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邑千户,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从武帝平齐,加上开府,前将军。

其妻则高祖姊安成长公主也。高祖少小与之情契甚厚,荣定亦知高祖有人君之表,尤相推结。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

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与虏战于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曰懿。

(节选自《隋书·窦荣定转》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
B.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
C.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
D.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子”“公”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擢”“谪”“转”“徙”等,其中“谪”指贬官。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也指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
D.“谥”,是指加给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的人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与齐的作战中,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带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齐军,齐军才退却。
B.窦荣定娶了高祖姐姐的女儿安成公主为妻,高祖也对他十分厚待。
C.高祖多次亲临窦荣定的府第,恩赐丰厚。窦荣定又凭辅佐帝王建立政权的功劳,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
D.窦荣定带领军队与突厥沙钵在高越原交战中,双方相持不下,因为高越原没有水,竟然有十分之二三的官兵渴死。
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
(2)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
2022-12-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方山子传》)


[注]①光、黄:指光州和黄州。②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③傥:或许,可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闾,古代户口编制单位,二十五家为闾,引申为乡里、家乡。闾里,泛指民间。
B.方山冠:汉时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C.谪居:谪,特指贬官降职或流放。谪居,指官员到外地任职。
D.公侯:古代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往往因时而异。文中指官位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立志驰骋当世,晚年却安贫乐道、心境恬淡,活得洒脱满足。
B.方山子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不与世人来往,这表现了他“隐士”的特点。
C.作者回忆十九年前,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独自纵马向前,只一箭就射中了鹊儿,表现了方山子“游侠”的特点。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022-12-0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历。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邮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娜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刑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是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以极刑。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B.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C.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D.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通常指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官职,约自秦朝开始每个朝代大都设置此官职。
B.监国,也称摄政,常指皇帝出京时或指皇帝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为处理朝廷政务。
C.九门,源于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文中指明朝修建北京城时设置的九个城门。
D.北狩,指到北方狩猎,也借指向北进军,文中其实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在皇帝被俘后,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邮王的认可。
C.在景帝即位之后,于谦认为边境和京城都应该做好战斗准备,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敌人,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恭顺侯吴瑾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2022-12-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白居易》,有删节)


【注释】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潍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B.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C.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D.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
B.禁中,天子所居曰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日禁中。
C.河朔,地域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D.致仕,古代指辞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充传到宫中,受到皇帝的喜欢,皇上召见他并授予他官职。
B.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捕盗贼。
C.河北暴乱,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除去了杭州刺史一职。
D.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其被贬的原因。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道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节)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B.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C.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汉代后以铁索代替缧绁,称为“锒铛”。
B.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也用于指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C.“所以隐忍苟活”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D.“草创未就”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借回答壶遂问题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秉承的实录精神,行文中借鉴了“赋”主客问答的传统方式,笔法灵活。
B.材料一对西伯、孔子、屈原等人的创作缘由加以分析,认为圣贤著作多由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可谓一语中的。
C.材料二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他勉励自我要仰慕大义、不必为名节而死的生死观。
D.材料二中介绍了《史记》的创作目的、内容和体例,同时也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
4.司马迁在“身毁不用”后仍坚持创作《史记》的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诎指而事之”的“而”与《逍遥游》中“水浅而舟大也”的“而”的用法相同。
C.“湣王出亡于外”的“亡”与《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的“亡”意思不同。
D.“齐城之不下者”的“之”与《滕王阁序》中“尽是他乡之客”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B.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C.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D.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C.“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与“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收八百岁之畜积”与“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畜”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B.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C.乐毅在给燕王回信中写道: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由此,我们可见其对先王的忠心。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对新主燕惠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从中可见,无论是才干还是忠心,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2)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B.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部前奏战三篇/席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案相试文章/
C.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D.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第,指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第是科举考试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级。
B.擢,升官。其他表示晋升官职的词还有升、拔、右迁、陟、晋、进、加等。
C.《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
D.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北宋改为左右正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曾得到李邕的赏识,李邕惊叹于杜甫的才学,主动前去见杜甫。后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B.杜甫多次向皇帝献上赋和颂并自己大力赞扬自己;杜甫的先祖从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十一世。
C.杜甫生活困窘,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担心漂泊而死于路途沟壑,进言希望皇上同情、怜爱他。
D.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犯罪牵累了董廷兰,董廷兰被罢黜宰相职务。杜甫为此上疏触怒了唐肃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5.严武原本是杜甫的世交,后严武为什么想要杀了杜甫?杜甫又是如何解脱的?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之亡也,往依郝孝德,孝德不之;又入王薄,薄亦不之奇也,密困之,至削树皮而食之,匿于淮阳村舍,变姓名,聚徒教授。郡县疑而捕之,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汪遣兵国秀才宅,适值密出外,由是获免。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城,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既与密通,遂委身事之。前宋城尉齐郡房玄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预于杨玄感之谋,变姓名亡命,遇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入诸贼,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密因说让曰: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让从之,于是破金堤关,攻荥阳诸县,多下之。让乃令密建牙,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部分严整,凡号令士卒,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躬服俭素,所得金宝,悉颁赐麾下,由是人为之用。麾下士卒多为让士卒所陵辱,以威约有素,不敢报也。

(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B.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C.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D.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德不礼之”与“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两句中的“礼”字含义相同。
B.敕书,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用于敕任官员、敕谕臣民和谕告外藩等。
C.“说其豪杰”与“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D.四海,文中指国境内。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遂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受朝廷追捕,先后投奔郝孝德和王薄,都不受待见,结果很困顿,到了剥树皮吃的地步,后来他改换姓名,以聚徒教书为生。
B.各部首领开始都不信任李密,但时间长了慢慢觉得他说的话十分正确,还认为李密再三得以解脱逃命,能成大事,足以称王。
C.房玄藻和李玄英都说李密可替代隋朝杨家坐拥天下,于是他们二人投靠了李密,还跟随李密遍访各部首领,游说其中的豪杰之士。
D.李密认为国内沸腾,百姓不得耕耘,翟让兵马虽多,但常供给不足,于是建议其攻打荥阳,翟让采纳后,攻破了荥阳大多数县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
(2)麾下士卒多为让士卒所陵辱,以威约有素,不敢报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邈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非常。”事下丞相,以为“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徏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B.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C.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D.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备”字含义相同。
B.“方用度不足”与“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记》)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两船夹载而下之”与“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相同。
D.“今因其自决”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河方案考验施政者的能力,冯邈的治河观点多有合理之处,但被丞相借故拒绝,结果造成巨大损失。
B.汉代对治理黄河非常重视,王延世治河筑堤成功即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由此可见一斑。
C.政府施政有时也会引起百姓误解,光武帝时,因为战争刚停息而未整治黄河,结果招致各地百姓的怨恨。
D.治理黄河的代价一般不低,发动的民工数量以数十万计,费用即使简省,有时仍要用百亿来计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
(2)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
5.按照贾让对于治理黄河的上中下策分类,冯邈的治理方法属于哪类,请简要解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