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侮弄缙绅,群臣愤,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四方藩镇,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邺,乃造进等采邱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候。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占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阴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狱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我!

(《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其为王A至于B为天子C常身D与俳优E杂戏于庭F伶人由此用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在文中意为“财物”,与“杀人越货”中的“货”相同;与《苏武传》中“以货物与常”的“货”也相同。
B.幸:在文中意为“君主到某处去”,与“三生有幸”中的“幸”不同;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的“幸”也不同。
C.朔:在文中意为“农历每月初一”;与成语“扑朔迷离”中的“朔”不同;与《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析”的“朔”相同。
D.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沿着”;与“缘木求鱼”中的“缘”相同;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缘"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喜欢演戏,又懂得音乐,还会自己创作乐曲,甚至民间也流传着庄宗创作的乐曲。并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伶人的名字,叫“李天下”。
B.伶人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他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无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身边的人都要屏退,军事机要都由他来决定。
C.李嗣源起兵造反,直逼京师。庄宗向东行进,但李嗣源抢先一步。庄宗没法继续进军,退回时还剩两万多人。
D.庄宗在郭从谦及其军士的造反下,带卫士反击,却被叛军射伤,后重伤死去。皇后、诸王到侍从都各自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费无为后日计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5.请简要概括庄宗“弑于门高,焚以乐器”的原因。
2024-04-2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这在一些作品中有体现。
C.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殿试中乙科。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治病,活者甚众。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轼庐A于其上B过家C不入D使官吏分E堵F以守G卒H全其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叹息,叹气,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的声音。《陈涉世家》中“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太息”意思与此相同。
B.“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郡一级的行政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太守”,则相当于团练副使的闲差。
C.“坊”,原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店铺,又指里巷,是住宅区;《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的“教坊”是指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D.“生祠”,古代的一种信仰民俗,为活人修建祠堂,加以奉祀。而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亭西有岱祠”,意思是亭西有东岳大帝庙。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少有壮志,家教良好。母亲程氏亲自传授知识,鼓励他奋发有为;少时立志成为范滂一样的好官,为民兴利除弊;长大任职地方时,能兴修水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B.苏轼实地考察,不因循守旧。任职开封时,所属各县多有水灾,而当地官吏将水引入惠民河,连通邓艾沟与河,反致水患加重;苏轼经实察后制止了引水入淮的决定。
C.苏轼勤政爱民,身先士卒。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时,为应对饥疫,他多措并举,筹集粮米救济灾民;他兴修水利,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调节湖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地为患。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在徐州防治水患期间,苏轼采取了哪些方法,保全了徐州城?
2023-11-2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毓珣,字东美,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六世孙。父恩洪,福建按察使。康熙二十三年,上幸曲阜释奠,毓珣以诸生陪祀,赐恩贡生。二十九年,授湖广武昌通判。举卓异,迁江南徐州知州。徐州民敝于丁赋,毓珣在官七年,拊循多惠政。雍正二年,授两广总督。上谕之曰:广东武备废弛,劫掠公行,举劾官吏,百无一公,尔当尽心料理毓珣疏请厘定盐政,灶丁盐价、船户水脚增十之一,并免埠商羡余;设潮州运同、盐运司经历。潮州田少米贵,民赖常平仓谷以济。毓珣请提镇各营贮谷借兵,散饷时买还,概免加息,上特允之。三年,加兵部尚书衔。五年,还广东,巡抚杨文乾劾署巡抚阿克敦、布政使官达,上命通政使留保等往按。毓珣失察当下吏议上命宽之寻调江南河道总督上以天然坝泄水虑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筑堤束水归湖。毓珣疏言:天然南、北二坝分泄水势,年年开放,堤口残缺。当如上指筑堤束水,请于南岸王家庵至赵家庄筑新堤一道。旧堤尾距湖尚二十余里,请于南岸马家圩至应家集、北岸周家圩至李艮桥,各筑新堤一道,并将南北旧堤加培高广,庶两堤夹束湍流,无患旁溢。上又以高家堰为蓄清敌黄关键,发帑百万,命毓珣筹画。毓珣疏言:高家堰石堤,自武家墩至黄庄,地高工固,惟侯二门等四坝,及小黄庄至山盱古沟东坝,当一律加高。又言:各堤加培高广,宜视地势缓急、旧堤厚薄,分年修增,期三年而毕。嗣后仍按年以次加培。又请修筑宿迁钞关前、桃源沈家庄河堤,瓜洲由闸上游濬越河一道,并建草坝束水。诸疏入,并报可。毓珣积瘁遘疾,上赐以药饵,命其子刑部郎中传喜偕御医驰驿往视。未至,毓珣卒,赐祭葬,谥号温僖。

