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欲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子国,亲于公室。”对曰:“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微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欲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于鲁,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节选自《左传·成公》)

材料二:

子叔声伯如晋季文子,欲欲予之邑,弗受也。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非多怨民无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鲍国曰:“我信不若子,若鲍氏有,吾不图矣。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季文子:季孙行父,与后文的仲孙蔑,均为鲁国重臣。②子叔声伯:鲁国大夫,又称仲婴齐。③欲:又称苦成叔,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后文出现的范文子与栾武子,均为晋国重臣。④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里指卿大夫。新家,即封新大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寡君之命A以请B若得C所D请E吾子F之赐G多矣H又何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辅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相”意思不同。
C.谢,文中指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衅,文中指征兆、事端,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叔声伯认为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都是关乎鲁国兴亡的重臣,失去二人鲁国势必灭亡,一旦鲁国灭亡,对于晋国而言就增加了外部仇敌的力量。
B.范文子认为应该释放季孙行父,是因为季孙行父是鲁国重臣,对于这样地位尊贵的人,应该放他走,以维护晋国“重义”的名声。
C.子叔声伯认为郤很快就会败亡,其原因有:缺少德行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高却想干预国政,没有大功却要丰厚的俸禄。
D.鲍国反思自身,为声伯的见识所折服,他表示自己不能像声伯一样见微知著,深谋远虑,也相信声伯可以保持住尊贵的地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2)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
5.季文子最后能够重新回到鲁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3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装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5.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3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之。

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齐、秦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蒐:检阅,阅兵。②告楚:请楚国撤兵。③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的女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与“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中的“昏”含义不同。
B.“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与“陈胜佐之”(《陈涉世家》)中的“佐”含义相同。
C.“遂发命,遽兴姜戎”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兴”含义相同。
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会救他们,这就解除了宋国被围困的处境。
B.先轸认为秦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向秦国发动攻击。
C.文赢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遭到先轸的怒斥,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
D.狄人攻打晋国时,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5.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材料二: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晋侯:晋献公。②桓、庄:桓叔和庄伯,二人为晋献公的曾祖父与祖父。晋献公父亲晋武公在位时期,重用桓叔、庄伯的族人,权势极大,献公即位后感到威胁,用计除掉桓、庄之族。③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垂棘,地名,产美璧;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④皂:牛马的食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产A之乘B寡人C之骏也D若受E吾币而F不吾假道G将H奈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的“假”词义不同。
B.族,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多指氏族或家族。
C.以,指率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中的“以”词义相同。
D.庭实,指陈列于中庭的贡献物品,后也可用于比喻有价值的物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阐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指出借路的危害,但并未得到虞公的采纳。
B.宫之奇认为,相较于桓、庄,虞国与晋国的关系更亲近,但晋国一切以王室利益为重,不会允许自己的力量受到威胁。
C.荀息力主送礼物给虞国以借路,他认为只要虞国接受礼物就会借道给晋国,一旦借道成功而攻占虢国,那么虞国也将被占领。
D.晋军攻克虢国,返回的时候,又消灭了虞国,荀息取回之前送给虞国的礼物,实现了对晋献公的谏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2)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5.面对宫之奇的劝阻,虞公为什么仍然选择借道给晋国?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2023-11-24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太祖之下婺也,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有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后知为太祖驻师地,民望益归之。至是太祖入城,首发仓粟振贫民,下令禁酒。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号御中军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太祖以为乱民命戮于市于是民皆悦服。

春,正月,乙巳,太祖集诸将谕之曰:“克城以武,践乱以仁。吾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今新克婺州,正宣抚绥,使民乐于乡附,则彼未下诸路,亦必闻风而归。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为将者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即子孙实受其福。

