州府,相待如师友,不计君臣之礼;高祖欣赏他的作品,说一定要长期让他处于尊贵的地位。
C.李德林孝顺母亲。母亲去世后,他连续几天都食不下咽,哀哭不止,又发热生疮,浑身红肿,朋友为他调制汤药他也不肯喝,却奇迹般地康复了。
D.李德林晚年多舛。他为了取得皇帝的赠官,假称自己的父亲是太尉谘议,遭到同僚的弹劾;在怀州任刺史,又因抗旱无果,官员考核部门给了差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令君沈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
(2)德林既少有令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
2021-02-2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