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2024·北京·模拟预测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其财,竭其力,卒不效,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成谓古人复生。其治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阙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乙】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财,竭其力,卒不效   殚:用尽
B.又必邪魅之候以为容       假:借助
C.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被:遭受
D.不不矜,深有类于徐       伐: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卒不效,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其治                           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C.坐视民命之天阙莫救       不从师
D.而医所病,病道少          胡为乎遑遑欲何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
B.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一句善良的话暖人心。
C.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
假使圣人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
D.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
所以一并写下巫术盛行带来的好处和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赠给汤伯高。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在其影响下乡里巫师逐渐不能专享功劳。
C.揭傒斯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无人挽救百姓的性命。希望世上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5.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
2024-05-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北京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干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于齐。如田子方、吴起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2】,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3】。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4】,故诸博士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取材于《汉书· 儒林传》)

注释:【1】幽、厉:周幽王、周厉王。【2】委质:归附。【3】刑名:名与实,特指战国时主张循名责实的学派。刑,通“形”。【4】黄老:黄帝与老子,这里指道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乐则韶舞                                      法:使……为法则
B.子贡于齐                                          终: 生命终结,去世
C.其事微浅                                          至:极,最
D.文学儒者以百数                                延:招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雅、颂各得其                                   善推其为而已矣
B.巍巍!其有成功也                            舞雩
C.知我者天乎                                     皆出于此乎
D.为奉常                                             不如善遇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圣德遭季世
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却遭逢衰败的时代
B.以学显于当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当时凭所持学说而声名显扬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孙通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
D.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天下学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钻研儒学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时期,六艺之学没能得到推崇。
B.孔子的好学精神是他能够将儒学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C.吴起能够成为君王的老师,体现了儒者的影响力之大。
D.鲁国儒士愿意归附陈涉的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却能称王。
5.请简述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中宗晏驾,拜洛州长史。睿宗践祚,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在春宫,又兼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先是,外戚及诸公主干预朝政,请托滋甚。崔湜、郑愔相次典选,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预用两年员阙注拟不足,更置比冬选人,大为士庶所叹。至是,璟与侍郎李乂、卢从愿等大革前乂弊,取舍平允,铨综有叙。开元初,征拜刑部尚书。四年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曰:“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于是遽令舍之。璟曰:“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请且使待罪于朝,然后诏复其职,则进退得其度矣。”上深善之。十二年,驾又东巡,璟复为留守。上临发,谓璟曰:“卿国之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邑,为别历时,所有嘉谟嘉猷,宜相告也。”璟因极言得失,特赐彩绢等,仍手制曰:“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旧唐书·宋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B.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C.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D.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晏驾”,是古时帝王死的讳称,原说“宫车晏驾”,“晏”意为“迟”,用宫车迟出,婉达此意。
C.“三品”,是官员的一种级别。“品”是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D.“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刚正耿直,敢于违逆皇帝宠臣,他劝说同僚拒作伪证,保全了被诬陷的御史大夫魏元忠的性命。
B.由于外戚与公主干政,朝廷备用人才不足,宋璟与卢从愿等革除前弊,公平选拔,整肃了取仕秩序。
C.开元十二年玄宗东巡,出发前向宋璟问政,宋璟充分论说了国事得失,并亲手写在丝绢上送给玄宗。
D.宋璟年少时便耿直有气节,博学擅文,他忠心耿耿,不居己功,曾在唐代多朝为官,尤为玄宗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湜、郑愔相次典选,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
(2)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
2023-05-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一卷预测分析研究语文试题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崇。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材料二: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黄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材料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此者,悉被褐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不其臭               胜:忍受
B.于道者无算                  踣:走路
C.夫此者                         罹:遭遇
D.悉被褐藿之子               茹: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暑,浴书斋       州司临门,急星火
B.免汝去害人          不赂者赂者丧
C.此阴阳失位          弃黔首以资敌国
D.而愚民悬符厌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赵文山用这个药方来治疗瘟疫患者,没有救活不了的
B.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千分之一二罢了
C.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至于像那些住华堂高屋的权贵富豪,穿的好,吃的好的人家,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少
D.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
乱定之后,孤独的遗留下来的老百姓慢慢聚集。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宗伯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翼伸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5.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2023-05-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北京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北京·模拟预测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楚人未   济:渡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弃商久矣   与向噌吰者相应
B.而孟子之以王 而能世推移
C.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忍为之   不仁,如礼何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B.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君王想要阻止,又怎么能够承受它呢?
C.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不是仅仅实行仁义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宋襄公认为诸侯可以凭借名声得到,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借文章夺取。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5.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2023-05-0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北京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也。君如逃,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冑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几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焉,        职:本分
B.不如                      :赶快
C.侃遂忍之,复登          :城墙
D.率其徒将城而下        超:超过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重赏以令死士,必济!
B.君如逃,谁守                                 君不在,人谁肯固矣?
C.以瓦石中贼                                   有以弱弓射贼
D.力不足,死,职也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
B.百姓皆其战士也
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
C.虽然,岁满则罢去
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
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
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2023-05-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君之好欲也。盖欲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注释:【1】謇謇: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于此                    见:显现
B.有壅则                    决:消除
C.微言而不                    切:关切
D.以至贱至贵             干:冒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君之好欲也            况臣
B.人君无见               可得乎
C.其所以然                  故臣苟顺
D.危不持                    及罪弗避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             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                    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             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             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5.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2023-04-28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1】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2】,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实大,亦可                      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非不获兽                  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                      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此事     蔽:遮蔽,隐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未十八       其数
B.遇之       取信
C.我为君        散还
D.人情不通     停中男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5.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03-20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2-23高三上·北京顺义·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                 志:心思
C.智伯不                       悛:悔改
D.晋不祀                       绝:灭亡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伐四卿                              以:凭借
B.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知之                              以:依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5.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2022-11-11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语文(北京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1】。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2】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3】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诏停世袭刺史。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耳。”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释:【1】朱、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都是不肖之子。【2】子文之治:子文,春秋时辅佐楚成王开疆拓土。这里指先辈功臣的影响。【3】栾黡之恶:这里指世袭子弟的恶行。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兆庶其殃                       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
B.盖谦谦之                    便扶向路,处处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C.记善恶                           前人之述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D.朕所以能此者                 老吾老以人之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自取观之也                    掘野鼠去草实食之(班固《苏武传》)
B.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韩愈《师说》)
C.自不谕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D.人行能不能兼备                    不如须臾所学也(荀子《劝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
这样,那么原来对他们的关爱,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
B.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
臣下认为应该对那些按土地交税的,以扩充他们封地为酬劳
C.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我发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
D.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因此那些种族部落都依赖我,就像依赖父母一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准备封宗室群臣后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现在与过去不同了,不应总是世袭,于是上疏竞争刺史之位。
B.侍御史马周认为世袭刺史“绝”“留”两难,因此建议给他们另外的好处,以避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
C.起居注记载皇帝言行,即使是皇帝的错误也要记。黄门侍郎刘洎认为,史官不记,天下人也会记。太宗表示赞同。
D.唐太宗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古人,让群臣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要求实话实说;他对群臣歌功颂德很不以为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6.一般认为最后一段表现了唐太宗的清醒和理智,他的“清醒和理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2022-05-3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一七一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