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莽传

节选一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诸生纵观,长老叹息。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

节选二

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丰子寻、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莽色厉言方,欲有所为,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莽稽首涕泣,固推让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节选三

于是莽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策曰:“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毋违朕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诸父                  事:侍奉
B.处之不惭恧               惭恧:惭愧
C.孙建为爪牙               爪牙:帮凶
D.见风采                  微:略微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凤死,以托太后及帝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比客罢者数起
固推让
C.久,叔父成都侯商上书
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
D.莽色厉言方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他分出车马和轻暖的衣物,施舍救济宾客,以致家里没有多余的衣物
B.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
所以身居要职的人更加推荐他,游历四方的人为此到处谈论,他的名声传遍朝野
C.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王莽在休假时,驾起车马,带着羊和酒,去慰劳侄子子光的老师,连他的同学也一并馈赠
D.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对上用来迷惑太后,对下用来向广大平民百姓显示诚信
4.根据节选一第一段的内容,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王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5.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引用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色取仁而行违”一句来评价王莽,意思是说王莽是表里不一、骗取名望之人。对这一评价,你是否赞同?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6.用斜线(/)给文言文划曲线部分断句
策曰:“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毋违朕意。”
2019-09-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零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嗔之曰:“饭何为两种者?”驿长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众乡人尚书,欲救之。尚书曰:“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曰:“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都督舍之。

后为纳言,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名,与之并坐。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曰:“此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死罪。”纳言曰:“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①噇chuáng却:吃完退下。②纳言: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③狄梁公:狄仁杰,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邂逅浙米不得 邂逅:仓猝,突然
B.众乡人尚书 谒:拜见
C.因诉名 身:自己的
D.朕不知卿 比:一直,从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接境诸县令随尚书切责
B.都督舍之发怒曰
C.非碌碌人成事命左右取筐箧
D.都督莫师德宽国家法执事早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客无卒主人
客人仓促而来,不能责备主人仓猝无备
B.都督遽令脱枷至
都督赶忙命令给犯人解去刑具押进来
C.叵耐杀人,田舍汉!
不可忍,急死人,乡巴佬!
D.卿知所自乎?
你知道自己的原因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师德出使并州,和当地官员一起吃饭。
B.乡人之子犯罪,娄师德也当面严加训斥。
C.娄师德因体胖而行走缓慢,被同僚讥讽。
D.狄仁杰为争相位而对娄师德长久地排挤。
6.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评价娄师德说:“纳言直而温,宽而栗(严),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请结合文意,选择一点,做具体说明。
2019-09-19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                      下:居于……之下
B.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5.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
2019-06-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5月练习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归。帝闻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川府君                 宴:安闲
B.今验古                       稽: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             就:完成
D.夫子召我也                 殆:大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学《诗》会稽夏瑛
B.铜川府君异                                   文中子知谋不用也
C.不解衣六岁                                   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                         帝闻再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②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6.“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2019-05-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                       遁:欺瞒
C.其职矣                       溺:沉迷
D.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无耻                                               斫雕为朴
B.法令治之具                                           言道德
C.破觚而                                               隋炀帝岂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                                     而群下怨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2019-04-09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参劾其借官麹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B.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C.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D.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官职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此处是名词作动词。
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侍郎:隋唐时期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各部主管称侍郎。
D.赙礼:古代人去世之后,他人赠送给丧家的钱财等礼物,目的是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溱敢于坚持原则而违背圣意。侬智高侵犯岭南时,皇帝诏令不能擅自通报奏章,吕溱认为此举不妥,应当共同防御敌人。
B.吕溱敢于揭发奸邪。他上疏弹劾宰相陈执中,结果皇帝退还了奏章,吕溱不屈不挠坚持让皇帝将奏章给陈执中看,希望他能够自我辩解。
C.吕溱性格豪放,对很多事情不太在意。他曾经把私货运到河东去交易,还违法接受馈赠,不过皇帝念其功劳,对其从轻发落。
D.吕溱为官洁身自好。他深知事君之节,从不与权贵结交,于是在朝为官最为孤特,以至于被罢官的十多年间,竟没有人为他说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
(2)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2019-03-1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北京市2019届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清华大学)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敝,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①觌(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轻舟追遣之
B.观其                         一无
C.汝故疏我                      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邀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2019-03-05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0年新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北京)-《2020年新高考政策解读与配套资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寻领射声。太祖即位,委遇弥厚。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葬竞,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旧叹曰:“引之今入,入便噬人。”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笃。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年五十一,谥日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


【注】①高祖:南朝宋武帝刘裕。下文的“少帝”“太祖”分别指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刘义隆。②射声:古代官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B.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C.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D.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昔/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檄文是官府用以声讨的文书,二者不同。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有才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有思致,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2)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永元末,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京师,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蛊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建康城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高祖。天监元年,出为宣城太守。寻入为散骑常侍,领右骁骑将军。六年,出为平西始兴王长史、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服阕,袭封豊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所悦服。俄出为明威将军、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民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六年,大举北伐。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历阳太守明绍世,并世之骁将,自南道伐寿阳城,未克而邃卒。乃加重使持节,驰驿代邃,与魏将河间王元琛相拒,频战克捷。七年夏,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民户充复。大通二年,进号平北将军。三年,卒于州镇。高祖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日襄。州民夏侯简等五百人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亶为人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辩给能专对。宗人夏侯溢为衡阳内史,辞日,亶侍御坐,高祖谓亶曰:“夏侯溢于卿疏近?”亶答曰:“是臣从弟。”高祖知溢于亶已疏,乃曰:“卿伧人①,好不辨族从。”蛊对曰:“臣闻服属易疏,所以不忍言族。”时以为能对。

亶历为六郡三州,不修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选自《梁书·夏侯亶》,有删改)


[注]①伧人:晋南北朝时,南人对北人的蔑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白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
B.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白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
C.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白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
D.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示官职变动,可以指平调、升迁、降职。文中指降职,即“左迁”之意。
B.服,即“丧服”,家族中死了人,须按亲疏、辈分规定穿戴孝服,又称“守孝”。
C.谥,即“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根据其生前所为,给他一个对应的称号。
D.从弟,父辈间是兄弟,子辈间年龄小的男性被这样称呼,即今天所说的“堂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亶效忠皇帝,遵守孝道。崔慧景作乱时,他保护皇帝得力,被授予骁骑将军;为父守丧,他守礼节,住草棚,对遗财更是分毫未取。
B.夏侯亶轻刑薄赋,关注民生。针对寿春地区长期遭逢战乱,百姓大多四处流散的情况,他实施轻刑薄赋的政策,使户口规模恢复如初。
C.夏侯亶涉猎广泛,能言善辩。当皇帝问及他与夏侯溢的亲疏问题时,他对宗族关系的巧妙回答,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擅长应对。
D.夏侯亶英勇善战,战果频频。梁朝大举北伐时,他临危受命,逢战必捷。当遭遇魏军突袭时,他又与贞威将军联手大败魏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郡复有惠政,吏民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2)州民夏侯简等五百人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2018-06-29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语文试题2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