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后(武则天)欲知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请铸铜为匦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

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1】一人为知匦使,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要者,当时处分;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理匦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2】一人为之。知匦使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

未几,其怨家投匦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太后自徐敬业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3】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4】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5】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先圣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6】、周公复辟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书奏,后猜克,不能无感,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穆宗长庆三年,理匦使谏议大夫李渤奏:“今后有投匦进状者,请事大者奏闻,次申中书门下,小者各牒诸司处理。处理不当,再来投匦者,即具事闻奏。如无理妄诉,本罪外加一等。”从之。

文宗开成三年八月,谏议大夫知匦使事李中敏奏:“应旧例,所有投匦进状及书策文章,皆先具副本呈匦使。臣以为本置匦函,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论时政,或陈厉害,宜通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若使有司先见,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臣伏请今后所有进状及封章,臣但为引进,取舍可否,断自中旨【7】,庶使名实在兹,明置匦之本意。”敕旨,依奏。

(取材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唐六典》《唐会要》,有删改)


注释:【1】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谏官。【2】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监察官。【3】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武太后住地。【4】廪:供应饭食。【5】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提拔。【6】褰裳:提起衣服,喻帝王让位。【7】中旨:皇上的诏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欲知人间事                           周:遍,尽。
B.则不次                                 除:授,拜。
C.陛下先圣顾托                           膺:接受
D.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                    聪明:智力发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铸铜匦四                                  召见赐食
B.事要者                                        论时政
C.农夫樵人                                 猜克
D.太后自徐敬业                    请事大者奏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抑屈者投之             想要陈诉冤屈的投给它
B.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            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中书令和理匦使依据情状申奏皇上
C.小者各牒诸司处理       小事交给各有关部门处理
D.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       既不能引起重视也不能为其保密,达不到让被堵塞言论的人能自己向皇上申诉的目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匦由铜铸,共四个,分涂青丹白黑四色,列朝堂东南西北四面,对应接收四种不同类型的诉状。依据匦制,鱼保家的怨家应投丹匦,苏安恒应投黑匦。
B.鱼保家建议创置匦,自己也不能幸免,遭反噬成为投匦制度的牺牲品;苏安恒投匦建议太后让位于太子还能得到敬重对待。匦上发生的史事耐人寻味。
C.知匦使由谏官担任,其职责是受理诉状,下情上达,使言路畅通;理匦使以监察系统的官员充使,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投书事状,或将投状申奏给皇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匦制度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出台分类处理投状的办法,打击无理妄诉的行为,取消不符合置匦初心应先具副本的规定。
5.提取、综述有关“匦”的核心信息,给“匦”拟写一则说明性词条。词条须包含:①性质含义;②背景目的;③效果影响。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刚君,姓金氏,名辟疆,其先楚人也。七世祖镤居于越之耶溪,闻欧冶子者,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变化之理,得铸人术,往见之。欧冶子视镤曰:“之质美矣,尝试吾术治之,当为国器。”乃留与居,汰去粗悍,萃其精英,旬锻月炼,磨砻而淬砺之,文彩艳发,其材气天下亡双。欧治子抚之曰:“子所谓铁中铮铮者昔孔子尝铸颜渊矣今吾铸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其犹龙乎?”号曰龙渊子,以荐楚王。楚之所以霸诸侯者,龙渊子之力为多。

亲属散居四方,时时窃借其名以行;独武刚君辟疆者,起于楚、汉之间,挺挺有祖风烈

辟疆之为人,明锐劲正,遇事立断。其学长于天文、地理、阴阳、刑法、兵家战斗之术。性刚果,不喜人之为柔佞,见有祸乱奸宄,必欲削平之而后已;其志气凛如严霜秋水,毅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故乱臣贼子奸邪见之,胆破股栗,不敢仰视。其与人交,惟有德者,阴卫助,久而无斁

秦始皇帝既灭六国,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兵。武刚君遁逃山泽间,与一时布衣豪俊游,其耿耿自若也。项籍少年时,尝从君学不成,去,其叔父梁怒之。籍曰:“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盖不知君者也。独高祖微时,雅与君,尝俱行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前行者还报,高祖被酒曰:“壮士何畏!”乃与俱前斩蛇,所谓白帝子者。复与项籍争天下,武刚君未尝不在左右。即帝位,第功君居第一,在萧何、曹参之右;封之峡中,号武刚君,赐丹书铁券。籍以锦绣,藏之金匮石室,使世世袭之。又取武库为君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至晋太康中,回禄氏作乱,劫武库,焚荡武刚君之第,因以失国。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干将者,与其妻莫耶氏,得神仙幻化之术,隐于豫章丰城,怀材抱德,气应于斗牛之间。

