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昨日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装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5.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3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之。

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齐、秦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蒐:检阅,阅兵。②告楚:请楚国撤兵。③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的女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与“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中的“昏”含义不同。
B.“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与“陈胜佐之”(《陈涉世家》)中的“佐”含义相同。
C.“遂发命,遽兴姜戎”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兴”含义相同。
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会救他们,这就解除了宋国被围困的处境。
B.先轸认为秦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向秦国发动攻击。
C.文赢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遭到先轸的怒斥,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
D.狄人攻打晋国时,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5.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贡白金。褚遂良进曰:“莫离支弑其君,陛下以之兴兵,将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太庙,臧哀伯谏以为不可。《春秋》书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臣谓莫离支所献不宜受。”太宗从之。

魏王泰有宠于太宗,所给月料逾于太子。褚遂良谏曰:“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俾用物不计,与王者共之。庶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太宗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欲命A将击之B群臣C莫不苦谏D惟陛下E明略F独断G卒H并诛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论议,褚遂良就伐高丽一事向太宗进谏是他的本职工作。
B.“无以威示远方”的“无以”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的“无以”意思相同。
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吊”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太庙,指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后来也指诸侯、士大夫家族用于祭祀始祖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掌管起居注时,太宗对他记录自己不善之事心生不满,要求亲自查看,褚遂良没有同意,刘洎对褚遂良的态度表示支持。
B.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弑其君王,唐太宗准备兴兵讨伐,盖苏文向大唐进贡白金,对这些事情,褚遂良都进行了进谏。
C.太宗宠爱魏王泰,所给待遇过高,褚遂良从礼制规范上进行劝说,认为尊卑有别,建议太宗修正这一错误做法,以防止祸乱。
D.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褚遂良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在皇帝决策不当时,他能够直言进谏,他的多次进言都被太宗采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
(2)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
5.请根据材料一,从褚遂良的角度,概括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谏成功的原因。
2024-03-1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稽式:法则,准则,引申为取法。②俎豆干戚: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干和戚均为古代祭祀用的乐舞之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政A之要B惟在C得人D用E非其才F必难G致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中东边的主阶称阼阶。
B.“其书、算各置博士”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盖以千数”中的“盖”指大概,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含义不同。
D.“令学者习焉”及《师说》“古之学者”中的“学者”,与现代汉语“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崇尚儒学,设置弘文馆,精选文儒,让他们以现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B.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开始尊崇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
C.一些少数民族酋长纷纷派子弟中的佼佼者学习儒学,儒学兴盛,前所未有。
D.唐太宗对任用人才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任用人才应以德行、学识为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2)是岁大收天下儒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5.针对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文字讹误的经典,唐太宗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
2024-02-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踢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故,遂提举玉局现,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权知礼部A贡举B会C大雪D苦寒E士坐庭中F噤G未能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文中“新政日下”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字用法相同。
D.文中“后以书见修”和“轼恐不见容”中的“见”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5.苏轼自元祐以来颇有政绩,为什么没有得到升迁?
2024-01-1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水的北面,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中的“阳”意思不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是如何评价的?
2024-01-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本二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伸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这三处。
今废先王之德A教B独用执法之吏C治民D而欲德化E被四海F故G难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文本二“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中“属”的含义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同。
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B.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
C.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
D.汉得到天下以来,常常想治理好,但是到现在仍然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是由于应当变更的时候没能变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5.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括。
2024-01-07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