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
C.堪,“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
D.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成语“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不同。
D.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责备自己,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何患焉(A)若阙地(B)及泉(C)隧(D)而相见( E)其谁曰(F)不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意思是使得郑庄公的母亲生庄公时受到惊吓,这和“没死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
B.度,指不合礼法制度,这和《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后知长短”中的度词义不相同。
C.子姑,此处是代指亲人,即共叔段的行为到了天人共愤的程度,他的亲人都会选择背叛。
D.辛丑,即辛丑日,古人以天干地支法计年、日,天干地支一轮共计六十年,又称一甲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出生时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请简要分析共叔段失败的原因。
2023-11-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训,道元,历阳人。少好秘学,天文、算历、阴阳、占候无不毕综,尤风角【注】。孙晧以为奉禁都尉,使其占侯。晧政严酷,训知其必败而不敢言。时钱唐湖开,或言天下当太平,青盖入洛阳。晧以问训,训曰:“臣止能望气,不能达湖之开塞。”退而告其友曰:“青盖入洛,将有舆榇衔璧之事,非吉祥也。”寻而吴亡。训随例内徙,拜谏义大夫。俄而去职还乡。

及陈敏作乱,遣弟宏为历阳太守,训谓邑人曰:“陈家无王气,不久当灭。”宏闻,将斩之。训乡人秦琚为宏参军,乃说宏曰:“训善风角,可试之。如不中,徐斩未晚也。”乃赦之。时宏攻征东参军衡彦于历阳乃问训曰城中有几千人攻之可拔不训登牛渚山望气,曰:“不过五百人。然不可攻,攻之必败。”宏复大怒曰:“何有五千人攻五百人而有不得理?”命将士攻之,果为彦所败,方信训有道术,乃优遇之。

都水参军淮南周亢尝问训以官位,训曰:“君至卯年当剖符近郡,酉年当有曲盖。”亢曰:“如来言,当相荐拔。”训曰:“性不好官,惟欲得米耳。”后亢果为义兴太守、金紫将军。时刘聪、王弥寇洛阳,历阳太守武瑕问训曰:“国家人事如何?”训曰:“胡贼三逼,国家当败,天子野死。今尚未也。”其后怀愍二帝果有平阳之酷焉。或问其以明年吉凶者,训曰:“扬州刺史当死,武昌大火,上方节将亦当死。”至时,刘陶、周访皆卒,武昌大火,烧数千家。时甘卓为历阳太守,训私谓所亲曰:“甘侯头低而视仰,相法名为眄刀,又目有赤脉,自外而入,不出十年,必以兵死,不领兵则可以免。”卓果为王敦所害。丞相王导多病,每自忧虑,以问训。训曰:“公耳竖垂肩,必寿,亦大贵,子孙当兴于江东。”咸如其言。训年八十余卒。

【注】风角,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也指角笛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宏攻征东A参军B衡彦于历阳C乃问D训曰E城中有几千人F攻之G可H拔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字,表示谦虚。
B.善,指擅长,与“以咨淑善道”(《出师表》)句中的“善”词义不同。
C.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臣下时,剖分信符,各执其一,后成为分封、授官之称。
D.脱,指如果,与“脱我战时袍”(《木兰诗》)句中的“脱”词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训在孙皓手下为官时,因为孙皓为政严酷,明知其将会亡而不敢明言,私下告诉其朋友,不久,东吴果然亡国。
B.陈镦叛乱的时候,陈训认为陈家没有做王的气象,将要灭亡,陈训差点因此而被杀,同乡秦琚为其说情,才得以免死。
C.武瑕曾拿国家的人事变化来问陈训,陈训预测,国家在外族的入侵下会亡国,且国君也会横死荒野,只不过后来没有发生。
D.当有人问陈训明年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时,陈训能精准地预测到武昌会发生大火灾以及刘陶、周访的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将士攻之,果为彦所败,方信训有道术,乃优遇之。
(2)训曰:“公耳竖垂肩,必寿,亦大贵,子孙当兴于江东。”咸如其言。
5.陈训擅长风角,他不仅能预测国家人事,还能判断一个人的未来趋势。请列举两件陈训预测个人未来吉凶的事。
2023-11-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