(选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毓珣失察当下/吏议/上命宽之/寻调江南河道总督/上以天然坝泄水/虑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筑堤束水归湖
B.毓珣失察/当下吏议上命宽之/寻调江南河道总督/上以天然坝泄水/虑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筑堤束水归湖
C.毓珣失察当下/吏议上命宽之/寻调江南河道总督/上以天然坝泄水/虑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筑堤束水归湖
D.毓珣失察/当下吏议/上命宽之/寻调江南河道总督/上以天然坝泄水/虑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筑堤束水归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奠,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孔庙释奠常有皇帝亲临或钦差参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后来还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为“诸生”。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为军事行政的总汇,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其长官为兵部侍郎,次官为兵部尚书。
D.谥号,指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毓珣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孙,曾凭着生员的身份陪同皇帝在曲阜参加奠祭孔子的典礼,还被赐予恩贡生,可见其深受皇帝器重和赏识。
B.孔毓珣先后担任湖广武昌通判、徐州知州、两广总督等职务,在吏部考核中政绩突出,才能优异,一直深受朝廷好评和百姓拥戴。
C.因为受到杨文乾弹劾代理巡抚阿克敦、布政使官达之事的牵连,孔毓珣差点被朝廷处分定罪,但是皇帝最终没有追究还下令宽恕了他。
D.在修缮增固高家堰堤坝时,孔毓珣认为应该依据地势的缓急和旧堤的厚薄,分年度加高拓宽这里的堤坝,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东武备废弛,劫掠公行,举劾官吏,百无一公,尔当尽心料理。
(2)毓珣积瘁遘疾,上赐以药饵,命其子刑部郎中传熹偕御医驰驿往视。
5.为解决天然坝泄水的问题,孔毓珣认为应该采取哪些举措?请简要概括。
2023-09-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怀贪负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最有较之民,无离上之心,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

【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擾白梴,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意义相同。
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大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设秦王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枫想
C.秦朝吞并了流过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缺所向无敌。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观众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
2023-07-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辞曰: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军”在“晋军函陵”句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与句子“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军”字的用法、词义都相同。
B.“公从之”“臣之壮也”“邻之厚”三句中“之”字的用法都相同。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中“说”字通假“悦”字使用,意为“喜悦,高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字不同。
D.“许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依次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3.下列是本文相关常识的解说,其中画线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段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a),在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同时,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秦以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和《榖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b),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c),乃至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史学散文的典范。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A.(a)B.(b)C.(c)D.(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
B.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原本对君主郑伯有强烈的不满,但在郑伯的道歉和分析下,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说秦重任。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不同意并撤离郑国,他的主张和解释体现了一代霸主的政治远见。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
2023-07-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仍保留监察御史,另设左、右都御史作为都察院长官。
B.“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C.“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三法司”。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明清时期户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以及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君主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原来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后来宣宗提拔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逮捕了遇赦的平康,把他连同另外抓捕的几十个豪强恶徒,一并送往京都治罪。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2)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5.皇上升任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有哪些?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06-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公元年,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日: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逄泽,朝天子。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印。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B.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C.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D.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古汉语中多指国都或中原地区,文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一样,都是指后者。
B.三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
C.列侯,文中为商鞅变法时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等,也是最高一等,原称彻侯。西汉沿置,然为避刘彻讳而改称列候,又称通侯。
D.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后也用在士兵身上以防逃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秦孝公初即位的时候,秦国因地处偏僻而被中原诸国排挤,甚至被当做外族看待。
B.秦孝公为发展秦国,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他追述了秦穆公时辉煌的历史,渴望建立祖先--样的功业。
C.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在内发展农业,对外奖励军功,短短几年时间,秦国就恢复了实力,开始向外扩张。
D.秦孝公建咸阳城并迁都,并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小的乡县合并为大县,四十个合并为一个,设置一个县令。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从文中看,卫鞅一路升官而至列侯的原因和最终被车裂示众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3-05-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容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曰:"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行义不图毁誉,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王,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君之为主,正乱、披患、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奏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B.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C.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D.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多义词,可指春、夏、秋、冬四季,也可指一天中的朝、夕、昼、夜,文中指前者。
B.商君,名鞅,法家代表性人物,曾经辅佐秦孝公积极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C.山东,战国时常指函谷关、崤山以东广大地区,文中“山东”与今天所说的“齐鲁”基本相同。
D.客卿,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这里与《谏逐客书》中的“客”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想人秦国拜见昭王,对外扬言自己是雄辩豪杰之士,将来必定会取代应侯担任秦国相国,目的在于得到应侯召见。
B.蔡泽以四时的转移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太阳、月亮的满盈亏损等为例,告诫应侯应当及时隐退,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C.商鞅、吴起、文种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都是忠贞的典范,最终惨遭厄运,蔡泽认为这和他们不能急流勇退相关。
D.昭王见到蔡泽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相国取代应侯,秦国最终在蔡泽的帮助下吞并了东周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
(2)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5.秦国应侯范雎对蔡泽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