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先圣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有得天下众矣,其得之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不比于人;一闻人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试观于上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
B.万物皆其泽                                        被:受到
C.寡人将谁                                        属:连接
D.大匠不                                               斫:砍、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先圣王治天下也        一闻人
B.有得天下众矣               视不己若
C.其得之                      犹未足知之也
D.则隰朋可乎                  长也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长一类               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
B.利而勿利也            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
C.渍甚,国人弗讳     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
D.丑不若黄帝            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闻之”的“之”,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
C.第三段结尾处将齐桓公的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导致不同结果。
D.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随年龄增大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6.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后(武则天)欲知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请铸铜为匦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

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1】一人为知匦使,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要者,当时处分;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理匦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2】一人为之。知匦使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

未几,其怨家投匦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太后自徐敬业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3】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4】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5】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先圣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6】、周公复辟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书奏,后猜克,不能无感,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穆宗长庆三年,理匦使谏议大夫李渤奏:“今后有投匦进状者,请事大者奏闻,次申中书门下,小者各牒诸司处理。处理不当,再来投匦者,即具事闻奏。如无理妄诉,本罪外加一等。”从之。

文宗开成三年八月,谏议大夫知匦使事李中敏奏:“应旧例,所有投匦进状及书策文章,皆先具副本呈匦使。臣以为本置匦函,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论时政,或陈厉害,宜通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若使有司先见,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臣伏请今后所有进状及封章,臣但为引进,取舍可否,断自中旨【7】,庶使名实在兹,明置匦之本意。”敕旨,依奏。

(取材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唐六典》《唐会要》,有删改)


注释:【1】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谏官。【2】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监察官。【3】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武太后住地。【4】廪:供应饭食。【5】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提拔。【6】褰裳:提起衣服,喻帝王让位。【7】中旨:皇上的诏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欲知人间事                           周:遍,尽。
B.则不次                                 除:授,拜。
C.陛下先圣顾托                           膺:接受
D.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                    聪明:智力发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铸铜匦四                                  召见赐食
B.事要者                                        论时政
C.农夫樵人                                 猜克
D.太后自徐敬业                    请事大者奏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抑屈者投之             想要陈诉冤屈的投给它
B.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            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中书令和理匦使依据情状申奏皇上
C.小者各牒诸司处理       小事交给各有关部门处理
D.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       既不能引起重视也不能为其保密,达不到让被堵塞言论的人能自己向皇上申诉的目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匦由铜铸,共四个,分涂青丹白黑四色,列朝堂东南西北四面,对应接收四种不同类型的诉状。依据匦制,鱼保家的怨家应投丹匦,苏安恒应投黑匦。
B.鱼保家建议创置匦,自己也不能幸免,遭反噬成为投匦制度的牺牲品;苏安恒投匦建议太后让位于太子还能得到敬重对待。匦上发生的史事耐人寻味。
C.知匦使由谏官担任,其职责是受理诉状,下情上达,使言路畅通;理匦使以监察系统的官员充使,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投书事状,或将投状申奏给皇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匦制度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出台分类处理投状的办法,打击无理妄诉的行为,取消不符合置匦初心应先具副本的规定。
5.提取、综述有关“匦”的核心信息,给“匦”拟写一则说明性词条。词条须包含:①性质含义;②背景目的;③效果影响。
2022-05-03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胤绩传

胤绩少负才,好使气,貌类河朔人,两眸睁然,髭奋起如戟。年十五六入学生徒,日记数万言。学有旧版文千余字,胤绩骑马过,一目成诵。应天尹下学,传筹召诸生。胤绩独后至,当笞,大呼折尹,声撼庭木。尹愧愤,卒笞之。胤绩攘袂走出学门,题诗府署合扉上。遂学,出游江湖上。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

周文襄公转运江南,闻其名,召至曰:“王孙能作启事否?”胤绩请纸笔,即席具状数万言,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文襄奇之,上书荐其才有文武具。驿召赴京。时于少保方督诸军,请试之。立胤绩将台下,万卒环视。于公摘古今将略及诸史中事,举以问。胤绩应对如洪钟,不能屈。左右啧啧叹赏。于公亦抚掌曰:“吾子诚有才。”入对以为锦衣卫百戸。后,胡忠安公言胤绩才可用,进署指挥佥事。

天顺中,校事者【1】甚横,李文达公多之。而文达尝召胤绩与语,胤绩张口论天下事及古今成败,一坐尽倾。文达爱其才,将荐之。校事者遂捃摭【2】胤绩往年在江南受赇事,下之狱。胤绩诟骂不绝口,至诋之为奴。然胤绩实出息于人不立券,无以自白,遂谪民。校出都城,故人有唁之者,胤绩仰天笑曰:“吾子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

