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B.“君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相同。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2024-04-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节选自《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汝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困誓》

[注]文:文明,礼乐制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水A行不避蛟龙者B渔父之勇也C陆D行不避兕虎者E猎夫F之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适陈”的“适”意思是“到,去”,与“少无适俗韵”的“适”意思不同。
B.“阳虎尝暴匡人”中“暴”意思是“欺凌”,与“虽有槁暴”中的“暴”意思不同。
C.“我讳穷久矣”中的“讳”意思是“忌讳”,与“避父讳”的“讳”用法不同。
D.“吾命有所制矣”中“制”意思是“制度”,与“制六合”的“制”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上天如果要毁灭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他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说明他认为上天此时是不会让他死的。
B.孔子把尧、舜时代和桀、纣时代做对比,是为了说明一个人贫穷或者通达不仅是才智而且是时运所造成的。
C.当匡简子把孔子错认为阳虎想要杀他的时候,子路举起载要搏斗,孔子阻止,批评子路这么做是内心缺少仁义。
D.孔子认为如果自己被杀是因为不讲《诗》《书》,不修习礼乐,那么是自己的过错,如果是因为相貌像阳虎,则是天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2024-04-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庙过河数日,宣谕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众。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臣曰:“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又曰:“我梦想不妄,第记此梦”,出御衣衣衬一领,拆领,写字于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押计九字,负缝如故,付臣。徽庙圣训曰:“如见上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急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守宗庙,洗雪积愤。”又宣谕曰:“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徽庙又令奏上云:“恐吾宗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若不协顺,记得光武未立事否?”

(节选自《北符见闻录》)

材料二:

昔少康复立而祀夏,宣王复立而继周,光武复立而兴汉,晋元帝正位于建邺,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节选自《宋史·高宗纪》)

【注】①康王:指宋徽宗之子赵构。在金兵北掳徽钦二宗后,赵构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吾宗之德A未泯B士众C推戴D时E宜速应天F顺民G保守H取自家宗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入于太庙”的“太庙”意思相同。
B.易,意思是“改变、变换”,与现代汉语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文中指遵循先王法度;也可指墨守旧说或者恪守成规。
D.垂,意思是“接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河数天后,微庙梦见四个太阳一起升起,他觉得这代表中原争夺帝位的人很多,因此对中原百姓是否愿意拥戴康王感到忧虑。
B.微庙希望康王将来如能扫滑中原,一定要赶紧行动,洗雪耻辱;他认为今日之祸皆因于靖康年间诛罚太重,于是要康王引以为戒。
C.高宗中兴之初,虽然时局危险、兵力虚弱、财政匮乏,但是借助四方勤王的军队和朝廷内外的贤臣,天下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D.高宗先后被奸臣迷惑和掣肘,贬谪和杀害忠良之臣,以致坐失良机,自己却又苟且偷安、忍受耻辱,最终难以逃脱后人的讥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
(2)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
5.徽庙对于康王有哪些期望?结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彝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势面。良久,太子欻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氈甲,操竹稍,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文本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 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 峻宇雕墙, 《夏书》以之作诚。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威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闱,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字母按顺序填至答题卡括号内。
太A子B先C揣D知E其F意G辄H迎I拜J敛K容L危M坐N引O咎P自Q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效其丧仪”中的“效”与“信者效其忠”中的“效”含义相同。
B.“太子阴使人杀之”中的“阴”与“阴谷皆入济”中的“阴”意思不同。
C.“穷斤斧之工”中的“穷”与“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意思相同。
D.“比者曾无复监”中的“比”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表里不一。表面上常常和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广造宫室,喜欢声色畋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怪诞。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甚至自己装死,让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众人嚎啕大哭,骑上马绕着他转圈,靠近他的身边,用刀割脸。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在禁苑中布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于志宁劝说太子李承乾有理有据。先提出观点: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穷奢极致,是败坏品德的根源。再用秦穆公夸耀自己豪华的宫殿,遭到西戎人的耻笑;高楼雕墙,《夏书》将其作为国家危亡的警戒的事例加以论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
(2) 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
5.文本二中,太子詹事于志宁劝谏太子承乾不要广造宫室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性适应测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2)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陆,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节选自《说苑·反质》)

材料二: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闻邻国B有C圣人D敌国E之忧也F今由余G圣人也H寡人患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木,意思是砍削树木,与《过秦论》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斩木”意思相同。
B.间,意思是离间,与《屈原列传》中“馋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意思和用法相同。
C.上卿,卿是古代官阶、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的称上卿。
D.三年未息,意思是三年没有停止。其中的“息”与成语“瞬息万变”的“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余认为明王圣帝得国失国的关键在于俭奢,恭俭则得国,骄奢则失国,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
B.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和他交谈后认为他是一位贤才,就和内史廖定计,使由余离戎入秦。
C.与秦穆公虚心纳谏、重视贤才相比,戎王则耽于酒色声乐,不听谏言,这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D.景公不恤民力,接连役使百姓,使百姓劳苦不堪。多亏晏婴及时进谏,景公果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2)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5.劝谏是一门艺术。善谏者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君主明辨利害。两则材料中,由余和晏婴的劝谏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24-04-01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予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子修道A德B其学C以自隐D无名E为务F居周G久H之I见J周K之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
B.罔,“罔”通“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罔民也”的“罔”含义不同。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有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C.《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文本二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2024-04-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4-03-2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还走B而冒C人D至数E猎者F知G其H诈I伪J举K罔L而进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文中指寄居在外,与《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的“羁”意思不同。
B.殆,文中指大概,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C.三鼓,文中指击三次鼓,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5.如果事件还没有发展到“明日鼓之,宜阳拔”的时候,韩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请阐明理由或给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2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