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文本二: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摘自《列子·力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与鲍叔贾A分财利多B自与C鲍叔D不以我为贪E知我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困”意为处境困窘,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穷困”意义相同。
B.“多”意为赞美,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多”意义不相同。
C.“不己若”指比不上自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君”指比不上您,两者结构相同。
D.“薄”意为看不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与鲍叔交往时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将他举荐给齐桓公,由此可见鲍叔气量非凡。
B.管仲多次得到鲍叔的帮助,但却不愿在桓公面前举荐好友,因此孔子与列子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称赞的人。
C.齐桓公先是采纳鲍叔的建议而重用管仲,后来又虚心请管仲举荐治国之才,说明桓公是一位善听谏言的君主。
D.列子在文中用管仲荐贤却不能举荐至交鲍叔的历史典故,说明世间具有一些人力不可为的命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2)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2024-04-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廷式,字君宪,大名宗城人。少明法学,有胆气。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成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来京师,咸美弟咸信延置馆舍,以同宗待之。太平兴国五年中第,释褐朗州法曹掾。转运使李惟清以其吏材奏,知桃源县,迁将作监丞。端拱初,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

淳化二年,始命李昌龄判审刑院,以廷式明练刑章,奏为详议官。屡进对,太宗其明辨,迁太子左赞善大夫。时初较廷臣殿最,命廷式与枢密都承旨赵镕、李著同勾当三班,多所规制。越王生日,令持礼物赐之,超拜主客员外郎、判三司都勾院,换河南东道判官,改户部员外郎、知利州。

李顺为盗,就命充陕西至益州路转运使。后入奏事,太宗谓曰:“有事当白中书。”廷式曰:“臣三千七百里外乘驿而至,以机事上闻,愿取断宸衷,非为宰相来也。”即不时召对,问方略称旨,赐钱五十万,令还任。贼平,知宁州,未至,召入判大理寺。

至道初,乘传河朔决狱,复出知宋、潭二州。湖南地土衍沃民喜讼产有根柢巧伪难辨者廷式立裁之,吏民咸服。转吏部员外郎、知桂州,历工部郎中。真宗即位,改刑部。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俄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拜右谏议大夫、知审刑院,出知泾州。成平二年卒,年四十九。录其子摄太常寺太祝,舜卿为太祝,禹卿同学究出身。

廷式所至,以严明称,刚果敢言,为人主厚遇,然性倾险,喜中伤人,士君子惮其口而鄙其行。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选项A-G中选出正确断句位置。

湖南地土衍沃A民喜B讼产C有根柢D巧伪E难辨者F廷式立G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同宗善待之”的“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B.“太宗说其明辨”的“说”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用法相同。
C.“为人主厚遇”与《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不同。
D.“同勾当三班”的“勾当”意为“主管,料理”,与现代汉语中“勾当”感情色彩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廷式通晓刑法典章。担任详议官以后,多次觐见并回答皇帝的策问,深得太宗赏识,升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B.魏廷式敢于直言进谏。入朝上奏,太宗要他找中书,他当场反驳,并的案件,能够很快裁决,深受官民信服。
C.魏廷式裁决果断迅速。面对一些案情复杂真假难以辨明的情况,坚持将机密要事报告皇上。
D.魏廷式为人严厉果敢。他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士人君子在他面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鄙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咸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
(2)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
2024-03-17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者相公初用A及B外廷之议谓及C不胜D其任E及F今材器乃如此G信乎H相公知人之明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文中指年纪,年数,与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B.秦州,古地名,陇右重镇,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写于秦州。
C.前,文中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相同。
D.规模,文中指制度,与短语“规模宏大”中的“规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奉命出使时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王旦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履行了主将的职责,也不是自己任用李及的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2024-03-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人乞师于真卿曰:“公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今清河,公之西邻,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抚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余郡如四支,无不随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真卿奇之,欲与之兵。众以为萼年少轻虏,徒分兵力,必无所成,真卿不得已辞之。萼就馆,复为书说真卿,以为:“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仆回辕之后,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为公西面之强敌,公能无悔乎?”真卿大惊,遽诣其馆,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执手别。真卿问曰:   “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闻朝廷遣程千里将精兵十万出崞口讨贼,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兵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县之未下者。计官军东讨者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西向者亦不减十万。公但当表朝廷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曰:“善!”命录事参军李择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将其兵,会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军于堂邑西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②斛:容量单位。古代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萼曰A清河遣仆衔命于公B者C非力D不足而借公之E师以尝寇也F亦欲观大贤之G明义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秦以前“郡”比“县”小,秦汉时“郡”比“县”大。
B.“兵足以倍平原之强”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C.“今当引兵先击魏郡”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职权外,还可任免所属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李萼替清河郡向颜真卿借兵抵御叛军,刚会面时,他便夸赞颜氏大义,肯定了其在河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B.面对借兵之请,颜真卿陈述了自己的难处后,仍留有话语周旋的余地,希望从李萼口中探听到清河郡的动向。
C.遭到颜氏拒绝后,李萼陈述了清河郡的去向立场具有可变性,引起了颜氏的警觉,并最终促使颜氏借兵清河。
D.成功借兵后,李萼分析了叛军的用兵策略,并预测了战事的发展结果,希望颜氏所部坚守阵地,共克叛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
(2)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
2024-03-11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罕之,陈州项城人也。少学,读书不成,去为僧,以其无赖,所往皆不容。乃乞食酸枣市中,市中人皆不与,罕之掷器于地,又去为盗。是时,黄巢起曹、濮,乃往依之。巢北渡江,罕之与其麾下走淮南,自归于高骈,骈表光州刺史。岁馀,秦宗权急攻光州,罕之不能守,依诸葛爽于河阳。巢败走,爽降唐,表罕之河南尹、东都留守。秦宗权遣孙儒攻河南,罕之兵少,西走渑池,儒烧宫阙,剽掠而去。罕之壁渑池

