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C.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D.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辅佐”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B.“沛公”的“公”是刘邦的爵位,与“留侯张良”的“侯”一样,同样指爵位。
C.从为“跟随”之意,“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率领”之意。
D.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了死亡的通称,有的语境里指“士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父辈做过韩国相,所以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消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刘邦对他高度评价,想重赏他。
C.在秦军将领答应叛秦并打算与刘邦共袭咸阳时,张良冷静分析其中的危险因素,果断建议进攻秦军。
D.张良婉言谢绝刘邦给他的齐地三万户封赏,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自全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2)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张良善于识人的才干,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2023-06-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③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国犀首。②梁君,魏国国君魏惠王。田侯,齐国国君齐威王。③难构,即“构难”,结怨,交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B.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C.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D.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其身易穷”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D.“公之不慧也”与“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在出使齐国时途径魏国,趁机求见了魏国的公孙衍,并告诉公孙衍,不能只吃吃喝喝,而应该把天下的政事承担起来。
B.楚国起初和李从有约定,要把政事交由李从,但后来在燕、赵两国的劝说下,楚国改变主意,又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C.公孙衍主张攻打赵国,而田盼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攻打赵国可能会有后患,田盼的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孙衍的认同。
D.公孙衍和田盼率军攻打赵国,军队还未出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吃败仗就又给他们增加了兵力,结果击败了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
(2)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
5.公孙衍在听从陈轸的建议后,他本人获得了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2023-06-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B.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C.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D.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如《商君列传》《刺客列传》。
C.“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D.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6-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怒,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客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杨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薄。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功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选自《周书》卷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B.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C.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D.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国门雍睦/白首同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员的调动,一般指升职,也可指平调,但“左迁”指贬官。
B.“其附椿者”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出”在文中指官员由京城到地方上任职,“人”有与之相对之意。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来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守孝知礼。父亲去世很久,他坚持在父亲平生所居屋内陈设物品,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
B.寇隽清廉仁爱。寇隽认为在不好的树荫下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不能丧失德行获得钱财。
C.寇隽坚守正道。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全都说杨椿有理,寇隽没有附和。
D.寇隽善于作战。梁朝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亲自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将领曹琰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功授员外散骑待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
(2)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5.寇隽担任梁州刺史时,是如何让当地的风俗顿时为之一变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文本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寺院,供给沙门以百,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B.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
C.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项脊轩志》中“其制稍异于前”的“稍”也是此意。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皇帝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C.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道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斌,字胜之,濮州鄄城人。选隶散直,为德顺军指挥使,五年,捍敌,被重创十余。知军事刘兼济以兄平败没,执送京师,并逮其家。斌为寓金帛他所,密告兼济勿以家为恤。平冤既伸,兼济获免,家赖以全。定川之役,将曹偀丧所乘马,斌辍骑与之,且战且行,与俱免。

狄青南征,使部骑兵为前锋。青驻宾州十日以怠寇,既乃倍道兼行。斌以兵疲于险,利在速战,即日度关。鏖贼归仁驿,孙节死,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权广西钤辖。改秦凤,广西以蛮事乞留,秦州亦请之,诏留广西。累岁,徙泾原。召对,议者谓交州可取,斌盛言有害无益,愿戒边臣无妄动。神宗叹曰:“卿质直如此,乃知两路争卿,为不诬矣。”进带御器械。

安南入寇,复徙广西。累迁皇城使、昭州刺史。抚水蛮罗世念犯宜州,守将战死。斌提步骑三千进讨,方暑,昼夜趣兵,至怀远寨,曰:“此要害之地,得之则生”或曰:“奈何背龙江邪?”笑曰:“是所以生也”因示弱骄之,蛮果大至,斌选将迎敌,戒以遇之则走,诱至平板,列八阵以待之。张疑兵左右山上,蛮登岭望见,始大惊。斌分骑翼其旁,自甲步出,为众士先,殊死战。蛮大败,世念率酋党四千八百内附。遂以荣州团练使知宜州,迁西上阁门使、知邕州,以老请还,高阳关副总管。召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至步军都虞候,卒,年八十。赠宁州防御使。

斌老于为将,以恩信得边人心,岭南珍货,一无所蓄。边吏欲希功造事,皆惮不敢发;或巧为谍报启衅,亦必折其奸谋。故所至无事,士大夫称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
B.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
C.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
D.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总共”的意思。此处的“凡”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的“凡”意思相同。
B.“数”是“屡次”的意思。此处的“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C.“被”是通假字。此处的“被”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的“被”用法不同。
D.“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此处的“除”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斌为人仗义。刘兼济因兵败被捕,累及家人,和斌及时伸出援手,刘兼济及家人才得以保全。
B.和斌朴实正直。和斌力排众议,认为取交州有害无益,希望告诫边臣不要轻举妄动,神宗称之。
C.和斌智勇双全。平定罗世念之役,和斌先示弱再诱敌,然后身先士卒,拼死战斗,最终大败敌军。
D.和斌为官清廉。和斌长时间担任将领,深得边地人心,但对珍宝财物,他一无所蓄,清正廉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曹偀丧所乘马,斌辍骑与之,且战且行,与俱免。
(2)青驻宾州十日以怠寇,既乃倍道兼行。
2023-05-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B.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C.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D.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出一言”与“则秦之所大欲”(《六国论》)两句中的“欲”字含义不相同。
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初幸”指皇帝第一次到某地。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官名。
D.“须为社稷自爱”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考虑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杜正伦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百姓,还要考虑对后人的影响。
B.唐太宗认为语言很重要,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讲出不妥当的话来,那损害就更大了。
C.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在看了散骑常侍刘洎的上书后,唐太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手写诏书答复刘洎,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2)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2023-05-0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        行:长辈B.私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                      发:泄露D.虞常果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素与副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观D.汉亦留之以相当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有删减)

材料二: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征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远以险,而牛何以肥也?对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坐与语,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得圣人乎!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拜而受。

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相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请终致之!公不许。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不肖失伦,臣之过。进贤而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度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

(《说苑·臣术》,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意思是称赞;“多”与《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多”含义不同。
B.“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其”与《马说)“其真无马邪?”的“其”意义相同。
C.“陋”意思是见闻少,知识浅薄,“陋”与《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陋”含义不同。
D.“宾”通“傧”,“宾相”指周代君主接见贵宾时的司仪官,出迎的官为傧,引导的官为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便极力举荐他,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齐桓公因为重用管仲而最终成就了霸业并多次会集诸侯。
B.管仲猜测鲍叔牙比自己的父母还了解自己,在他眼里,自己并不是贪财、愚笨之人,也不是没有才干、胆怯、无耻之人。
C.秦穆公看见百里奚的牛肥,而发现了百里奚的才干;公孙支从秦穆公的谈论中知道了白里奚之贤,而毅然把官位让给他。
D.公孙支认为秦穆公不通过宾相的礼仪就得到国家圣臣是一种福分,而自己让位于贤也是一种福分,所以请秦穆公成全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不肖失伦,臣之过。
5.“鲍叔进管仲”和“公孙支让百里奚”可谓美谈,这难能可贵的一“进”一“让”,体现了鲍叔和公孙支哪些相同的美德?请概括。
2023-05-0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