成化初,遇沾恩复其官,诏以裨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虏岁入之,守者多军败黜。胤绩得诏,曰:“噫!吾死矣。”抵镇,草封事数千言,大率谓朝廷宜先城孤山,聚粮糗,募死士。又移书当路言状。遂愤愤吐殷血数升,卧不能起。丁亥,虏入寇,主将闭城门不出兵。虏大掠子女东。胤绩怒发上指,曰:“死国,分也。”力疾而起,戎服跨马率麾下百余人邀虏于境上,力战数十,众寡不敌,遂死山下。

胤绩为人,轩豁倜傥,直欲起古豪杰与之友,视世琐琐者,以为龌龊不足与语。

与人言,出入经史子籍,纵横辟阖,随意所如。有问古名将者,胤绩以张巡、岳飞为第一。其人曰:“岳将军则闻命矣,张睢阳何如人?”胤绩瞋目曰:“子不观其对令狐潮之语【3】乎?卿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自唐以下谁有为此语者?”其所见如此。

史官曰:予少与胤绩游,知其人,使不死为大将,将数万兵出阴山,其功名当不在古豪杰下,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或者谓胤绩类太史公所谓游侠,乃大不然。胤绩行事虽若任侠,然扣其所得,朱家、郭解【4】,直奴才耳!乌足以比胤绩哉!

(取材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49《汤胤绩传》)


注释:【1】校事者:明朝厂卫机构里掌侦察刺探,监视臣民的人。【2】捃摭:搜罗材料。【3】对令狐潮之语:语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4】朱家、郭解:秦汉时期游侠。
【链接材料】

朱家在世期间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郭解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后来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司马迁评价他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学,出游江湖上                  去:离开
B.李文达公多                         裁:推断
C.校出都城                                荷:等到
D.使不死为大将                            使:假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年十五六入学生徒                    遂谪
B.然胤绩实出息于人不立券          虏大掠子女
C.吾子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       守者多军败黜
D.召至曰                                     视世琐琐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       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
B.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             就像是预先构思好了一样,内容都切中世情时事
C.死国,分也                              国家灭亡了,我们也会四散分离。
D.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             只是他的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胤绩的长相刚猛奇异,记忆力惊人,恃才傲物,从小就表现出冲犯任性的性格特点。
B.周文襄和于少保亲自下场测试,汤胤绩的过人才华得到验证和展示,获得赞赏和推荐。
C.由于没留存券据无法自证清白,汤胤绩被贬官,故友前来宽慰,他只好强颜欢笑逃离。
D.汤胤绩虽知其不可为,但仍殚精竭虑为孤山防守提出详尽的战略方案,并与强敌死战。
5.作者认为汤胤绩虽然行事作风类似游侠,但朱家、郭解还是无法跟他相提并论,请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2-03-23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崇宁初,治党事,好问以元佑子弟坐废。后两监东岳庙。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之曰:子少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

靖康元年,荐召为左司谏。钦宗谕之曰:卿元佑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微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途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大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袁州。既而金人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邦昌入居都省,好问曰:相公真欲主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邦昌曰:言也?好问曰: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若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既而,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时百司文移,必去年号,独好问所行文书,称靖康二年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卞之曰                    讽:讽刺
B.钦宗乡纳                    乡纳:同意并加以采纳
C.出好问袁州             知:主持;管理
D.既而金人都城             薄:迫近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好问礼自持                                 荐召为左司谏
B.尽复祖宗                                 御敌
C.金人佯许攻略自如                           列勤王之师于畿邑
D.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也?             言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阶显列矣
就可列于显贵之中了
B.治效途邈
治理的效果仍相差很远
C.好问疏蔡京过恶
吕好问上书陈说蔡京过多的罪恶
D.盍亟还政
(你)何不尽快交还政权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好问曾因朋党之事受连累被罢官,那也不愿受蔡卞拉拢,致使得不到提拔。
B.吕好问在边境紧急时,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未被采纳,后来京城失陷。
C.吕好问晓之以理,劝张邦昌审时度势,主动让位,张邦昌最终退居太宰之位。
D.吕好问能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可见其能力卓越,深受帝后的赏识。
6.本文通过正侧面描写塑造吕好问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印证。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韩厥告赵朔趣【注】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等,皆灭其族。

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公孙杵臼谓程婴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立孤亦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吾请先死。”婴谓诸将曰:“婴不,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杵臼曰:“小人哉,程婴!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之。纵不能立孤儿,忍卖之乎?”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诸将不许,遂并杀杵白与儿。诸将赵氏孤儿死,皆喜。然赵氏真孤儿乃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实告。景公因韩厥之众,胁诸将,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群臣固将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愿之。”于是乃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俱与程婴赵氏攻屠岸贾,灭之。复兴赵氏田色如故。

