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葬          举贤自佐
B.惶恐饮药死           人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为之未有
D.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河为池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2)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的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
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5.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军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以乱                    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       赐:恩惠
2.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鄙远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4.翻译下面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1-12-12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其父卒二十岁,秦灭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道还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再战,秦兵竞败,遂至咸阳。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鲰生教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今为之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

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宗曰:“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专指秦始皇,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留侯,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崤函”便是此地。
D.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荆轲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直言劝谏。沛公进入秦宫后,想要留居,樊哙劝说无效,张良说沛公的行为无异于“助桀为虐”。沛公这才回车驻军在霸上。
C.张良不恋权位。汉元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D.张良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始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定都关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C.晦指阴历每月第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苏轼在《再游径山》中“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也曾提及“晦朔”。
D.石,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3.下面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写《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进而来表明老子的学说主张,这些篇章所言之辞,都是空话没有实事依据。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在文段中能体会到庄子“尚大”的精神追求。
D.惠子从魏王那里得到了大葫芦的种子,种成后认为大葫芦实在太大而没有实在的用处,决定把它击破,这举动背后蕴含了惠子对庄子思想“大而无用”的批驳。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021-11-09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        行:长辈
B.私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                      发:泄露
D.虞常果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素与副史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
D.汉亦留之以相当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2021-11-05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执事:主持事务
B.越国以鄙            远:指郑国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君图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简略、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左传》的别名有《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D.《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另外两部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细读合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2021-10-10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人可以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枹是鼓槌,鼓是战鼓,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并派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特别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做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5.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