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孔君云。

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其年八月甲申,从葬河南河阴之广武原。

③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退处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惟公无分寸私公苟留惟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韩愈《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材料二:

(孔)戡,方严有家法,重然诺,尚忠义。卢从史镇泽潞,辟为书记。从史骄,与王承宗、田绪阴相连结,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戡每秉笔至不轨之言,极谏以为不可,从史怒戡,岁余,谢病归洛阳。李吉甫镇扬州,召为宾佐。从史知之,上疏论列,请行贬逐。宪宗不得已,授卫尉丞,分司洛阳。初,贞元中籓帅诬奏从事者,皆不验理,便行降黜。及戡诏下,给事中吕元膺执之,上令中使慰喻元膺,制书方下。戡不调而卒,赠驾部员外郎。

(节选自《旧唐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君(            )(2)宰相李公镇扬州(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则于会肆言以(     )
A.屈服       B.责难       C.折服       D.折磨
(2)从史(     )
A.秘密       B.沾染       C.逐渐       D.沉溺
3.把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4.材料一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凡在幕府惟公无分寸私公苟留惟公之所欲为
5.材料一开篇言到“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称孔君为“贤佐”的原因。
6.参照材料二,赏析材料一的叙事特色。
2023-12-19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曲傅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①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亦曰石道人。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阉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以难中诗贻先生,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先生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然先生深自咤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凡如是者二十年。

③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恩赐以官。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虽皆未豫试,然人望也。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思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大学上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及卒,以朱衣黄冠殓。

(有删减)

注:①傅山: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②甲午:清顺治十一年(1654)。③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④大科之命:康熙诏命开博学鸿词科,让各省举荐有学问的名士赴京应试。⑤眉:傅山之子傅眉。⑥冯公:冯博,益都人,当时任文华殿大学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三上书之,不得达     (       )
(2)时抚军吴公甡亦       (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乃伏阙陈情 (     
A.趴在台阶前 B.跪在宫殿前   C.隐蔽在空隙处   D.住在宫殿角
(2)许放还山     
A.流放山野   B.成为隐士   C.出家为僧 D.允许回家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
4.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
5.第①段中,全祖望介绍傅山“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亦曰石道人”,而官方史书《清史稿·卷五百一·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则仅“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八字,请探究全祖望的写作意图。
6.全祖望此文为人称道,请以第③段为例,赏析作者如何将“傅山固辞”写得生动感人的。
2023-05-06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为左骁卫兵曹。

②禄山之乱,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樗蒱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左骁卫兵曹(     )                 (2)以功名自(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不事生业(     )
A.学业                 B.产业                 C.生活杂务                 D.新的职事
(2)体格渐变(     )
A.健康情况          B.姿态模样          C.力量强弱                 D.体裁格调
3.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4.材料二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后 擢 谏 议 大 夫 负 气 敢 言 权 近 侧 目 李 辅 国 忌 其 才。
5.以下对材料一第②段“玄宗嘉之”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高适懂得感恩B.高适检举首犯
C.高适分析周详D.高适体察上意
6.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二在内容的取舍方面有较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2-12-16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事戍河州,遂著籍。

②英宗北狩,郕王摄朝,群臣劾王振误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③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帝纳其言。

④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人忘其饥,颂声大作。是年十月,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翼赍帑金③三万两往振。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

⑤天顺五年,孛来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用李贤荐,起竑故官。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宗等还,竑仍留镇。明年春,复令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⑥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共荐竑堪大用,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从其言。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下,朝野相庆。

【注】①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②捽:揪住。③赍帑金:带着国家库藏的金帛。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事戍河州(        )(2)孛来庄浪(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道相望(        )   A.掩埋   B.饿死   C.觐见 D.堆积
(2)有变(        )       A.倘若   B.轻慢   C.逃跑   D.疏忽
3.把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
4.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5.分析第③段王竑上言劝谏的言语策略。
6.综观全文,分析第⑥段中宪宗重用王竑后“朝野相庆”的原因。
2022-12-1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过,矢激十许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散祗候班都虞候。

②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大名,凝与范廷召于莫州东分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生口、资畜。

③四年,代潘璘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时斥堠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輓①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

④景德初,迁本州防御使,又兼北面安抚使。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田敏、杨延昭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超尝请四人悉隶所部,上以本设奇兵挠敌之心腹,若复取裁大将,则无以效,乃令凝等不受超节度。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

