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栗。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

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粟,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海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遣子弟C将佐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H以劝来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诛以谢魏”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谢”词义相同。
B.“王缓带轻裘而进”中的“缓带轻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中“函”字用法相同。
C.“亲董师徒”中的“董”与《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中“董”词义不同。
D.“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
B.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
C.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时对新朝的统治表示了担忧,并开始战守之备。
D.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释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材料二揭示了其灭亡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材料二: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昔者卫候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大功始A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F以伶人为G刺史H恐失天下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指犒劳,慰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含义不相同。
B.格,指搁置,推脱,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含义不相同。
C.伐,敲击,与《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D.“机渐而往”与“渐车帷裳”(《氓》)两句中的“渐”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了,唐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灭梁后救出周匝并重赏了他。
B.郭崇韬认为若先封赏伶人会丧失人心,庄宗虽认可此言,但执意封赏,可见他刚愎自用。
C.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了深渊就想去探看,其实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地势作用。
D.管仲、老子和俗语三者表达了相同意思,即要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未然。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5.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2024-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2024-04-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期调研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志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含之。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贯,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央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蒙还寻阳,未期而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鸮。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节选自《三国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侵晨A进攻B蒙C手执袍鼓D士卒E皆腾踊F自升G食时H破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文中指被控制,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B.危,文中指感到危险,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的“危”用法不同。
C.薄,文中指费用很少,不多,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不同。
D.备御,文中指防备,具体指吕蒙为抵御曹操的进攻而向孙权建议的计策和做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向孙权详细介绍了皖县的情况,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了皖县,在向诸将询问计策时,吕蒙与诸将的看法不同。
B.吕蒙年少时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偷偷地跟随姐夫邓当讨伐山越,被邓当发现了也不回去,邓当只好向吕蒙的母亲告状,母亲也阻止不了他。
C.魏国派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在皖县屯垦,多次侵犯吴国边境,吕蒙予以正面回击,谢奇被迫退缩回去,而他的部下则扶老携幼投降吕蒙。
D.庐陵贼寇闹事,诸将讨伐却不能擒获贼寇,孙权认为诸将都比不上吕蒙,再次命令吕蒙讨伐贼寇,吕蒙对贼寇区别对待,斩杀了首恶分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
(2)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5.吕蒙在“知彼”方面善于抓住关键并想出相应对策。请简要说明。
2024-04-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说,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B.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C.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D.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和《登泰山记》中的“乾隆”一样,都是年号,古代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
B.丁艰,指遭逢父母之丧。古人在父母去世后,常常需要为他们守丧三年,以示哀痛。
C.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D.江西,指长江以西,与现代汉语中“江西”表意不同,古代通常用来指“江左”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正义敢言。面对《神宗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直言以对,毫无顾忌;听说的人,都非常钦佩他。
C.黄庭坚谦逊自警,不事张扬。宋徽宗即位后,起用他为监鄂州税,后来又征召他到朝中任吏部员外郎,他都因为自己不能胜任而拒绝。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赵挺之执政后,暗示陈举指摘黄庭坚的文章庆幸灾祸,并将他削职为民。最后,黄庭坚被流放永州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说,而民安之。
(2)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
5.黄庭坚在诗文艺术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4-04-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公曰: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2)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5.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十余日A哙乃排闼 B直入C大臣随之D上独枕E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4-04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材料二: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廷尉A为河南B守C闻其秀D才E召置F门G下H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与“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
C.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在一般指学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
D.“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与“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贾谊去担任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汨罗江,写下了《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这一年,贾谊还不到三十岁。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5.请简要分析太史公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列传合二为一的原因。
2024-04-0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24-04-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