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B.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C.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D.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能反躬自省,认识到百姓怨叛的源于国君骄奢淫逸,魏征对唐太宗的观点非常赞同,认为符合古代圣君修身律己以治天下的思想。
C.为了论证兼听则明,魏征先引经据典,后用过去许多君主的事例进行对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很强的说服力。
D.对自己“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魏征希望唐太宗成为什么样的圣君,请简要概括。
2022-06-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管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进枢密直学士,副夏竦为经略安抚、招讨使。元昊寇镇戎。琦言: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乃诏鄜延、泾原同出征。既还营,元昊来求盟。琦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贼果犯山外。初,定州兵狂平贝州功,需赏赉,出怨语,至欲噪城下。琦闻之,以为不治且乱,用军制勒习,诛其尤无良者。士死攻战,则赏赙其家,籍其孤嫠继廪之,威恩并行。又仿古三阵法,日月训齐之,由是中山兵精劲冠河朔。京师发龙猛卒成保州,在道为人害,至定,琦悉留不遣,易素教者使之北,又振活饥民数百万。玺书褒激,邻道视以为准。熙宁八年,换节永兴军,再任,未拜而,年六十八。赠尚书令,谥日忠献。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韩忠彦使辽,辽主问知其貌类父,即命工图之,其见重于外国也如此。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其镇大名也,魏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母,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挠吾侍中也。

(选自《宋史·韩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悦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
B.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党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
C.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党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
D.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偿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薨,古代称诸侯或高级官员的死叫“薨”。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俗祭祀社稷,祈求年丰岁熟。此处“社稷”指国家。
D.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其意义与“折腰”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正气爱民,体恤百姓。在饥荒之年,他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除去繁杂的劳役,免除赋税,使百万饥民活下来。
B.韩琦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在同元昊的作战中,他审时度势,提出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策略,并成功识破元昊假和谈的计谋。
C.韩琦杀伐果断,治军有方。他用军法严加约束,惩罚无良士兵;在派出戍守保州的龙猛卒沿途受到伤害后,及时补充优秀兵员。
D.韩琦忠君爱国,竭心尽智。朝廷多变故,众人犹疑不定,而他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利害;他为国选才,礼遇贤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死攻战,则赏赙其家,籍其孤嫠继廪之,威恩并行。
(2)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5.韩琦颇有声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1-09-0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二府:指丞相府与御史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
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
C.诣阙,奔赴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可代指朝廷。
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与他们结交往来。
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
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
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
(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5.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1-07-02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 熹 传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继祖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继祖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2)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2020-11-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文本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庶分,宜有抑损。帝善之,赐帛三百段。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帘。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心以事陛下。”帝乃止,但诏五日一参东宫。每进见,太子答拜。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故口未尝言家事。弟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是夕,帝闻夜严,曰:“文本死,所不忍闻。”命罢之。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日宪,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岑文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B.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C.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D.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B.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合称“三元”。
C.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文中的“嫡庶”指嫡子与庶子。嫡庶的差别经元明清而逐代减弱。
D.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太子)。又称“春宫”“青宫”“储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出众。他上的两道奏章均文辞华丽;在草拟诏令时能口述给多人记录而不遗漏意思。
B.岑文本贵而不奢,注重孝悌忠义。他身份显贵后,住所依然简陋;他孝顺母亲,善待弟侄,待人谦和,得到皇上称赞。
C.岑文本不攀权贵,始终心怀忧惧。他拒绝东宫太子让他兼任的官职,做了中书令后不喜反忧,不接受他人的贺礼。
D.岑文本鞠躬尽瘁,操劳过度病故。在征讨辽东时,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终精力耗费过度,在幽州暴病而亡。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
(2)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