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
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
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
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
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
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的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02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万乘之主,大臣若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牙也。”乃益爵二级。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畏焉A或令孺子B怀钱C挈壶瓮D而往酤E而狗迓F而龁之G此酒所以酸H而不售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使……明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利”的用法相同。
B.人主,中国古代对帝王的别称,类似的还有君人者、官家、元首、御驾、万乘、皇舆等。
C.潦,积水,与《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潦”词义相同。
D.苟免,苟且免于损害,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苟免”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酿得再好,若有恶犬守门阻拦,终会变酸无人问津,治国理政亦如此,作者意在提醒统治者选人用人很关键。
B.楚国太子驱车经过茆门,触犯了法律,廷理毁坏其车马,不顾其地位尊贵仍然秉公执法,最终让太子刮目相看。
C.诚信是君子应具有的品质,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当中,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不诚信则会危害国家,危及自身。
D.人主对待君子,常敬而远之;对待小人,反亲近无比。所以常有听信小人谗言而祸及君子之事,最终危及家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2)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5.君主在选人用人时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023-10-20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丹阳人朱治尝为孙坚校尉,见袁术政德不立,劝孙策归取江东。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将兵千余人,骑数十匹,行收兵,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时周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策为人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不强。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丙辰,袁术表策行殄寇将军。策将吕范言于策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而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便释祷,着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有删改)


[注]①一身行:一人当兵。②门户:家庭。此指该家的徭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
B.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
C.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
D.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江”与《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江”字含义不同。
B.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郭”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字含义相同。
C.云集,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中的“云集”词义相同。
D.阁下,对对方的尊称,在文中作为第二人称替代,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于正式场合的对话,语气庄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景讨伐樊能、张英多年未能取胜。孙策为了辅佐他,向袁术请求回江东。
B.孙策性格仁厚,知人善任。因此,见过他的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愿为他效忠。
C.刘繇败逃后,孙策在曲阿慰劳将士、减轻徭役,引得人们归附,威震江东。
D.吕范自请兼任都督,帮助孙策治理军队。最终孙策答应了他,授给他符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
(2)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也。
2023-09-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使请诸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

(节选自《国语·齐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B.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C.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D.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文中是齐国使者对齐桓公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使者常如此谦称自己的君主。
B.卒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后可用于指基层部队或基层行政组织。
C.甲兵,铠甲和兵器,与《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的“甲兵”含义相同。
D.内政,指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与“外交”相对,古人认为“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信赖鲍叔,想要予以重用,鲍叔却表示如若想让齐国大治应当重用管仲,并依次列举了五点自己不如管仲之处,表现出其大公无私的一面。
B.施伯意识到齐桓公向鲁国要回管仲,并非想要报管仲的一箭之仇,而是想要任用管仲,因此他建议鲁庄公杀死管仲,以免今后成为鲁国的忧患。
C.齐桓公询问管仲称霸诸侯的事情,管仲认为国家还未安定时,不宜对外用兵,宜休养生息,涵养百姓,齐桓公于是暂时按捺住自己的野心。
D.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之下已经安定,但管仲认为此时称霸诸侯时机仍未成熟,齐桓公想要快速如愿以偿必须先治理好内政再发布军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5.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2023-08-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赵襄子谓仲尼曰:“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莛,岂能发其声乎哉?君问先生,无乃犹以莛撞乎?”

卫将军文子问子贡曰:“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何也?”子贡曰:“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悔;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

(节选自《说苑·善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B.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C.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D.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不知,故事之”与“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事”含义相同。
B.“简子不说曰”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C.“先生委质求见诸侯”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委质”含义相同。
D.“宗族亲之”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宗族”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伯嚭就孔子的为人问子贡,子贡说自己不了解,还用泥土来比喻自己,用大山来比喻孔子,进行两相比较,从而彰显了孔子的伟大。
B.子贡对齐景公所问孔子贤明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表示不知道,于是齐景公就责备子贡既然知道孔子贤明却不知贤明到什么程度,实属不该。
C.对于赵襄子的问题,孔子默不回答,于是赵襄子见到子路后便以之相告,并认为孔子是故意隐瞒自己的主张,称不上是一个仁厚之人。
D.子贡认为季文子在困境之中能崛起成功,是因为季文子处于困境时能事奉贤人,处于成功时能帮助别人,忠于朋友,受到了大家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莛,岂能发其声乎哉?
2023-08-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信息压轴卷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事,伯玉友人孙冲为将帅,伯玉隶其驱使,封新亭侯。事败,伯玉还都卖卜自业。建平王景素闻而招之,伯玉不往。

太祖镇淮阴,伯玉归身结事,为太祖冠军刑狱参军。太祖为明帝所疑,及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而明帝诏果复太祖本任,由是见亲待。

初,太祖在淮南,伯玉假还广陵,梦上广陵城南楼上,有二青衣小儿语伯玉云:“草中肃,九五相追逐。”泰始七年,伯玉又梦太祖乘船在广陵北渚,见上两掖下有翅不舒。伯玉问何当舒,上曰:“却后三年。”元徽二年,太祖破桂阳,威名大震,五年而废苍梧。太祖谓伯玉曰:“卿时乘之梦,今且矣。”

世祖在东宫,专断用事,颇不如法。任左右张景真,使领东宫主衣食官谷帛,赏赐什物,皆御所服用。于乐游设会,伎人皆著御衣。世祖拜陵还,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内外祗畏,莫敢有言。伯玉谓亲人曰:“太子所为,官终不知,岂得顾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应启者?”因世祖拜陵后密启之。上大怒,检校东宫。豫章王于东府乘飞燕东迎,具白上怒之意。世祖夜归,上亦停门钥待之,二更尽,方入宫。上明日以景真罪状示世祖,称太子令,收景真杀之。世祖忧惧,称疾月余。上怒不解。昼卧太阳殿,王敬则直入,叩头启上曰:“官有天下日浅,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官往东宫解释之。”太祖乃幸宫,召诸王以下于玄圃园为家宴,致醉乃还。

上嘉伯玉尽心,愈亲信,军国密事,多委使之。时人为之语曰:“十敕五令,不如荀伯玉命。”世祖深怨伯玉。上临崩,指伯玉谓世祖曰:“此人事我忠,我身后,人必为其作口过,汝勿信也。”

初,善相墓者见伯玉家墓,谓其父曰:“当出暴贵而不久也。”伯玉后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死时年五十。

(节选自《南齐书·第三十一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
B.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
C.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
D.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玉隶其驱使”中的“驱使”与《孔雀东南飞》中“妾不堪驱使”的“驱使”含义不同。
B.“今且效矣”中的“效”与《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效”含义相同,
C.“颇不如法”中的“不如”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不如”含义不同。
D.“愈见亲信”中的“见”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的“见”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安王子勋起兵事败,荀伯玉返回京城以占卜为业,建平王有意招纳,但荀伯玉不去。
B.荀伯玉曾梦到太祖有天子之兆,太祖在攻破桂阳、废黜苍梧王后,认为这些梦将应验。
C.太子的近臣张景真奢侈无度,荀伯玉将情况禀告,皇上直接下令将张景真抓捕并诛杀。
D.当初,有人看见荀伯玉家的墓对其父亲说:“(家中)会出骤然尊贵的人,但不会长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所为,官终不知,岂得顾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应启者?
(2)此人事我忠,我身后,人必为其作口过,汝勿信也。
2023-08-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