孤儿名武,,程婴乃辞大夫,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子既立为成人,赵宗复故,我将下报赵朔与公孙杵臼。”赵武号泣,固请曰:“武愿苦筋骨报子至死,而子忍弃我而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皆先我死,今我不下报之,是以我事为不成也。”遂自杀。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春秋祠之,世不绝。君子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取材于《说苑》《新序》)


【注】趣(cù):赶快。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            相见
B.婴不,不能立孤                      性妙惟
C.以君命,并命群臣                  枉过正
D.孤儿名武,                            三军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赵氏孤儿死                      以:认为
B.韩厥具实告                            以:把
C.胁诸将                                   以:所以
D.武愿苦筋骨报子至死               以:来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出境,还不讨
没有逃到边境之外,还不惩处弑君的凶手
B.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
您就勉强做那件难的,我去做那件容易的
C.非然,孰敢作难
如果不是这样,谁敢发动叛乱
D.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
赵武为程婴穿孝服,守学三年,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微君,群臣固将请立赵后
(2)可谓信交厚士矣。
5.依据原文,请分别用三个恰当的成语、熟语或诗句概括程婴的形象特点。
2021-06-05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恺字伯豫,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有伯夷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非克让之风        长:鼓励
B.今恺景仰前            修:修长
C.其宪嗣爵               听:准许
D.今刺史一州之        表:表率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袭父般爵                       疾乞骸骨
B.能以礼让                       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亲行服者
C.有伯夷                           入朝
D.称父遗意                           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
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
5.本文“风行”意为风操品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刘恺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5-29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刚君,姓金氏,名辟疆,其先楚人也。七世祖镤居于越之耶溪,闻欧冶子者,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变化之理,得铸人术,往见之。欧冶子视镤曰:“之质美矣,尝试吾术治之,当为国器。”乃留与居,汰去粗悍,萃其精英,旬锻月炼,磨砻而淬砺之,文彩艳发,其材气天下亡双。欧治子抚之曰:“子所谓铁中铮铮者昔孔子尝铸颜渊矣今吾铸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其犹龙乎?”号曰龙渊子,以荐楚王。楚之所以霸诸侯者,龙渊子之力为多。

亲属散居四方,时时窃借其名以行;独武刚君辟疆者,起于楚、汉之间,挺挺有祖风烈

辟疆之为人,明锐劲正,遇事立断。其学长于天文、地理、阴阳、刑法、兵家战斗之术。性刚果,不喜人之为柔佞,见有祸乱奸宄,必欲削平之而后已;其志气凛如严霜秋水,毅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故乱臣贼子奸邪见之,胆破股栗,不敢仰视。其与人交,惟有德者,阴卫助,久而无斁

秦始皇帝既灭六国,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兵。武刚君遁逃山泽间,与一时布衣豪俊游,其耿耿自若也。项籍少年时,尝从君学不成,去,其叔父梁怒之。籍曰:“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盖不知君者也。独高祖微时,雅与君,尝俱行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前行者还报,高祖被酒曰:“壮士何畏!”乃与俱前斩蛇,所谓白帝子者。复与项籍争天下,武刚君未尝不在左右。即帝位,第功君居第一,在萧何、曹参之右;封之峡中,号武刚君,赐丹书铁券。籍以锦绣,藏之金匮石室,使世世袭之。又取武库为君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至晋太康中,回禄氏作乱,劫武库,焚荡武刚君之第,因以失国。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干将者,与其妻莫耶氏,得神仙幻化之术,隐于豫章丰城,怀材抱德,气应于斗牛之间。

太史公曰:“古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取材于李纲《武刚君传》)


注释:①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②宄(guǐ):坏人。③斁(yì):厌弃。④少昊:黄帝的长子,东夷部落首领,号金天氏。
1.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欧冶子视镤曰                           轻车
B.雅与君                                     多愁
C.有大蛇当                                 独辟蹊
D.又取武库为君                           屡试不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见之                                   号曰龙渊子
B.尝试吾术治之                       弱天下之兵
C.以荐楚王                                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
D.不喜人之为柔佞                      五行物立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质美矣                       子:七世祖镤
B.阴卫助                            之:有德的人
C.乃与俱前斩蛇                 君:白帝子
D.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其:武刚君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挺挺有祖风烈
挺拔刚正,有先祖的品格风范
B.其耿耿自若也
他虽心有芥蒂,但表面泰然自若
C.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与秦代到汉代的传国玉玺的待遇大致相同
D.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
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
6.本文借鉴史书为人物作传的方法给宝剑作传,从不同角度将剑与人巧妙结合,请选取两个角度,并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1-05-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死败系踵。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