太史公曰:“古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取材于李纲《武刚君传》)


注释:①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②宄(guǐ):坏人。③斁(yì):厌弃。④少昊:黄帝的长子,东夷部落首领,号金天氏。
1.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欧冶子视镤曰                           轻车
B.雅与君                                     多愁
C.有大蛇当                                 独辟蹊
D.又取武库为君                           屡试不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见之                                   号曰龙渊子
B.尝试吾术治之                       弱天下之兵
C.以荐楚王                                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
D.不喜人之为柔佞                      五行物立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质美矣                       子:七世祖镤
B.阴卫助                            之:有德的人
C.乃与俱前斩蛇                 君:白帝子
D.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其:武刚君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挺挺有祖风烈
挺拔刚正,有先祖的品格风范
B.其耿耿自若也
他虽心有芥蒂,但表面泰然自若
C.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与秦代到汉代的传国玉玺的待遇大致相同
D.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
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
6.本文借鉴史书为人物作传的方法给宝剑作传,从不同角度将剑与人巧妙结合,请选取两个角度,并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1-05-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别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③【今争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促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4)【图】谋划。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        素遂与外人             不容发        亲密无
B.未能远        聚室而                       素未        划策
C.小大        何陋                       如饴        骄子
D.盟坛上        其一犬坐                 一旦        喜形
2.翻译文中四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回答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时,鲁庄公首先想到不能把衣食据为己有,而要与人分享,做到了取信于民。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表现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
C.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既然打了胜仗,鲁庄公就来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理解: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以此反衬曹刿的足智多谋。
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翻译: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所侵占的鲁国领土。
理解:齐桓公在曹沫的武力威逼之下,不得已答应了归还鲁国领土,从侧面表现出曹沫的勇武蛮横、令人畏惧。
3.“铁肩担道义”指的是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理想与志向。在诸葛亮身上,它表现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在曹刿的身上,它表现为身为一介平民,却心系国家存亡的无畏担当。根据上面的文段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铁肩担道义”还有哪些表现。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国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闲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选自《陈涉世家》)


注:【间左】贫苦农民。【屯】停驻。【当行】在征发之列。【大计】起义。【唱】同“倡”,倡导、发起。【死国】为国事而死。
2021-04-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零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此书。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同济此道。”一日,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禼;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禼、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其谗慝,则皋、夔、稷、禼亦安肯食其禄以终身乎?”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文动笔如飞                  属 :连缀
天下之口                            嚣 :阻塞
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因:沿袭   
④大抵皆此书                         祖 :效法
同济此道                            庶 :希望
⑥若使四凶得其谗慝        肆 :放纵
⑦安肯食其禄以终身乎                         苟:苟且
⑧以为卿知经术,不晓世务                  但:只是
A.①⑦B.②③C.④⑤D.⑥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太宗为哉
哪里比得上太宗的作为呢
B.恐无以副卿此意
恐怕无法符合你的期望
C.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这二人确实不是每代都能有的人物啊
D.卷怀而去尔
藏身退隐而离开(朝廷)罢了
3.下列对第二段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一项是
A.要学习先王施政的思想要义
B.财富不足是治国的最大忧患
C.要举贤任能,储备人才
D.改革弊端需要循序渐进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5.某同学读完《宋史·王安石传》,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根据文章的第二段内容, 把下面的表格空白之处补充完整。
⚪《宋史·王安石传》读书卡片⚪
问题所在根源分析解决办法
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坏
搜罗天下人才
苟且因循

2020-07-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0·北京海淀·一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①。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②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③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注释: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绝倒:极为佩服
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   易: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   烂:光鲜亮丽
D.俱以游倦晏起   晏:安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逼视之,则公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
(春所公)家境极其贫寒,(他)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
B.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
(春所公)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收拾行囊。
C.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春所公)总是平易近人,所到之处他都被称为“龚佛”。
D.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

闲居时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春所公就去官府控告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所公性情从容,为人大度,别人待他横暴无礼,他也泰然受之。
B.春所公质朴节俭,乐善好施,把所得俸禄,全部都用来接济百姓。
C.春所公工于写诗,很有才情,游罢石洲,分韵记游之诗已完成。
D.春所公年过七旬仍童心未泯,和晚辈诗词唱和,同嬉同游,其乐融融。
2016-11-18更新 | 4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0年北京海淀一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