⑤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


【注】①飞輓:指迅速运送粮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凝一发       (2)车驾大名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大兵中山(     )
A.疲弊       B.整顿     C.屯驻     D.据守
(2)则无以(     )
A.求取      B.责罚     C.要求     D.问询
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
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
5.本文叙写了张凝的“勇”,内涵却各有侧重。请依据文意填写下表。

6.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凝形象的?请具体分析。
2022-12-1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马伶传

(明)侯方域

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③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④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官、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梨园以技(      )               (2)已而论河套(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遍金陵之贵客文人(      )
A.征服               B.邀请             C.征收                 D.访求
(2)今日为开宴(      )
A.侥幸            B.高兴               C.幸福            D.希望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4.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而 去 数 千 里 为 卒 三 年 倘 三 年 犹 不 得 即 犹 不 归 耳
5.第②③两段写了两场竞技,在场景描写方面有差异。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6.第④段中侯方域评价“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异”的内容。
2022-12-13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②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筹之,无后悔也。”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③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⑤初,九龄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性颇躁急,动辄忿詈,议者以此少之。

(《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从(          )                 (2)无后悔也(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唯令公筹之(      )
A.详细地                 B.慎重地                 C.周密地               D.清楚的
(2)悠悠之谈(      )
A.无关的                 B.远方的                 C.随意的               D.荒谬的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B.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C.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D.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5.张九龄“以才鉴见推”,请概括能够体现其“才鉴”的相关事例。
6.从进谏方式和说话语气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张九龄两次上奏的异同。
2022-06-2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朴,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②世宗即位,授比部郎中。是时,世宗锐意征伐,已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言用兵之略,献《平边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③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者,然人亦莫能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④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⑤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制度,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①隐帝:指后汉末代皇帝刘承祐。②世宗:指后周皇帝柴荣。③并:并州。④舁:抬。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       )       (2)当时无敢(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已群议(       )
A.搅动        B.阻止        C.困扰        D.屈服
(2)然人亦莫能(       )
A.欺凌        B.惩罚        C.超过        D.帮助
3.把第②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5.文中多次提及王朴的用兵策略,其中第②段突出他在_____上有别于一般文士的见解,第③段则进一步强调他在军事谋划上的_______
6.关于王朴去邠东归的原因,《旧五代史》的记载是“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本文第①段对此的表述有所不同,请联系第⑤段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022-06-2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愍孙饥寒不足。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愍孙少好学,有清才,蚤以操立志行见知。初为扬州从事,及世祖即位,除侍中。孝建七年,皇太子冠,上临,宴东宫,愍孙劝颜师伯酒;师伯不饮,愍孙因相裁辱。师伯见宠于上,上怒,出为海陵太守。

②愍孙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常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曰:有妙德先生,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有舜之遗风。家贫尝仕,非其好也。混其声迹,晦其心用,故深交或迕,俗察罔识。修道遂志,终无得而称焉。

③元徽元年,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不受。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史。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尔曹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

④三年,徙尚书令,进爵为侯,又不受。粲闲默寡言,不肯当事,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宅宇平素,器物取给。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居负南郭,时杖策独游,素寡往来,门无杂客。及受遗当权,四方辐凑,闲居高卧,一无所接,谈客文士,所见不过一两人

(选自《宋史·传·卷八十九》,有删改)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皇太子(     )       ②修道(     )
(2)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咸莫能(     )
A.出力       B.举起       C.振作       D.抵抗
令亲职(         )
A.整顿       B.辅助       C.代理      D.取得
(3)用“/”为第④段加粗部分断句。
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
(4)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受遗当权,四方辐凑,闲居高卧,一无所接,谈客文士,所见不过一两人。
(5)第②段引述了袁粲《妙德先生传》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6)文中③④段多次写袁粲拜官而“不受”,请结合文本,分析几次“不受”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022-06-2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语文(上海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②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③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会:即钟会,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②维:即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彼岂主愚臣哉(     ) (2)则会其背(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     
A.匆忙                    B.纷乱                      C.侵犯              D.拥挤
(2)不可以事有差牙     
A.差错                    B.损失                      C.萌芽               D.指派
3.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
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5.根据第①段内容,分析姜维“乃诡说会”时“诡”在何处。
6.对姜维诈降钟会这件事,孙盛和裴松之评价有别。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分析二人评价这件事的主要分歧。
2022-06-2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