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乐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知宣州,改鄂州。章悻、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数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子诗,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满灊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有删改)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曲,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B.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C.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D.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职位的升迁,表示升官的词有擢、拔、陟、升、进。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服除,即脱去丧服。丧服指为哀悼亡者而穿的服装。古人用“服除”来表示守丧期未满。
D.出,也叫“出官”,古代官员由京城到地方任职为“出”,由地方到京师做官则为“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的才能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黄庭坚后来考中进士,其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2022-12-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二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核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不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仰视天”与“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两句中“而”字意义用法不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C.“一人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劝学》》两句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公子乐”与“不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2022-11-2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库尔勒市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

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悦己者。吾其报智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之,则豫让也。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变其容,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也,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然所以为此者,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出,豫让伏所当桥下。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臣,故众人报之;智伯国士遇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可以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A.始事范中行氏而不       道听而途德之弃也
B.其音何吾夫之甚也       佛印绝弥勒
C.谓子有志,则       铮铮有京都声
D.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       忽逢桃花林,夹岸百步
2.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里两个“为”都表示被动。
B.“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这是一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C.“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是疑问代词。
D.“遂伏剑而死”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句子前面省略了主语“豫让”。
3.下列各句加点字与“其一坐于前”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一致的是(     
A.女为悦己者
B.范中行氏众人遇臣,故众人报之。
C.居顷之,襄子出,豫让伏所当桥下
D.于是襄子
4.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分智氏,是指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进而逐步吞食了晋国。
B.涂厕:涂,以泥抹墙。文中指豫让以受刑之人的身份到宫中修整厕所。
C.漆身为厉,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
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年间刘向编订的一本编年体史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诚信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明知必死还是要求刺赵襄子的衣服以了却心愿,赵襄子为成全他的志节,满足了他的要求。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2)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2022-11-2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司空马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令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想让赵王放弃抵抗。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B.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C.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D.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一般刚出生不久取名,长大以后取字,两者意义相关,但性质和用途不同。
B.“孔子适周”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C.老莱子,春秋晚期的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隐士,与老子、孔子一个时期。
D.“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B.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要去掉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C.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他写书。
D.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5.关令尹喜为什么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老子是如何回应关令尹喜的请求的?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沛公跟随一百多人马因为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B.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C.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因为项伯面见项羽,感谢没有把自己关在关外。
D.沛公跟随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感谢没有把自己关在关外。
5.“项羽目之,问为谁。”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项羽注视着他,问他为谁而来。
B.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C.项羽瞪大眼睛,问他为谁而来。
D.项羽瞪大眼睛,问他是谁。
6.“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一杯酒怎么值得我(推辞)呢!
B.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就推辞)呢?
C.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难道一杯酒(就推辞)么?
D.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呢?
2022-11-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二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丞相掾和洽言于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操善之。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论语》所载孔子之言。意思是孟公绰做赵、魏等有权势的家族的长官才能有余,但不可以作为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B.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C.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D.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武皇帝”是曹操死后人们对他的称呼,“太祖”是谥号,“武皇帝”是庙号。
B.“属以河北事”中“属”是嘱托、托付的意思,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C.“孝廉”是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孝”指善事父母之人,“廉”指清洁廉明之士。
D.“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可为古代王侯的自称;文中属后者,译为“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轻时侠气自任、不修正业,但是桥玄对他另眼相看,认为天下将要大乱,只有像曹操这样的人才,才能安定天下。
B.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亲人,毕谌被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后吕布兵败,毕谌被活捉,曹操任命他担任鲁国国相。
C.曹操赏识魏种的品行,对其信任有加,认为魏种不会背叛他,结果却事与愿违;曹操虽然为此动怒,但依然任用了魏种。
D.丞相掾和洽主张,施行教化应秉持中庸之道,如此方能长久,若一概而论,必然会导致疲惫困顿。曹操对此十分认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反映的曹操纳才的胸怀和气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飚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B.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C.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D.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阼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
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谥,指古代皇帝、皇后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
B.蒋济敢于直言。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他直接作答,丝毫不惧文帝忿然的脸色。
C.蒋济淡泊名利。凭着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他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未答应。
D.蒋济忠诚奋发。他文韬武略,极尽节操,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能尽忠职守,任劳任怨,为人主所器重。
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文中“骨鲠之臣”的意思是什么?请概括明帝时蒋济“骨鲠”的具体表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其后秦伐赵,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③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解释加点字。
(1)石城                                   (2)秦王
(3)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相如一奋其气,威敌国
2.用“/”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在以上节选的人物合传中,作者是怎样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吕不韦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B.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C.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D.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B.五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指兵车多,力量强。
C.郊迎,古代指到郊外迎宾,表示敬重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甘罗的尊敬。
D.《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内容多为策士的游说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相吕不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很坐气。
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甘罗主动站出来,对张唐反复指明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张唐,足见甘罗能言善辩。
C.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泰燕联盟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
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甘罗智勇过人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5.才智过人的少年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