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贡白金。褚遂良进曰:“莫离支弑其君,陛下以之兴兵,将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太庙,臧哀伯谏以为不可。《春秋》书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臣谓莫离支所献不宜受。”太宗从之。

魏王泰有宠于太宗,所给月料逾于太子。褚遂良谏曰:“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俾用物不计,与王者共之。庶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太宗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欲命A将击之B群臣C莫不苦谏D惟陛下E明略F独断G卒H并诛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论议,褚遂良就伐高丽一事向太宗进谏是他的本职工作。
B.“无以威示远方”的“无以”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的“无以”意思相同。
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吊”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太庙,指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后来也指诸侯、士大夫家族用于祭祀始祖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掌管起居注时,太宗对他记录自己不善之事心生不满,要求亲自查看,褚遂良没有同意,刘洎对褚遂良的态度表示支持。
B.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弑其君王,唐太宗准备兴兵讨伐,盖苏文向大唐进贡白金,对这些事情,褚遂良都进行了进谏。
C.太宗宠爱魏王泰,所给待遇过高,褚遂良从礼制规范上进行劝说,认为尊卑有别,建议太宗修正这一错误做法,以防止祸乱。
D.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褚遂良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在皇帝决策不当时,他能够直言进谏,他的多次进言都被太宗采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
(2)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
5.请根据材料一,从褚遂良的角度,概括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谏成功的原因。
2024-03-1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水的北面,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中的“阳”意思不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是如何评价的?
2024-01-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材料二: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晋侯:晋献公。②桓、庄:桓叔和庄伯,二人为晋献公的曾祖父与祖父。晋献公父亲晋武公在位时期,重用桓叔、庄伯的族人,权势极大,献公即位后感到威胁,用计除掉桓、庄之族。③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垂棘,地名,产美璧;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④皂:牛马的食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产A之乘B寡人C之骏也D若受E吾币而F不吾假道G将H奈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的“假”词义不同。
B.族,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多指氏族或家族。
C.以,指率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中的“以”词义相同。
D.庭实,指陈列于中庭的贡献物品,后也可用于比喻有价值的物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阐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指出借路的危害,但并未得到虞公的采纳。
B.宫之奇认为,相较于桓、庄,虞国与晋国的关系更亲近,但晋国一切以王室利益为重,不会允许自己的力量受到威胁。
C.荀息力主送礼物给虞国以借路,他认为只要虞国接受礼物就会借道给晋国,一旦借道成功而攻占虢国,那么虞国也将被占领。
D.晋军攻克虢国,返回的时候,又消灭了虞国,荀息取回之前送给虞国的礼物,实现了对晋献公的谏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2)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5.面对宫之奇的劝阻,虞公为什么仍然选择借道给晋国?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2023-11-24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于其战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动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故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户而守之。鸣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注】①章邯:秦朝将领。后文的王离、涉问亦是。②罴:熊的一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全A巨鹿B而犹徘徊C河南新安间D至函谷E则沛公入F咸阳G数月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寸,少的依仗,小的实力。因“尺”“寸”都是较小的单位,所以“尺寸”多指距离短、数量少、力量小等。
B.夫,语气词,与《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夫”用法不同。
C.明,明确,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明”意义相同。
D.拒,据守,把守,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前期的项羽在极短的时间里便灭掉了强秦,称霸一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B.苏洵认为,项羽虽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对此战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乘胜前进,最终导致失败。
C.苏洵认为,项羽为救助赵国而放弃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这表现出他为人仗义的一面。
D.材料二结尾,苏洵含蓄地将项羽比作一个小气的人,他的做法就像为一点小家产而闭门不出,非常短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2)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
5.司马迁和苏洵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太宁三年五月,后赵将石生屯洛阳,寇掠河南。成帝咸和三年七月,后赵中山公虎帅众四万,自轵关西入击赵,赵主曜将中外精锐水陆诸军大破之,虎奔朝歌。曜济自大阳,攻石生于金墉①,决千金堨以灌之。十一月,后赵王勒欲自将救洛阳,僚佐程遐等固谏曰:刘曜悬军千里势不支久大王不宜亲动动无万全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乃赦徐光,召而谓之曰:刘曜乘一战之胜,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师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禽也。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已北,席卷而来,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行,卿以为何如?对曰:以大王威略临之,彼必望旗奔败。平定天下,在今一举,不可失也。勒笑曰:光言是也。命石堪、石聪等各统见众会荥阳,勒自统步骑四万。勒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②,上策也;沮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后赵诸军集于成皋,卷甲衔,诡兼行。

赵主曜专与嬖臣饮博,不抚士卒;左右或谏,曜怒,以为妖言,斩之。闻勒已济河,始议增荥阳戍,杜黄马关。俄而擒羯,曜问:大胡自来邪?其众几何?羯曰:王自来,军势甚盛。曜色变,使摄金墉之围,陈于洛西。勒帅步骑四万入洛阳城,中山公虎引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赵中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骑八千自城西而北,击赵前锋。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门,夹击之。曜少而嗜酒,末年尤甚;将战,复饮酒斗余,至西阳门,挥陈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曜昏醉退走,马陷石渠,坠于冰上,为堪所执。勒使曜与其太子熙书,谕令速降,曜但敕熙与诸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勒见而恶之,久之,乃杀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勒灭前赵》)


