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自将十万骑袭武功,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可汗兵百万,今至矣!”帝乃与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渭上,与可汗隔水语。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颉利请和,许之。翌日,刑白马,与颉利盟便桥上,突厥引还。萧瑀曰:“颉利之来,诸将多请与战,陛下不听,既而虏自退,其策奈何?”帝曰:“突厥众而不整,君臣惟利是视,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我醉而缚之,其势易甚。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若大军蹑其后,伏诸前,取之反覆掌耳。然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虏校杀伤必多。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瑀再拜曰:“非臣愚所逮也!”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

材料二:

天下之势在强弱。有能强者,有不能强者。有能弱者,有不能弱者。有强而示之以弱者,有弱而示之以强者。能强能弱者王,不能强不能弱者亡。强而示之以弱者,其兵多旺;弱而示之强者,亦能以全其国。故秦以虎狼之威,据关中金城之固,蚕食诸侯,卒灭六国而并天下,此能强者也。太王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而不得免;去居岐山之下,而从之者如归市,此能弱者也。突厥颉利寇长安,饮马渭水,太宗倾府库以与之和,而使李靖邀击,大破之,卒犁其庭而擒颉利,此强而示之以弱者也。诸葛孔明相先主以取蜀,崎岖山谷之间而无岁不出师,以扰关中,此弱而示之以强者也。晋平吴而失中原,隋平陈而终江都,此不能强者也。燕以匕首而激秦,息(侯)以违言而拒楚,此不能弱者也。夫天下无常势,能用之则弱可以强,不能用之则强反以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选自李纲《论天下强弱之势》)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我A新B即位C为国者D要在E安静F一与G虏校H杀伤必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是动词,指帝王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用法相同。
B.“邀”在文中的意思是“拦截”,这个意思今天依然存在于“邀功”等少数词语中。
C.“犁其庭”指犁平他们的庭院,比喻彻底扫荡消灭敌人的势力,又如“犁庭扫闾”。
D.“违言”指语言不合而失和,这里指息侯因为和楚王言语不合而与楚国对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十万人进犯武功,并夸口说有百万之多;唐太宗仅以六骑在渭水边与颉利会面,却能使其主动请和。
B.在与突厥颉利的对峙中,为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唐太宗选择了隐忍不发,主动示弱以使对方骄傲麻痹。
C.太王遭受狄人侵犯,在以财物侍奉对方而不能幸免的境况下,带领百姓迁居到岐山下,这是“能弱”的表现。
D.李纲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国力与曹魏周旋,是因为正确采取了“弱而示之以强”的策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我敕长孙无忌、李靖潜师幽州以须。
(2)审强弱之势,而善用之天下,庶几乎可定。
5.唐太宗战胜突厥颉利,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图圈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A二千人B内惟九人逗遛C不明D官人E有谙识者F就九人G内四人非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一种文体,用于陈述事情经过,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同。
B.间行,指秘密穿过,“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不同。
C.合契,犹“合符”,指相合;也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融洽,意气相投。
D.善始克终,指善始善终,其中的“克”与成语“克已奉公”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将地方告败求救的消息隐瞒不报,并哄骗隋炀帝说盗贼将要被彻底消灭。炀帝对此深信不疑,以致盗贼更加猖獗。
B.越王派遣元善达前往江都,劝谏隋炀帝速回东都以解李密之围,炀帝大怒,认为越王年少被属下欺骗,元善达是在当庭欺辱自己。
C.唐太宗认为臣子不能因君王暴虐就闭口不言,不行使匡快的职责,这样最终会国破家亡,应以此警示自己和大臣,不要重蹈覆辙。
D.魏征认为隋朝追查盗贼,却致两千多人枉死,主要是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大理丞张元济发现其中有冤情,但是已于事无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
(2)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后世应从隋炀帝灭国一事中吸取哪些教训。
2024-03-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是以邹子重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袖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倘亦有牛鼎之意乎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受业子思A之门B人C道D既通E游事F齐宣王G宣王H不能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的“诚”含义相同。
B.连衡,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C.“是以邹子重于齐”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不轨,超越常规,不合法度。与现代汉语成语“图谋不轨”中的“不轨”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读《孟子》,读到君王追求功利的文字曾产生感慨,认为追求功利是祸乱的源头,孔子为了防备祸乱的源头,就很少提到功利。
B.邹忌生活在孟子之前,邹衍生活在孟子之后。邹忌和邹衍在当时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重用,而孟子却未能受到当时君王们的青睐。
C.邹衍看到当时的诸侯越来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政的现象,认为诸侯应该先整饬自己,再推行到百姓,于是开始著书立说。
D.司马迁在文中虽对邹衍有些批评的言论,但总体上还是以对他的赞颂为主,赞颂了他的仁政思想和学术才气以及高尚的人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
(2)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
5.从原文看,孟子为什么不受当时君王的重视请简要回答。
2024-02-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瑜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

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张鲁,因留奋威团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驾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警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水存,爰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循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
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2)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5.诸葛瑾、步鹭心目中的周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2024-02-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
C.堪,“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
D.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其骁气,凌铄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忌,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5.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献于汉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
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
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5.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葬          举贤自佐
B.惶恐饮药死           人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为之未有
D.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河为池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2)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

(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B.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C.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D.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篇幅较长,可多次换韵。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有此意。
3.下列选项中,对文段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州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2023-12-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