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代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将军。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广河间之地”中的“广”是使动用法,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的“苦”用法相同。
B.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C.“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现在常用的“开具证明”的“具”含义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最后成功说服张唐,并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赵王当即答应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2023-08-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又称关东。山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B.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因为古代国君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后来“社稷”就用作国家的代称。
C.“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举”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楚王分析当下形势:秦国最为忌恨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衰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
B.苏秦认为,如果楚王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一路下黔中,这样必然会引起楚都震动。
C.苏秦抨击连横策略,认为连横策略是割让诸侯的土地去讨好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不仅损失自己国家的领土,还帮助秦国侵略诸侯。
D.苏秦认为,那些主张合纵的说客和大臣们,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不莫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地 方 五 千 里 带 甲 百 万 车 千 乘 骑 万 匹 粟 支 十 年 此 霸 王 之 资
2023-08-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练习(十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输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B.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C.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D.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是赵顼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无褒贬。
B.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奏议”。
C.二帝三王指古代帝王。二帝是唐尧、虞舜,三王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D.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在唐代后期,往往可升任宰相,北宋其承唐制,仍掌制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强,文采斐然。他年少时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议论高奇,志向远大。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C.王安石执政不佳,遭到反对。两宫太后向皇帝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失掉民心;朱熹认为他的变法危害很大;韩琦直接反对他的变法。
D.王安石生活简朴,不修边幅。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的生活,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十分俭朴,有的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B.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B.表,《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采取按月记述,列为月表。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之为“黔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乙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C.甲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D.乙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
2023-08-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相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B.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C.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D.太史公认同“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023-08-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孔子齐景公,景公致庸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子墨子游公上过于越。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荀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公上过往复于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上过曰: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虽全越以与我,吾无所用之。凡人不可不熟论。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今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可谓能守行矣。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远矣。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道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反,立于延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锧,殁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敕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B.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C.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拜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的“见”意思不同。
B.万乘,一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万乘”在文中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君”。
C.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D.殆,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与《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谒见齐景公,齐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不肯接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无功不能接受俸禄,并立刻催弟子赶紧到廪丘。
B.公上过到越国游说,越王欣赏墨子,想把大片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墨子作为他邀请墨子到越国的条件,公上过回去禀告了墨子。
C.秦国的鄙野之人为一点小利不惜与自己的弟兄们打官司的行为与墨子的“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D.石渚在追捕杀人犯时,发现罪犯是自己的父亲,他面临忠与孝的两难选择,虽然国君宽恕了他,但他为成全义而选择了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
(2)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
5.“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文中的孔子、墨子和石渚对“义”的理解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2023-08-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衡水卓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023-08-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四年,太宗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驰不测之山,若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鸟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汉元帝郊泰畤,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兆庶。太宗闻之色赧。

(节选自《贞观政要·畋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B.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C.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D.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毫”与“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中的“秋毫”含义相同
B.“幸同州沙苑”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相同。
C.“兽亦宜然”的“然”与“喟然叹曰”(《侍坐》)中的“然”含义不同。
D.“未之戒也”与“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均为宾语前置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臣子上书进谏自有常准,臣子应敢于直言进谏,君主应闻过能改。
B.御史大夫薛广德用颈项之血玷污了车轮,阻止元帝进入宗庙,使其大为不悦。
C.魏征借汉文帝和袁盎之事来劝谏唐太宗,应舍弃娱乐私情,以江山社稷为念。
D.唐太宗听到魏征谏言,意识到君主应一心为国,不能沉溺狩猎,而面有愧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驰不测之山,若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
(2)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屡省考绩,以临臣下。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宣王曰:善!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用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在?太公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多党者进,少党者退。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其国见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管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足衣食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桓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贤而不用”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其失安在”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C.“士不必敬”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不必”含义相同。
D.“百姓愁怨”与“问君能有几多愁”(《虞美人》)两句中的“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爱,选贤任能。尹文希望人君以无为顺应百姓,不施行刑治并且能够宽容臣下,二人的观点相似。
B.太公建议国君举荐了贤能就要任用,更要善于任用真正的贤才。如果只有举贤的空名,而没有用贤的实效,那么国家便会危亡。
C.太公认为国君若在取舍、赏罚等方面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独立决断,那么即使拥有并礼遇贤才也未必能治理好国家。
D.宁戚认为国君在招募贤士时若能察而用之,并给予其尊荣职位、优厚俸禄和显赫名声,那么天下贤士就会纷纷主动来到国君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2)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
2023-07-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推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理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联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 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遇疾。后数日,薨。曰文贞。

(选自《贞观改要》,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太宗兄长李建成。②中钩:春秋时管仲射齐公子小白中其带钩之事。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惭A古烈B征C每犯颜D切谏E不许我F为非G我所以H重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的皇子,古代一般是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B.“臣见之若仇”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的意思相同。
C.寻,指不久、很快,与“寻向所志”(《桃花源记)》的“寻”的意思不同。
D.谥,谥号,古代皇帝、大臣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在唐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之时,常劝隐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但隐太子李建成并未听从魏征的建议。
B.长孙无忌因宴会与魏征、王玮同席感叹不已,说以前见到魏征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如今却在一起参加宴会。
C.魏征以生病为由请求辞去侍中一职,唐太宗以金与良工作比,把魏征比作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金子,反对魏征辞职。
D.太宗在为皇孙诞生而举行的宴会上对侍臣说,贞观以前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魏征的功劳最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2)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察,咸有疑议。
5.唐太宗为什么派魏征担任太子承乾的师傅?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