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2)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陆,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节选自《说苑·反质》)

材料二: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闻邻国B有C圣人D敌国E之忧也F今由余G圣人也H寡人患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木,意思是砍削树木,与《过秦论》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斩木”意思相同。
B.间,意思是离间,与《屈原列传》中“馋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意思和用法相同。
C.上卿,卿是古代官阶、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的称上卿。
D.三年未息,意思是三年没有停止。其中的“息”与成语“瞬息万变”的“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余认为明王圣帝得国失国的关键在于俭奢,恭俭则得国,骄奢则失国,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
B.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和他交谈后认为他是一位贤才,就和内史廖定计,使由余离戎入秦。
C.与秦穆公虚心纳谏、重视贤才相比,戎王则耽于酒色声乐,不听谏言,这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D.景公不恤民力,接连役使百姓,使百姓劳苦不堪。多亏晏婴及时进谏,景公果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2)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5.劝谏是一门艺术。善谏者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君主明辨利害。两则材料中,由余和晏婴的劝谏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24-04-01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西川诸将劝王建乘李茂贞之衰,攻取凤翔。建以问节度判官冯涓,涓曰:“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今梁、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举兵向蜀虽诸葛亮复生不能敌矣凤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建曰:“善!茂贞虽庸才,然有强悍之名,远近畏之,与全忠力争则不足,自守则有余,使为吾藩蔽,所利多矣。”乃与茂贞修好。丙子,茂贞遣判官赵多如西川,为其侄天雄节度使继勋求婚;建以女妻之。茂贞数求货及甲兵于建,建皆与之。

《资治通鉴·唐纪八十一》

文本二:

燕王(刘)守光尝衣赭袍,顾谓将吏曰:“今天下大乱,英雄角逐,吾兵强地险,亦欲自帝,何如?”孙鹤曰:“今内难新平,公私困竭,太原窥吾西,契丹伺吾北,遽谋自帝,未见其可。”守光不悦。

燕王守光将称帝,将佐多窃议以为不可,守光乃置斧质于庭曰:“敢谏者斩!”孙鹤曰:“沧州之破,鹤分当死,蒙王生全,以至今日,敢爱死而忘恩乎!窃以为今日之帝未可也。”守光怒,伏质上,令军士剐而啖之。鹤呼曰:“百日之外,必有急兵!”守光命以土窒其口,寸斩之。甲子,守光即皇帝位。国号大燕,改元应天。以梁使王瞳为左相,卢龙判官刘涉为右相,史彦群为御使大夫。受册之日,契丹陷平州,燕人惊扰。

《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文本三:

且夫冯涓之说,以义言之也;鹤之说,以势言之也。以义言,言虽不听,而义不可屈,且生其内愧之心;以势言,则彼暴人者,方与天下争势,而折之曰汝不如也,则暴人益愤矣。匹夫搏拳相控,告以不敌,而必忘其死。守光有土可据,有兵可恃,旦为天子而夕死,鹤能谅以不能哉?鹤,小人也,不知义而偷安以徼幸之智也,徒杀其身,激守光而族灭之,与不仁者相昵,投以肺肠,则亦不仁而已矣。故曰“不仁者不可与言”。

《读通鉴论·五代上》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并A而为B一C举兵D向蜀E虽诸葛亮复F生G不能敌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寡人之于国也》中“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意思相同。
B.诸,在句中为兼词,相当于“之于”,文中“伏诸质上”的意思是把孙鹤按伏在砧板上。
C.应天,大燕的年号。古代皇帝在登基即位之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年。
D.恶,相当于“何”,这里是“怎么”的意思,与成语“好逸恶劳”中的“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涓不赞同攻取凤翔的原因之一是这会让百姓受残害,钱财受耗损。这即是《读通鉴论》所说“以义言之”。
B.孙鹤认为刘守光被强敌环视,形势危险,不能匆忙称帝。最后孙鹤犯必斩之令进言,但刘守光不为所动。
C.《读通鉴论》认为正拳脚相拼的匹夫,只有忘记生死的进行劝告,告诉他敌不过对手,才可能起到作用。
D.《读通鉴论》认为刘守光是不仁之人,不可向他进言,并且不能与刘守光这样的人亲近,对他掏心掏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
(2)沧州之破,鹤分当死,蒙王生全,以至今日,敢爱死而忘恩乎!
2024-03-1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释:①带:又称“叔带”“王子带”“太叔”,惠王之子,襄王之弟。②龙: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力事A我B而无补C吾D缺者E此复受F次赏G三赏H之I后J故K且及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的“尤”是犯过错意思,与《离骚》的“忍尤而攘诟”中的“尤”的含义不同。
B.“上下相蒙”的“蒙”是蒙受、承受的意思,与《屈原列传》的“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蒙”的含义相同。
C.“早朝晏退”的“晏”是晚、迟的意思,与《诗经·氓》的“言笑晏晏”中的“晏”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用来警示自己并来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人。
C.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
D.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2)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5.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2024-03-11更新 | 4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武王名发。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之,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伐林者;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群臣,与发并拜告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蒨瑽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祇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

《竹书记年·周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意为踩踏,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的词义不同。
B.会,指适逢。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中“会”词义不同。
C.撰,指才华。与《四子侍坐》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的词义相同
D.期,指约定,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中的“期”词义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的先祖名“弃”,生下来后被丢弃,但每次都吉人天相、化险为夷,长大后成为尧的后稷官。
B.姬弃的孙子公刘,有道德品行,诸侯们都以天子之礼来对待他,其十四代孙姬昌后来被封为西伯。
C.文王之妃太姒,在梦中看见殷商朝庭生荆棘,殷商太子在宫门种植梓树,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文王。
D.季秋甲子,赤爵送丹书给西伯,西伯占卜得知上天将派太师辅佐自己,于是到磻溪,遇到了吕尚。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
(2)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
(3)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
4.武王伐纣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袍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第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施伯A鲁君之B谋臣C也D夫知吾E将用F之G必不H予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中的“冻馁”含义相同。
B.柄,文中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与成语“授人以柄”中的“柄”含义相同。
C.不令,指不听从命令;“不令之臣”指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管仲。
D.存安,使之保全、平安,这里的“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自己是庸臣为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并向他举荐了管仲。
B.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兴国安邦、取信于民等方面都不如管仲,这表现出了鲍叔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人善荐的人。
C.齐桓公因和管仲之前互相敌对,担心管仲不会来齐国,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他会返回齐国效忠齐桓公。
D.施伯劝告鲁庄公杀掉管仲,如果让管仲返回齐国,将会成为鲁国长久的祸患,但鲁庄公最终还是把管仲交给了齐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2)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5.鲍叔牙认为管仲能做到“宽惠柔民”,那么管仲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宽惠柔民”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1-20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语文试题(三)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执政未改AB为先君CD死而去EF其谁GH不如先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2)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5.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