戊子,太祖遣典签刘辰招谕方国珍。时国珍据庆元、温、台等路,太祖既克婺州,谋规取渐东郡县,乃遣辰往,谕以祸福,令纳地请降。

方刘辰之至庆元也,国珍与其下谋曰:“方今元运将终,豪杰并起。惟江右号令严明,所向无敌,今又东下婺州,恐不能与抗。况今与我为敌者,西有吴,南有闽,莫若姑示顺从,借为声援,以观其变。”于是遣使随辰来,进黄金五十斤,白金一百斤,文绮百匹,太祖复遣镇抚孙养浩报之。丁己,方国珍遣郎中张本仁以温、台、庆元三路来献,且以其次子关为质。太祖曰:“古者虑人不从,则为盟警,盟警不信,易而为质子。此衰世之事,吾岂路之!夫质以释疑,不疑何质!”乃厚赐关而遣之。

是月,乐平儒士许瑗谒太祖。瑗以元末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第,至是见太祖曰:“方今元祚垂尽,足下欲扫平僭乱,安定黎民,非延揽英雄,难以成功。”太祖曰:“予用英雄,有如饥渴,方广揽群策,救民涂炭,共成康之功。”瑗曰:“如此,天下不难定也。”太祖喜,留参军事。已,复命瑗为太平知府。

(节选自《明通鉴第一卷》,有删改)

【注】①江右,即明太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号御中军/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太祖以为乱民/命戮于市
B.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号御中军/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太祖以为乱民/命戮于市
C.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号御中军/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太祖以为乱民/命戮于市
D.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号御中军/有女子曾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太祖以为乱民/命戮于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比入集庆”的“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中的“比”意思相同。
B.质子,古时派往别国或别处去作抵押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故名“质子”。
C.会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
D.“共成康济之功”的“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攻打婺州之前,婺州城里的百姓惊异地发现城西方向有像车篷的五色彩云,后得知那是明太祖驻守军队的地方。
B.明太祖认为平定战乱后要靠仁爱宽厚来治理,因此在攻克婺州后,他颁布各种措施来安抚百姓,尚未攻克的地方的百姓也前来归附。
C.明太祖派刘辰前往招降方国珍,方国珍考虑到当时的斗争形势,决定暂且顺从明太祖,借此作为接应支援,来观察时局的变化。
D.明太祖希望天下的英雄豪杰来辅佐自己,当许瑗前来投奔后,明太祖先把他留下参与军机大事,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太平知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将者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即子孙实受其福。
(2)方今元祚垂尽,足下欲扫平僭乱,安定黎民,非延揽英雄,难以成功。
5.方国珍将次子作为质子送与明太祖,但明太祖为什么又将方关送回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8-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注】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燕将曰:敬闻命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济北:聊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B.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C.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D.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倍”同“背”,与《鸿门宴》中“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相同。
B.“公”在文中是对燕将的尊称,可翻译成“您”;在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
C.“横”在文中是“连横”的意思,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与“合纵”相对。
D.“孤寡”多是古代王侯的自称;现在则多用来指孤独,或指孤儿寡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将是一位攻防能力很强的将领,他攻下并镇守齐国聊城一年多时间,齐将田单士卒死伤惨重,也没有夺回聊城。
B.鲁连认为,聪明的人不会因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燕将不应该为了发泄一时的激愤而使燕王失掉一位大臣。
C.鲁连分析指出,如今楚、魏将退兵,齐国无心向南面进攻,收回聊城的好处很多,所以齐国定会尽一切力量以收回聊城。
D.鲁连在分析了燕国的国内、国外形势之后,对燕将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举史例以理服人,不板起脸说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5.鲁连为何要写信给燕将?结果怎样?请简要概括。
2023-08-2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注A齐B秦C之D要E绝F楚G赵H之I脊J天K下L五M合N六O聚P而Q不R敢S救T王U之V威W亦X单Y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合纵,指多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一种策略,如《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河内,春秋战国时期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相当于今豫北地区。当时黄河中游以南为河外。
C.五伯,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其中秦穆公是“五霸”之首。
D.《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或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准备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国,楚国狼烟四起,楚国急忙派使者黄歇上书秦王,劝说秦王停止攻打楚国。
B.黄歇认为,秦王应该固守功业威势,去掉攻伐野心,不能用武力使各国的君王臣服于秦国,否则会有祸患。
C.黄歇为达目的,说尽了秦王的精明能干,指出了楚国对秦国的重要性,说出了联合韩、魏攻楚对秦国的不利之处。
D.黄歇凭借着出色的论辩技巧,说服了秦王,消除了楚国的灭顶之灾,秦国与楚国缔结了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2)《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5.请简要分析黄歇列举吴、越联合伐齐,智伯瑶联合韩、魏伐赵之事的意图。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王莽遣使者奉玺书、印绶、安车、驷马迎龚胜,即拜为师友祭酒。使者付玺书,奉印绶,内安车、驷马,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即上言:方盛夏暑热,胜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有诏之。胜自知不见听,即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是时清名之士,又有纪逡、薛方、郇相、唐林、唐尊,皆以明经饬行,显名于世。纪逡、两唐皆仕莽,封侯,贵重,历公卿位。郇相为莽太子四友,病死,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京师称之。莽以安车迎薛方,方因使者辞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莽说其言,不强。初,郭钦为南郡太守,蒋诩为兖州刺史,亦以廉直为名。莽居摄,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及莽篡位,召陈咸为掌寇大夫,咸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咸悉令解官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悉收敛其家律令、书文,壁藏之。