【注】①金墉:地名,洛阳城西北角。②成皋关:地名,今河南荥阳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以下标识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曜悬A军B千里C势不支D久E大王不宜F亲动G动无万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僚佐,指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属官、属吏,与现在所说的“幕僚”相类似。
B.枚,是形如筷子的器具,古代秘密行军时会让士兵将枚横衔口中以防说话。
C.道,指小道、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道”的意思相同。
D.阊阖,可泛指宫门或京都的城门,一般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曜打败石虎后转而进攻石生,石生为了突破围困,决定挖开千金堨的堤坝,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反击。
B.面对劝谏,石勒大怒,是因为他正确判断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此时的不听劝告是他有眼光、有主见的表现。
C.在徐光看来,与刘曜作战的成败关乎谁能问鼎天下,石勒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谋略率军亲征定能击溃赵军。
D.石勒逼迫刘曜写劝降书,刘曜却鼓励儿子要和大臣们一起匡正维护国家,可见刘曜也是有骨气与担当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禽也。
(2)至西阳门,挥陈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
5.司马光评价刘曜:“使石勒因而自绝,则非智。”请简要概括刘曜的非智之处。
2023-10-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丁鸿父綝,从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既葬,乃挂衰经于冢庐而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佑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章不报。迫于当封,谨自放弃。

丁鸿让国于弟盛,逃去。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怆,垂涕叹息,乃还就国。

日食,鸿为司徒,上疏曰:臣闻《春秋》日食三十六,而弑君三十六,变不空生。夫帝王不宜以重器假人,观古及汉倾危之祸,靡不由世位擅宠之家。今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玺书,受台敕,不敢去,至数十日。背公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外附之臣,依托权门,谄谀以求容媚,宜诛之。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

材料二:

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伯夷率洁情以去国,并未始有其让也。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至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其名,于义不亦薄乎!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原丁鸿之心,主于忠爱乎?何其终悟而从义也!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赞曰:丁鸿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七》)

【注释】①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为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东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綝A卒B鸿C当袭封D上书E让国F于盛G书H不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事,指共同侍奉,古代常指行事相同或相与共事,现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B.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用泥封固,用玺加印;秦以后专指皇帝下发的诏书。
C.厚,指得到丰厚的……,与《苏武传》中“陵与子卿素厚”的“厚”意思相同。
D.徇名,文中指追求名声,其中的“徇”与成语“徇私枉法”中的“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给丁盛写信说自己只顾读书,没有供养父母,未尽孝道,所以不能得到祖宗的保佑,并且身患疾病,不能袭爵受封。
B.丁鸿认为日食不会凭空发生,他根据《春秋》中记载的日食与弑君事件,劝说君主杀掉妄图弑君的大臣,以维护君王的权威。
C.当时刺史、太守等官员调任之前,必须通报大将军后才敢离开,他们即使有朝廷的诏书,也不敢擅自辞行。
D.太伯和伯夷的谦让有着更长远的考虑,后人却只为了博取谦让的名声而谦让,于是导致了不正常的行为和取舍标准的随意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上疾状,愿辞爵,章不报。迫于当封,谨自放弃。
(2)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5.如何理解丁鸿的“让而不饰”?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牵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阵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是封号。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客齐就州。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窈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成王死,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要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成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A郭B君C之D交E大F不G善H于I宣J王K辞L而M之N薛O与P齐Q貌R辨S俱T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含义不同,
B.“善”指对人友好,“善”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含义不同,
C.“类”指这些人。“类”与《屈原贾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类”含义相同。
D.“辞”指辞别。“辞”与《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2)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
2023-09-1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州县等地方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大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襄王①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太子辞子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②五百里,乃归子。子不子我,不得。”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王曰:“寡人之得求反,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则可,不然,则愿特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注释①[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②[东地]指楚国淮北靠近齐国边境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B.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C.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D.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文中指去世。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不得归”的“归”即返回,指回到楚国去;与《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的“归”含义不同。
C.万乘即万辆兵车。周朝时,“万乘”指天子;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D.“缩甲则可”的“甲”指兵、士兵,与《雁门太守行》中“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甲”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楚襄王)向齐王请辞,而齐王趁机要挟他献出东地五百里,然后才放他回国,太子只好答应。
B.太子回到楚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使臣向楚国索取东地。楚襄王询问慎子有何应对之策,慎子提出召群臣集群策之计。
C.楚襄王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意见告诉了慎子,听到慎子建议说他们三人的计策全都采用时,心里很不高兴,甚至不想听慎子的解释。
D.秦国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国指出齐王不让楚太子回国是不仁,而勒索并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更是不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
(2)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5.面对楚王“以东地五百里许齐”的难题,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9-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五地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