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攻战》)

材料二: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江表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面A攻之B不移时C可拔D及水E未涨F而归G全胜之H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指顺从、听从,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中的“从”词义相同。
B.食时,古代十二时辰之一,指吃早饭之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七至九时。
C.即,指当即、立即,与《促织》“即捕得三两头”中的“即”词义不同。
D.博士,古代学官名,或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与现在所说的学位名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场上要发动进攻,是在了解敌情后,认为敌人确实能被打败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发动进攻,吕蒙攻打曹魏的庐江太守朱光,就是这样取胜的。
B.朱光在皖城开田种稻,为防止曹操因此做大势力,吕蒙劝孙权率兵攻打皖城,在得知魏军城备不固等情况后,吴军全力进攻,很快便攻克城池。
C.孙权劝吕蒙等要通过读书使自己得到提升,吕蒙以事务繁忙为由婉拒;经孙权的一番教导,吕蒙开始发奋读书,努力的程度就连大学者都比不上。
D.通过读书学习,吕蒙提高得很快,原先瞧不起吕蒙的鲁肃,与吕蒙谈论国家大事时,在辩论中常常被吕蒙驳倒,鲁肃于是对吕蒙表示心悦诚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劝吕蒙和蒋钦读书学习,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024-03-0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意为到……去。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的“之”词义相同。
B.患,指担忧。与《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词义不同。
C.乘,意为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而乘风雪”的“乘”词义不同。
D.其,指自己。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其”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缴获的战利品带回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只考虑自己未报答先王的知遇之恩并且误听传言,认为君臣有嫌隙最终抛弃燕国。
C.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因为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会不同。
D.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畏诛,遂西降赵。
(2)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5.《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乐毅”,可见乐毅智慧才能了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证明。
2024-03-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戊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治书辅公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柘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谧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
D.望,指希望,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望”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伏威治书辅公柘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5.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传

朱晖,字文季,南阳人。家世衣冠,早孤,有气决。年十三,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域。遇群贼,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朱晖为郡督邮,太守阮况当嫁女,欲买晖婢。不与。及况卒,晖送金三斤。人问其故,晖曰:前不与婢者,恐以财货污府君耳。今重送者,以明己心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朱晖为掾,正月旦,将军当奉璧贺。故事,少府给璧。时阴就为少府,吏甚骄慢,求不可得。晖遥见就主簿持璧,谓曰:我数闻璧,未尝见,借观之。主簿授晖,晖授令史。主簿遽白,就曰:朱掾义士,勿求之。苍罢朝,谓晖曰: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再迁临淮太守。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表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吏民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戚,民怀其惠。建武十六年,四方牛大疫,临淮独不疫,邻郡人多牵牛入界。坐考长吏囚死狱中,州奏免官。朱晖同县张堪有名德,每与相见,常接以友道。晖以堪宿望盛名,未敢安之。堪至把晖臂曰:欲以妻子託朱生。晖举手不敢答。堪后仕为渔阳太守,晖自为临淮太守,绝相闻见。堪后物故,时南阳饥,堪妻子贫穷,晖乃自往候视,见其困厄,分所有以赈给之。岁送谷五十斛,帛五匹以为常。

(节选自《东观汉记·朱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B.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C.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D.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遇群贼”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辟朱晖为掾”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C.少府,官署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用,掌山海池泽税收和皇家手工业制造。
D.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它还可代称缙绅、士大夫、世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晖年幼丧父,十三岁那年,因王莽战败而导致天下动荡不安,为了活命,朱晖与外祖父一家逃到了宛城。
B.朱晖凭借一己之力将璧拿到手,拆穿了阴就的图谋,充分体现了其聪明才智,因此皇帝也很赞许他。
C.当各地的牛群都有瘟疫时,唯独临淮没有,这从侧面体现了朱晖治理有方,临郡的百姓纷纷把牛牵入临淮。
D.朱晖之前虽然没有答应张堪的请求,但当南阳闹饥荒时,还是亲自去探望和救济张堪的妻子儿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
(2)晖以堪宿望盛名,未敢安之。
5.朱晖在担任临淮太守时,有哪些好的治理举措?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步兵五千人出居延海北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

(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杆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

材料三: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责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当盛暑[A]以旃厚衣[B]并[C]束之[D]日暴[E]武[F]心意愈坚[G]终[H]不屈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亡救而败”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的“亡”含义不同。
B.“欲降武以取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的“当”含义相同。
C.“子为父死无所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恨”含义相同。
D.“苏武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射手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的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
B.李陵军在进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
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阏氏想杀掉李陵,单于为保护李陵不被杀害而把他藏匿到北方。
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5.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幼刻苦学儒,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为博士。

愈自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③分别指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愈尝A上章B数千言C极论之D不听E怒贬F为连州阳山令G量移H江陵府掾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B.“愈自以才高”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两句中“以”字含义不同。
C.“愿少宽假”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假”字含义相同。
D.谥,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父亲担任武昌令时受百姓爱戴。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就被寄养在堂兄家中。
B.韩愈经过华阴,认为刺史结党营私便上疏要求惩治,于是刺史被贬为封溪尉。
C.韩愈因对宪宗派使者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一事进言,惹怒宪宗,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
D.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幼刻苦学儒,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
(2)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5.两则材料共有三处从侧面体现韩愈文才高的叙述,请简要概括。
2024-02-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文帝)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颍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

文本二: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

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之驰A驱B射猎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堕于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B.狱,案件,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词义相同。
C.绝,断绝,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相同。
D.治,修造,与《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请群臣荐举贤良、方正、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主要目的是纠正他的过失和未知、未见的问题,以弥补他的不足。
B.贾山认为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
C.贾山感到惋惜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在自己家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掉了。
D.汉文帝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颇高;后来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
4.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
(2)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
5.文本二赞扬汉文帝“仁哉”,汉文帝的“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2024-02-23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②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棚,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③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之,进一秩。

④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约统制A王世隆B及忠义人马C全福等径趋D金营E安国方与金将F酣饮G即众中缚之以归H献俘行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安国于市”句式与《赤壁赋》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相同。
B.“弃疾悉平之”中的“悉”指全部,与《出师表》中“悉以咨之”的“悉”意思相同。
C.“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的“期”与《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佳期如梦”中的“期”意思相同。
D.“帝嘉之”中的“嘉”指嘉奖,与《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C.辛弃疾关爱百姓,善于调度经营。皇帝命令他督办赈灾工作时,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根据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很好地完成了救灾工作,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2024-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坐,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也。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

材料二: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B.从,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
C.废,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
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
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
C.齐国门客把“海大鱼”比作薛地,把海中的水比作齐国,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
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5.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
2024-02-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材料二: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曰:自求伊祜。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丹朱:尧之子,傲慢荒淫,后被放逐。②瞽叟:舜之父。③象:舜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非丘闻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指事物的根本、基础的东西,与“舍本逐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B.反,指违反、违背,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反”词义不同。
C.拘,指逮捕、拘禁,与韩愈《师说》中“不拘于时”的“拘”词义不同。
D.之,用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如果弃君道于不顾,而是致力于追求机巧权谋、奸诈之术,攻战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辱的处境。
B.夏启和有扈氏交战而不胜,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而是注重多方面修身,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C.对于人们“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这个观点,鲁哀公认为这是迂阔之言,而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
D.狐卷子用丹朱、瞽叟、象、管叔等人的事例回应了魏文侯怒气冲冲的质问,说明了人贵自立、勿恃他人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5.按照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中的魏文侯能否被称为“圣明之君”?为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