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丁亥,吐谷浑寇凉州。已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夏闰四月癸酉,任城王李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侯君集曰:“不然。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侯君集、任城王李道宗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经破逻真谷,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五月,追及伏允于乌海,与战,大破之,获其名王。赤水之战,薛万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马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将数百骑救之,竭力奋击,所向披,万均、万彻由是得免。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苾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袭破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侯君集等进逾星宿川,至柏海,还与李靖军合。大宁王顺,伏允之嫡子也。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国人立顺为可汗。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B.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C.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D.会李靖破其国/国人穷/蹙顺因众心/举国请降/伏允帅千余骑逃碛中/十余日/众散稍尽/为左右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所向披靡”的“靡”指倒下,与《屈原列传》中“靡不毕见”的“靡”意思不同。
B.城郭,“城”指的是外城的墙,“郭”指的是内城的墙,城郭连用,可以泛指城市。
C.牙帐,指古代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其营帐前建牙旗,故名牙帐;也可指少数民族的首都。
D.妻子,指妻子儿女,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本想任命李靖为主帅讨伐吐谷浑,但怕他年事已高难以胜任,李靖听说后,主动请缨,唐太宗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大总管。
B.边境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唐军行进到破逻真谷时,不仅天气反常,而且没有饮用水,只好人嚼冰块马吞雪,以此解渴。
C.契苾何力听说伏允在突伦川将要逃往于阗后,想要追上袭击他,但薛万均以赤水之战中险些丧命的教训来劝说他不要这样做。
D.契苾何力认为吐谷浑人随水草迁移,居无定所,如果不趁他们聚居时攻打他们,一旦他们散开,就难以捣毁他们的巢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薛万均、薛万彻轻骑先进,为吐谷浑所围,皆中枪,失马步斗,从骑死者什六七。
(2)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万均乃引兵从之。
5.库山一战,吐谷浑败逃,诸将和侯君集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孟子》: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与《大学》《春秋》《论语》并列为“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而出,遂会于虢,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是衮,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及之。《诗》曰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镳: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       ”(《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
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意而便人知之,殆也。越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康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

(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材料二:

子贡曰: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话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B.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C.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D.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种树郭聚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
B.羽毛即羽旄,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子的装饰,故也作为旌旗的代称。
C.重席指层叠的席子,即两层席,古代坐席,以层数多少来区分地位的尊卑。
D.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贡向东到越国拜见越王,说是来“吊君”,越王并未因其言语不恭而生气,反而对他礼遇有加,谦恭地向其请教。
B.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
C.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
D.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
5.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5-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出问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立革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于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B.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C.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D.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图秦”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图”字含义不同。
B.“而百姓靡于外”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靡”字含义相同。
C.城濮,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之地,晋文公在此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物,常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贾在秦王内外交因,群臣莫能筹措时,主动要求出使四国,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并受到奖赏。
B.面对秦王的质疑,姚贾说明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的理由,并举出反例劝谏秦王不要听信谗言。
C.姚贾列举管仲、百里奚等人的事例,意在劝谏秦王不要计较他们的污点,只考察他们能否为自己所用即可。
D.针对韩非的诋毁,姚贾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一一反驳,秦王最终被说服,韩非被秦王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2)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
5.韩非认为姚贾不应该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2023-05-1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子奇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张巡、许远)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也称“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两次。
B.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二种意思。
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相同。
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②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5.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2023-05-08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幸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于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携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驰,驸马都尉王诜与子瞻游厚,密遣人报苏辙。辙时为南京幕官,乃亟走介往湖州报轼。而僎行如飞不可及。至润州,适以子病求医留半日,故所遣人得先之。僎至之日,轼在告,祖无颇州事。僎径入州,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狞恶。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无颇云:“事至于此,无可奈何,须出见之。”轼议所以服,自以为得罪,不可以朝服。无颇云:“未知罪名,当以朝服见也。”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献曰:“轼自来恼朝廷多,今日始是赐死。死国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无颇乃前曰:“太傅必有被受文字。”僎问谁何,无颇曰:“无颇是权州。”僎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遣耳,僎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也。

(选自《孔氏谈苑》)

文段二;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运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B.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C.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D.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无颇权州事”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权”字含义相同。
B.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在汉代,常称都廨、公廨。
C.殛,从“歹”,本义是杀死、诛杀。文中是触犯、冒渎的意思。
D.东封,汉武帝曾东至泰山行封禅事。后“东封”指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用绘声绘色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时的情景,反映了封建官场的冷酷和残忍。
B.两篇文段记述苏轼的表现大相径庭。文段一中他显得举措迂拙,书生气十足。文段二临别他仍能作诗宽慰妻子,表现其从容大度。
C.文中祖无颇表现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在气势汹汹的皇甫僎面前他大胆地索要公文,不卑不亢回答问题,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
D.文段一文末写道“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既形象地表明了百姓们对苏轼的爱戴,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
(2)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5.文中是如何表现皇甫僎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样子的?

8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与《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的意思不同。
B.“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与《师说》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则”的用法与意思不同。
C.文中“吾为尔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两句中的“为”的意思相同。
D.文中“人之不我信也”与《齐桓晋文之事》的“何由知吾可也?”的句式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陈、蔡两国的大夫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D.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质疑孔子之道,这表现了二人在“穷”境之中出现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3-04-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做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我则不德,而徽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逐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彘子曰:“原、屏,咎之徒也。”赵庄子曰:“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释】①原、屏:原,赵同;屏,赵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B.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C.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D.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师直为壮,曲为老”中的“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第一个“老”的含义不同。
C.“以至于昏”中的“以至”古今含义相同,常用于表示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
D.“唯敌是求”中的“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含义相同,都是“希望”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着眼全局,阻止晋国攻楚,他的主张得到了知季的赞同。
B.楚国自从攻克庸国以来,励精图治,时常告诫百姓要居安思危,保持警戒、畏惧之心。
C.栾武子善于引用史实展开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力驳斥了彘子的观点。
D.《左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有勇无谋的赵括、智勇双全的烛之武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栾武子反对攻打楚国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壁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橐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吾A观B晋公子C之D从E者F皆G足H以I相G国K若L以M相N夫O子P必Q反R其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意思是依靠,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保”含义相同。
B.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C.古代称兵车,四马车为一乘。“有马二十乘”说的是有马80匹。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送走,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2)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5.晋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