岁馀,谮葛爽死,其将刘经立爽子仲方。仲方年少,事皆任经,经虑罕之凶勇难制,以兵攻之,罕之返击走经。罕之追至巩县,陈舟于汜水,将渡河,经遣张言之河上,言反背经,与罕之合攻河阳,为经所败,退保怀州。已而孙儒陷河阳,仲方奔于梁。梁兵击走儒,罕之袭取河阳,言取河南,皆附于梁。

罕之与言皆爽叛将,誓同休戚不相忘。罕之御众无法,性苛暴,颇失士心。而言善治军旅,教民播殖,务为积聚。罕之用兵,言尝供给其乏。罕之求取无已,言颇苦之,不能输,罕之召言军吏笞责之,言益不平。罕之悉兵攻晋、绛,言夜袭河阳,罕之奔晋。晋表罕之泽州刺史,使李存孝以兵三万助罕之攻言。言求救于梁。罕之败于沇河,乃归太原,李克用延之帐中。是时,晋方徇地邢、洺、磁三州,颇倚罕之为捍蔽李茂贞等犯京师克用以兵至渭北僖宗以克用为邠州四面行营都统表罕之为副

罕之自以功多于晋,私谓盖寓曰:今行老矣,若吾王见怜,与一小镇,使休兵养疾而后归老,幸也!寓为言之,克用不对。他日,诸镇择守将,未尝及罕之,罕之心益怏怏。寓告克用,惧罕之有他心,克用曰:吾于罕之,岂惜一镇,然鹰鸟之性,饱则扬矣!光化元年,以疾卒,年五十八。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茂贞等犯A京师B克用以兵C至渭北D僖宗以克用为邠州E四面行营F都统G表H罕之为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麾代表将军的旗帜,麾下是下属对将帅的谦称,文中即是这个意思。
B.壁渑池,在渑池驻守。“将军战河北”中“战河北”表示在黄河以北作战,两者结构相同。
C.拒,抵御、抵抗,“经遣张言拒之河上”的意思是刘经派遣张言在黄河边抵御李罕之。
D.已,意为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已”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罕之年轻时读书不成,去做和尚,因强横无礼无人收留他。讨饭时人们都不施舍给他,他把讨饭的器具扔在地上,去做了盗贼。
B.诸葛爽的将领刘经率兵攻打李罕之,反被打败。刘经又派张言在黄河边抵御李罕之,张言反而背叛刘经,和李罕之合攻河阳,打败了刘经。
C.李罕之驾御众人没有法度,性情苛刻暴躁,很不得人心。而张言善于整治军队,教导百姓种植,尽力积聚财富,二人最终反目成仇。
D.李克用在各镇挑选守将时未选李罕之,他认为不是自己吝惜一个镇,而是李罕之凶猛武勇,愿望一旦满足就会骄横跋扈,难以控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晋方徇地邢、洺、磁三州,颇倚罕之为捍蔽。
(2)今行老矣,若吾王见怜,与一小镇,使休兵养疾而后归老,幸也!
2024-03-04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吾民,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崇三自而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缺乎?胡不退修德,无缺而后动。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节选自《说苑·指武》,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于是发A巨桥B之粟C散鹿台D之财E金钱以F与士民G黜其战车H而不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是掌控、控制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含义不同。
B.“有道”是有方法的意思,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含义不同。
C.“说”是说法的意思,与《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的“说”含义不同。
D.“不拔”是不能攻下的意思,与《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拔”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司马法》和《易经》中的句子,想要说明统治者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但是也不能忽视本国军事发展,在无战事时要有忧患意识。
B.周公认为做到得民心、有贤德、于民有利这三点,就能不用打仗、不用占卜就知道结果,还能驱使不属于自己的民众。
C.武王举兵讨伐纣王取得胜利后,看到美玉妇女,就立刻将其全部归还给诸侯。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些事后,都认为武王是位好君主。
D.圣人治理国家时应该先用文德后用武力;而面对那些固执不愿改变的愚人时,无法用纯粹的德行教化他们,便要采用武力的手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
(2)今君德无乃有所缺乎?胡不退修德,无缺而后动。