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B.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C.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D.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代常指两种人: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指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的“出”则为因罪贬谪。
C.西序,学校名,相当于周朝的“小学”,为教育王子及贵族子弟的学府,在太学之下。
D.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古代常有中高级文武官员让其子孙、本宗等补官的体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野幼时聪慧,学有所成。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任南阳县尹时,十天就将积压的案件和诉讼裁审处理完毕。
C.尚野重视教育,积极建言。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广建校舍推行教育;担任国子司业时上奏建议把国学西序分为大都路学。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因病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2)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
2023-08-1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地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5.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哲宗既召章惇为相,纯仁坚请去、遂知颖昌府。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时疾失明、闻命怡然就道、或谓近名、纯仁曰:七十之年,两目俱丧,万里之行,岂其欲哉?但区区之爱君,有怀不尽、若迎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矣。每戒子弟毋得小有不平,闻诸子怨章惇,纯仁必怒止之,江行赴贬所、舟覆、扶纯仁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幸惇为之哉?既至永,韩维责均州,其子诉维执政日与司马光不合,得免行。纯仁之子欲以纯仁与光议役法不同为请,纯仁曰: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其子乃止。纯仁乞归许养疾,徽宗不得已许之。每见辅臣问安否,乃曰: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
B.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
C.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
D.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肄业,古代指修习课业,与今天通常所说的“肄业”含义不相同。
B.宰相,古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在不同朝代名称有所不同。
C.区区,小,少,自称谦词,文中意与“感君区区怀”之“区区”相同。
D.乞归,请求辞职回乡,属于自请退职,意思相同的还有“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侍亲至孝。进士及第后,朝廷两次授官他都不赴任,他认为养亲重于禄食,故而在父亲去世前,他以居家肄业和交游贤人为主。
B.范纯仁执法刚正。天子宿卫牧马践踏百姓庄稼,他处以杖刑,主事者请求劾治其罪,他据理力争免于受罚,还改变了牧地隶县的惯例。
C.范纯仁大公无私。他担任宰相时,举荐人才,只以天下公议为凭据,不少正直之人得到朝廷重用,但所荐之人并不知道是他举荐的。
D.范纯仁忠恕兼备。他被贬永州,当时已双目失明,但得到诏令即怡然赴任;他与章惇政见不合,儿子们怨恨章惇,他却生气加以制止。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2)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
5.范纯仁贬永州安置,“闻命怡然就道”,有人认为他“近名”,他回驳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君主或尊长逝世后名字前加“讳”,以示敬意。
B.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辎重,辎,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故事,指先例、陈法,一般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惟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2022-10-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成王即位,乃营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大国之民莫不宾服。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号为建信侯。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B.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C.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D.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建都于此。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可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
C.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也泛指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之地,如《鸿门宴》中有“沛公居山东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定都关中的建议遭到群臣的反对,刘邦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定都洛阳,后留侯张良力陈定都关中的好处,高祖最终定都关中。
B.刘敬善于把握时机,胆识过人。他出身戍卒,路过洛阳时,通过刘邦身边的将领希望拜谒刘邦,得到召见和赐食。
C.韩王信与匈奴想联合攻汉,刘邦派刘敬到匈奴窥探虚实。刘敬见匈奴士兵多老弱之人,猜测此乃匈奴营造的假象,建议不可贸然进攻。
D.汉朝初立、内忧外患之际,刘敬提出的策略对新生政权的存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被赐姓和封爵,体现刘邦对其政治才能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衣帛,衣帛见;臣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2)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5.刘敬认为关中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滂传

范晔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B.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C.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D.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古代指官家的礼仪,这里指属下官员拜见上司的礼节。
B.“辟”,聘请,任用,这里指的是用为掾属。此处用法与“辟邪说”的“辟”不同。
C.“中常侍”,汉代宦官的一种官职,举行典礼时引导宫中事务,掌有实权。
D.“督邮”,郡守的重要属官,职务是督察属县邮政,兼司狱讼、捕亡等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立志除恶,能够震慑不法官员。冀州出现饥荒,动荡不宁,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弃官而逃。
B.范滂节操高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范滂虽按下属常规的礼仪参拜陈蕃,但内心渴望陈藩阻止自己行礼;未获优礼后范滂愤而弃官。
C.范滂嫉恶如仇,对亲故亦不徇私情。范滂担任功曹时,唐衡请托太守宗资任用名声不佳的李颂为吏,范滂却极力阻止对外甥的任命。
D.范滂大义凛然,坦然接受灭顶之灾。面对奸党的迫害,范滂不愿牵累吴导,主动到监狱投案,也拒绝了县令郭揖一起逃亡的建议。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2)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5.文章如何体现传主的忠直与时势的恶浊之间的尖锐矛盾?试分点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