班固赞曰: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王(吉),贡(禹)之材,优于龚(胜),鲍(宣),守死善道,胜实路焉。贞而不谅,薛方近之。郭钦、蒋诩,好遁不污,绝纪逡,两唐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B.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C.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D.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听/曰/死父遗言/师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以年老被病”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
B.“有诏许之”与“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许”字含义相同。
C.“方因使者辞谢”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D.“不强致”与“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派使者强行征召龚胜出山给自己儿子当老师,龚胜忠心汉室,不应王莽之征,推却不成后,绝食而死。
B.郇相作为太子四友之一,患病死去。太子遣使者赠送寿衣,郇相的儿子攀着棺材婉言拒绝,受到京师人的赞赏。
C.王莽用安车迎接薛方,薛方婉言拒绝。薛方推辞的一番话表明了他不慕名利的坚决态度,让王莽听了很高兴。
D.面对王莽的征召,陈咸与三个儿子都推辞不肯答应,并回到家乡闭门不出:陈咸至死仍沿用汉制,并收藏汉朝律令、文书,以期汉朝能够兴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2)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
5.班固如何评价当时清名之士来表明传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云:庆历三年,始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以鲁人石守道《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某从旁窃观,问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某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读东汉吏,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某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大全集》载东坡少时语云:秦少章言:东坡十来岁,老苏曾令作《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老苏爱此论,年少所作,故不传。

先生年二十二,赴试礼部,馆于兴国寺浴室院。时欧阳文忠公考试,得先生《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异人,欲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先生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及殿试,章衡榜中进士乙科,始见知于欧阳公及韩魏公、富郑公,皆待以国士。先生作《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云:昔吾举进士,试名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且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是时士以剽裂为文,讪公者成市。

先生《上文潞公书》云: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已而狱具,十二月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摘编自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C.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D.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指代那些不便明确说出的时、地、人、事,文中指代自己或自己的名。
B.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与《师说》中“彼童子之师”的“童子”含义相同。
C.门下,拜某人为师,成为某人的弟子;有时表达“阁下”之意,是对人的敬称。
D.置,安放、搁、摆;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刚进入乡校时,有人从京城带来鲁人石守道的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观看并向老师询问,却因年龄小而被拒绝。
B.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四处学习各种做官的学问,母亲担起教育苏轼之责,苏轼虽年少却有济世之志,母亲颇感欣慰。
C.苏轼到礼部参加考试时,欧阳修读到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他不同寻常,便把他判为参加考试的士子中的第一名。
D.苏轼被捕入狱时,一个年长的儿子徒步跟着他,其他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儿童,到宿州后,官府派吏卒围着他们的船搜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5.在周围人的眼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8-0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