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人不以饥饿而攻之。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环与而攻之,遂吴。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行之矣。

(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你的选项填入大括号中。(     
君A若B不C攻D而E输F之G籴H则I利J去K而L凶M至N财O匮P而Q民R怨S悔T无U及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因:趁机
B.辞而去。                                               固:本来
C.人问其                                               辞:谢绝
D.寡人行之矣。                                        既:全,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中指的是中山国的君主。
C.“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闲娱乐活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于是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2023-07-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5.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何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谐。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并疾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陛下践阼垂三十年”与“弃垂成之功”(《三国志》)两句中的“垂”字含义相同。
C.“欲引以为相”与“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宜一造门”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当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询问意见。张九龄持反对态度,担心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忧患,可玄宗并没接受。
B.惠妃极为宠爱儿子李瑁,千方百计帮儿子上位,致使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坚决反对,据理力争,直到九龄罢相,太子仍安于其位。
C.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正直,进言张九龄将李林甫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逐出了朝廷,使得李林甫嫉恨在心,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
D.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恐吓谏官们,明言不准他们进谏议政,后又用杀鸡儆猴法使谏诤之路完全断绝。
2023-07-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大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会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屡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识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行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米百余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子喜曰:“伟哉此举,吾愿从之。”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见之大喜,拜疏言:“臣前丁忧家居,即闻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旨:“准留营差遣,俟有微劳即行开复。”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中丞叹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年仅三十余,闻者深惜之。

论曰:顾亭林先生言:“乱之初起,巡检治之而有余。乱之既成,总督治之而不足。”巡检所系,顾不重哉!而世之居是官者率不自重,有如方子之铁中铮铮者,又以不善事上官而罢。呜呼!可为长太息也。

(俞樾《暴方子传》)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B.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C.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D.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丧,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应辞官守制,守制期未满而被准许出来做官称免丧。
B.拜疏,疏,分条说明的文字。拜疏与“上疏”意思相同,指臣子向帝王上奏章。
C.开复,指官吏被降革后恢复其原来的官职或原来的官衔。
D.关外,明清时期,关即山海关,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府虽然倡导“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但因为其中存在着利益空间,所以屡禁不止。暴方子因清廉自守,执行力强而能禁绝这些弊病。
B.暴方子重视文化建设,比如刻石标记所看到先贤祠堂和坟墓;又访求并刊刻山中遗老的诗文集,让它们通行于世,这可以见出其政治才能。
C.吴清卿深知暴方子的为人,在如何任用被罢官的暴方子这个问题上,他向朝廷提出的诸多请求,很快得到皇上的回应,并一一得到了满足。
D.暴方子被罢官后,生活很快陷入困顿,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清官;而西山百姓争相送米给他的事实,则进一步证明他是为百姓认可的好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2)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2023-07-1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B.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D.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                                                  寡人之国也
B.是寡人过也                                                  学者必有师
C.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翼垂天之云
D.乱易整,不武                                               王好战,请战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但均与秦无关,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在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抛弃个人私怨,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意出使。
C.烛之武善于辞令,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秦的利益出发,晓之以利害,使秦退兵助郑。
D.子犯建议攻打郑国,晋文公从“仁”“知”“武”的角度反对,可见晋文公是仁义之君。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023-07-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届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不悦。左右皆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夫尧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B.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C.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D.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默然不悦”与“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中“然”含义相同
B.“夫尧传舜”与“此世所以不传也”(《种树郭橐驼转》)中“传”含义不相同。
C.“言要道已备矣”与“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中的“道”含义不相同
D.“安行而反臣之邑屋”与“不思其反”(《氓》)中的“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让他上前来,但颜斶非但不上前,反而让齐宣王上前来。此举遭到齐宣王近臣的非议,颜斶据理力争。
B.对于王尊贵还是士尊贵的问题,颜斶认为士尊贵。在他以从前秦伐齐时秦王的两道命令为例后,宣王认可了他的观点。
C.听到宣王近臣贬低士,颜斶坚决反击,他以大禹之时到当今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及英明君主的禅让行为来证明士的价值。
D.齐宣王意识到君子不可随意侮辱,想拜颜斶为师并与之交往,让颜斶及他家人享受荣华富贵,但这都没有让颜斶动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课外翻译
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②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
(2)课内翻译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中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                       见:接见
B.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C.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还是
D.今而求子                                急:着急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D.共其乏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C.“秦晋之好”是一个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3-07-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C.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D.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组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3.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项是(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4.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3-07-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帝初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竞诛,故俗传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言曲突者 /
B.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 / 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 / 言曲突者 /
C.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灼烂者 / 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言 / 曲突者 /
D.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 / 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而不录言 / 曲突者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秉权意思是执掌政权,“秉”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秉”字含义不同。
B.牛酒指的是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文中指主人犒劳邻人的东西。
C.骖乘是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的“参乘”含义相同。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也泛称国家,“社”与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霍氏家族被诛灭后,徐福因为察微知著,多次上书,他的功劳马上得到了皇帝十匹绢帛的封赏,后来又任命徐福担任了郎官。
C.曲突徙薪讲了主人不听客人意见,没有防患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的故事,后来论功宴请,主人请了救火和提出宝贵意见的人。
D.班固评论说:霍光肩负重任,功勋卓著,但是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欲壑难填,最终导致了宗族被全部诛灭的悲惨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2)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023-07-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之子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太后爱其女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太后送女嫁燕王,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太后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B.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C.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D.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爱怜之”与“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含义相同。
B.“愿令得补侍卫之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含义相同。
C.“则为之计深远”与“由也为之”(《侍坐》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D.“远者及其子孙”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其”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面对秦国猛攻,便向齐国求助。齐国发兵的前提是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不愿,且表示不愿再听谏言。
B.触龙见到赵太后,并没有直谏,而是先表示自己宠爱小儿子,希望能够帮小儿子谋个差事,赵太后也开始和他讨论对待孩子的问题。
C.触龙将赵太后引导到孩子的问题上,直言太后在祷告中希望女儿别回来,实际上是希望女儿的子孙也世代为王,是为女儿长远谋划。
D.触龙用各诸侯国或自己取祸而亡,或祸患延及他们的子孙而亡的事例,指明长安君应为国立功才是长远之计,赵太后被迫采纳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送女嫁燕王,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