先是,嗣业馈粮,数虏钞,军馁死。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1】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伪可汗泥熟匐其下所杀,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可汗,复与温傅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2】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行俭工草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秘爱其法,赉【3】物良厚。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李敬玄盛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浮躁衒【4】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5】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鞍坏,惧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6】,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坐者。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取材于《新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1】赍:jī,携带,拿着。【2】斥候:侦察兵。【3】赉:lài,赏赐。【4】衒:xuàn,炫耀,自夸。【5】傔奏:傔,qiàn,傔从;奏,别奏。侍从,助手。【6】赀:zī,计算,估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萧嗣业讨贼不       克:战胜
B.取粮车中             方:正在
C.马鞍坏              蹶:跌倒
D.遍出坐者           示:示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数虏钞               伪可汗泥熟匐其下所杀
B.阿史那伏念伪可汗       李敬玄盛王勃……之才
C.屯代州陉口            ,秘爱其法
D.虽有才,浮躁衒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尽畀以术
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B.余党走狼山
裴行俭剩余的部队离开了狼山
C.遣单使往劳
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
D.类为世名将
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深得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认为裴行俭有才能,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术传给他。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吸取都护萧嗣业军粮被敌人劫夺的教训,用计谋给贼兵以沉重打击。
C.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所以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
D.裴行俭慷慨大方,不吝惜财物,能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各种财物分给亲戚、朋友及部下。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尔非故也,何至是?
6.著名史学家朱轼评价裴行俭说:“行俭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其器量亦不可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5-0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也。少孤,母将避难江东。孙策领会稽太守,综年十四,留吴与孙权共读书。策薨,权为讨虏将军,以综金曹从事。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军国密事。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

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所向,命综作赋。

蜀闻权阼,遣使重申前好。综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

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伪为质作降文三条……此文既流行,而质已入为侍中矣。

二年,青州人隐蕃归吴,上书曰:“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曰,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于邑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权即召入。蕃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综时侍坐,权问何如,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才皆不及。”权又问可何官?综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辇小职。”权以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后蕃谋叛,事伏诛,普见责自杀。据禁止,历时解。拜综偏将军。辽东之事,辅吴将军张昭以谏权言辞切至,权亦大怒,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

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初以内外多事,特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权患之,使朝臣下议。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一人,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

赤乌六年卒。

(取材于陈寿《三国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是仪、徐详俱军国密事       典:掌管
B.蜀闻权                            践:登临
C.权又问可何官                      堪:可以
D.事伏诛。                              觉:败露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综金曹从事                  盟文
B.视所向                            后必绝
C.综伪为质作降文三条          历时
D.主者同之降人                  才皆不及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
从黄龙能够看到夏口,在这个时候孙权被人们称尊号。
B.赖蒙天灵,得自全致
幸亏受天灵保佑,自己才能够安然到来。
C.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谨此前来拜求,呈递奏章,请求能蒙您引见。
D.且试以都辇小职
姑且试着在京都安置一个小职务。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综在父亲去世后,跟从母亲避难江东,在孙策府中陪同孙权读书,受到孙权的重视。
B.胡综以文才见称,亦有武略,在现有兵员不多时,能征集士兵,后又与贺齐生擒叛将。
C.胡综在吴定都建业后,因假托吴质之名而写的三篇投降书广为流传后,被授予侍中。
D.胡综能够客观评价他人的才能,能制定并严格执行律令,不足是性嗜酒,且酒后打人。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6.陈寿评价胡综“文采才用,各见信任”,结合全文,概述胡综的“文采”和“才用”。
2021-05-0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别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③【今争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促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4)【图】谋划。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        素遂与外人             不容发        亲密无
B.未能远        聚室而                       素未        划策
C.小大        何陋                       如饴        骄子
D.盟坛上        其一犬坐                 一旦        喜形
2.翻译文中四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回答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时,鲁庄公首先想到不能把衣食据为己有,而要与人分享,做到了取信于民。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表现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
C.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既然打了胜仗,鲁庄公就来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理解: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以此反衬曹刿的足智多谋。
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翻译: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所侵占的鲁国领土。
理解:齐桓公在曹沫的武力威逼之下,不得已答应了归还鲁国领土,从侧面表现出曹沫的勇武蛮横、令人畏惧。
3.“铁肩担道义”指的是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理想与志向。在诸葛亮身上,它表现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在曹刿的身上,它表现为身为一介平民,却心系国家存亡的无畏担当。根据上面的文段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铁肩担道义”还有哪些表现。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国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闲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选自《陈涉世家》)


注:【间左】贫苦农民。【屯】停驻。【当行】在征发之列。【大计】起义。【唱】同“倡”,倡导、发起。【死国】为国事而死。
2021-04-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零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