2024-03-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坚自将讨张平以邓羌为前锋督护帅骑五千军于汾上;平使养子蚝御之。蚝多力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与羌相持旬余,莫能相胜。三月,坚至铜壁,平尽众出战,蚝单马大呼,出入秦者四五。坚募人生致之,鹰扬将军吕光刺蚝,中之,邓羌擒蚝以献,平众大溃。平惧,请降。坚拜平右将军,以蚝为虎贲中郎将。蚝,本姓弓,上党人也;坚宠待甚厚,常置左右。秦人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坚张平部民三千余户于长安。甲戌,燕主俊遣领军将军慕舆根将兵助司徒评攻冯鸯。根欲急攻之,评曰:“鸯壁坚,不如缓之。”根曰:“不然。公至城下经月,未尝交锋。贼谓国家力止于此,遂相固结,冀幸万一。今根兵初至,形势方振,贼众恐惧,皆有离心,计虑未定,从而攻之,无不克者。”遂急攻之。鸯与其党果相猜忌,鸯奔野王依吕护,其众尽降。秋,八月,豫州刺史谢奕卒。奕,安之兄也。司徒昱以建武将军桓云代之。云,温之弟也。访于仆射王彪之,彪之曰:“云非不才,然温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兵权萃于一门,非深根固蒂之宜。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作异者耳。”昱颔之曰:“君言也。”壬申,以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州刺史。王羲之与桓温笺曰:“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之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又遗万书曰:“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碎,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当随事行藏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万不能用。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王坚A自将B讨张平C以邓羌D为前锋E督护F帅骑G五千H军于汾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入秦陈者四五”的“陈”,与《兰亭集序》中“已为陈迹”中的“陈”意思不同。
B.“坚徙张平部民”中的“徙”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徙”意思不同。
C.“从而攻之”中的“从而”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中的“从而”意思相同。
D.“君言是也”的“是”与《木兰辞》中“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蚝身强力壮身手矫捷,前秦王苻坚招募能活捉张蚝的人,等张平投降后,苻坚厚待张蚝,并经常让他伴随左右。
B.慕舆根协助司徒慕容攻打冯鸯,想展开急攻,因为他认为现在形势有利,如果趁势攻击一定会成功。
C.谢奕去世后,桓云将替代他的职位,王彪之认为将兵权集中在一家之手不利于国家稳定,司马昱也表示认同。
D.王羲之高度赞赏谢万的才能,认为他能称心如意地处理杂务;写信鼓励他,希望他能顺势而为,与将士同甘共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谓国家力止于此,遂相固结,冀幸万一。
(2)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
2024-01-2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围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綘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良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縠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抉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退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履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荀瑤(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斗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异A而世俗B莫之能辨C通D谓E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严”字意思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韩、魏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起来,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智伯失败的原因。
D.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2024-0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其骁气,凌铄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忌,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5.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