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贾,“商”,指有固定铺面囤积营利者;“贾”,指没有固定铺面而运货贩卖者。
B.“疾其君者”与“疾恶如仇”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C.“所如者不合”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欲擒故纵,以“邹与楚战”说明齐宣王图霸的想法行不通及其危害。
B.甲文中孟子采用排比、类比手法层层说理,可以看出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C.乙文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D.乙文中孟子对武力征伐深恶痛绝,他自知其思想迂阔,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察、举,在这里指察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间。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原与“悬”为同一字,春秋时楚国最先设县,并在全国推行县制。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礼制,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就任。
B.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丧期满后,晋武帝恢复了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C.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主动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5.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李密的形象特点。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者与师处”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
B.门下,即“门下省”简称,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C.“安事死马”与“安能摧眉折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D.期年,意思是一年,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国家力量弱小,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在燕昭王咨询后,郭隗先生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高下自见。
C.郭隗为确保自己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实说明了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乃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曰:“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张仪。楚王收昭雎以取齐。桓臧为雎谓楚王曰:“横亲之不合也,仪贵惠王而善睢也。王不如复雎,而重仪于韩、魏、仪据楚势,挟魏重,以与秦争。魏不合秦,韩亦不从,则方城无患。”

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今施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B.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C.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D.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资之以珠玉”与“持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资”字含义不同。
B.“子释之”与“庖丁释刀对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释”字含义相同。
C.“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齐”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D.“仪必德王”与“今我何功德”(《观刈麦》)两句中的“德”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明白舍人要回去是嫌弃自己生活贫苦,他就去拜见楚王。张仪抓住楚王的心理极言郑、周之女的美丽、从而得到了楚王的赏赐。
B.南后、郑袖担心张仪替楚王寻找美女会让自己失宠,先后送给张仪重金。张仪巧妙设计、在临别宴上向楚王请罪,使二人巩固了地位。
C.楚王派昭雎出使秦国,希望让张仪在秦国得到重用,恰逢秦国新君即位,计划无法实施。楚王又收系昭雎想取悦齐国,但桓臧不赞成。
D.惠施被张仪赶走后,受到楚王重用。冯郝建议楚王帮惠施到宋国,并向张仪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此可两面示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
(2)王不如复雎,而重仪于韩、魏。仪据楚势,挟魏重,以与秦争。
2023-03-2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注】①昭:宗庙在左的位次,是穆的儿子;后文中穆指宗庙在右的位次,是昭的儿子。古时昭穆相承,区分辈次。此处是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②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始祖,文王的弟弟,王季的儿子,与晋侯为同一宗族。③王季:太伯、虞仲的弟弟。④桓、庄:指桓叔、庄伯的后代。桓叔是文中晋侯的曾祖,庄伯是晋侯的祖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B.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C.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D.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之奇谏”中的“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谏”含义相同。
B.皇天,常与“后土”连用,二者合指天地神灵,《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即为此意。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二者常常连用。
D.媵,指古代的侍妾,也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对此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虞国帮助晋国,那么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
B.虞公觉得自己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况且自己具备美德,并发扬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必定会保佑他。
C.晋侯包围上阳,询问卜偃行动能否成功,卜偃肯定晋国能攻下虢国,并依据童谣的内容推测成功的日子在九月底十月初。
D.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君主逃亡在外,随后晋军返回,驻扎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使其灭亡,这印证了宫之奇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2)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5.宫之奇是如何劝阻虞公给晋国借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

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

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授予封赠的诰命爵位,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人由侍郎升任尚书的定例。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的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墨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牧定罪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
(2)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
2023-03-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虞。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
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
B.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随。
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5.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也。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

十六年春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
B.甲戌, 甲为天干,戌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 日、时,此处是纪月。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
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
C.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
D.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2023-03-19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2023-02-2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