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
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
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
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
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
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A三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近F焉G请以H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D.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2024-04-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安顺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宣子)、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材料二: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

材料三:

唐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徵),乃匿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徵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节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废B万机C事D畋猎E不满F十旬G未为H大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指行君道,“秦地可尽王也”的“王”表示称王或统治,两者用法相同。
B.诸,相当于“之于”,与《论语》“君子求诸己”中的“诸”用法不相同。
C.稽首,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用于十分正式且庄重的场合。
D.鹿台,原指商纣王建于淇县的楼台,本文指唐高祖李渊建于宫苑里的楼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厨子因没有煮熟熊掌而被杀,士会和赵盾知道其中的原因后,深感忧虑,认为此举有违君道,于是先后进谏,但都徒劳无功。
B.在苏世长看来,君王争天下,犹如逐鹿,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人便放手了,所以获鹿者不应该再追究同猎者当初的夺鹿之罪。
C.苏世长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佯说是隋炀帝所作,旨在劝告高祖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
D.魏徵向唐太宗禀报事情时,乘机讲古代帝王由于玩物丧志而亡国的故事,含蓄委婉地劝他,他醒悟,便悄然把鹞鹰捂死怀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2)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
5.晋灵公、唐高祖和唐太宗对待讽谏的臣下,各持什么态度?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2024-04-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三)/铜仁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訛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吾得斗升之水A然B活耳C君乃言D此E曾不如F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盜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024-04-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自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水遽A至B涉旬C不得食D县令具E舟F迎之G乃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六经,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撰写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的“会”含义相同。
D.卒指死。古代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诸侯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虽然考进士未中,却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他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后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但人们不能猜透杜甫的心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2)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5.杜甫身上有什么优秀品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2024-03-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露独扶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材料二:

自梁以来,纂文辞者日众,而至今讫无善本,其以是也夫?夫先生气节道德,海内所知,兹不具论。其文格则授之刘学博,而学博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学识深远,所独得者,方、刘不能逮也。蚤休官,耄耋嗜学不倦,是所纂文辞,上自秦汉,下至于今,搜之也博,择之也精,考之也明,论之也确。使夫读者,若入山以采金玉,而石砾有必分;若入海以探珠玑,而泥沙不辨。纂文辞者,至是而止矣。

(节选自吴启昌《《古文辞类纂》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至其浅深A之际B有古人C所D未尝言回E鼐F独抉G其微H发其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指创作,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词义相同。
B.于,指比,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词义不相同。
C.以,指因为,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词义不相同。
D.靡,指倒下,与现在所说的“风靡一时”的“靡”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在礼部任职期间,担任过乡试及会试的考官,交往的多为当时的知名人士。
B.姚鼐在《四库全书》完成之后,自请辞去礼部主事一职,回到家乡去奉养父母。
C.姚鼐文风接近于欧阳修、曾巩,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其论文以道德经训为源。
D.姚鼐品性清正,平等待人,治学精深,著述颇为丰厚,致力于教育和启迪后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2)使夫读者,若入山以采金玉,而石砾有必分。
5.吴启昌先生是如何评价姚鼐及其《古文辞类纂》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的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02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