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阎庐指。军,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豁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不可。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豁。太宰豁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豁之计。伍子骨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 太宰豁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之。吴王曰:“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子胥曰:“嗟乎!谗臣宰豁为乱,王反诛我!”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乃自刺杀。后十余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吾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令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子骨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
B.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
C.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
D.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却”与“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两句中的“却”字含义相同。
B.“不亦谬乎”与“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谬”字含义相同。
C.“微子之言”与“微斯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D.“王顾反诛我”与“君臣相顾”(《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打败了西边强大的楚国,威慑北边的齐国、晋国,却在进攻越国时被勾践打败,吴王阖庐脚趾负伤,临终叮嘱夫差不能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
B.伍子胥认为应先铲除越国再对付齐国,但吴王更信任太宰伯豁并听从他的计策,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并与邹、鲁两国国君会盟。
C.夫差即位后第三年打败了越军,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退到会稽山上,派文种给吴国太宰伯送上重礼请求议和,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最终议和。
D.伯豁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对伍子胥也早有怀疑,于是赐剑让伍子胥自尽,十几年后越王袭击吴国,吴王自觉死后无颜面对伍子胥,于是蒙面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2)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希宪,字善甫。幼魁伟,举止异凡儿。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

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
B.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
C.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
D.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干支之一。古代把十二天干、十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用来纪年,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B.庐,是指古人在父母或老师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屋舍。文中廉希宪“庐于墓傍”体现了对去世母亲的孝敬。
C.尧,又称唐尧,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仁德爱民,晚年禅位于舜,被后人视为理想的君主、圣王。
D.受戒,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或受训戒,以便更好地修行。皇帝命廉希宪受戒,但遭到委婉拒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希宪重视教育,坚信儒学。他首请任用名儒许衡掌管京兆地区的学校,把培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改变归属奴籍士人的身份为儒籍,坚守孔子的忠孝观念。
B.廉希宪孝心深笃,忠孝两全。母亲去世时,他遵循古代丧礼,悲痛至极,以致于呕血,不能站立;在被夺情复职之后,他虽然奉旨处理政务,但仍然为母服丧。
C.廉希宪敢于谏言,规劝皇帝。借助谈论魏征的时机,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当皇帝允许方士炼制丹药时,他上书表示反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廉希宪深谋远虑,心系国家。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仍然借太子侍臣问候之机,向太子传递治国之道,提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用人,主张开启圣意,屏除奸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
(2)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
5.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
2022-07-1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益阳平高学校、长沙市平高中学等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微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①。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遥诛之。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越宗族。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B.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C.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D.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臣,君主时代的官吏,也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有时还可以表示谦卑时自称。
B.高帝,古代开国皇帝的庙号,文中指刘邦。
C.廷尉,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事宜。
D.夷,古代一人犯死罪而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此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B.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稀,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2)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5.彭越作为个功臣最后却被灭族。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2022-07-16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湘鄂冀三省益阳平高学校、长沙市平高中学等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入军门。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盾,古代作战时一种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进攻的防御性兵械。
B.西向,即面向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即坐西向东,是最尊的座次。
C.跽,古人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为跽,由坐到跽,是对别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D.都尉,中国古代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称之一,其地位通常比将军略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谋臣张良找到樊哙,将范增命项庄以舞剑作为幌子,意欲杀死刘邦的危急情况告诉樊哙,樊哙听后拿起武器闯进宴会。
B.项王见到樊哙后,称其“壮士”,让他坐下后,又赐给酒肉,不久沛公如厕,趁机把樊哙喊出去,最终安全返回军营。
C.张良以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而去向项王道歉,项王接受了礼物,没有派兵去追刘邦。
D.与项羽形成了鲜明对比,亚父范增头脑清醒,将张良献上的玉斗敲碎,并预言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
5.樊哙强闯军营之后,是如何一步步使得项王最终“未有以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15更新 | 50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曰言之于前,明曰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滑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永巷,宫中长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居住休息之用。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王母之称。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中原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5.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萧瑀为洛阳宫留守。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皇太子监国。”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尉迟敬德上言:“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变。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上不从。以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使从行。癸亥,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月,李世绩军至幽州。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上将发,太子悲泣数日,上曰:“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汝当努力行此,悲泣何为?”壬辰,车驾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李世绩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绩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丁未,车驾发幽州。上悉以军中资粮、器械、簿书委岑文本,文本夙夜勤力,躬自料配,筹笔不去手,精神耗竭,言辞举措,颇异平日。上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是日,遇暴疾而薨。壬子,李世绩、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癸亥,李世绩等拔盖牟城,获二万余口,粮十余万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
B.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
C.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
D.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守,职官名。唐太宗时初置京城留守之职,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
B.监国,监管国事,专指国家非常时期,君王不能亲自管理国家,就让太子替代君王管理国家大事。
C.幽州,古代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D.士大夫,文中指军中的将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也称在职居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认为唐太宗亲自征讨辽东,皇太子又在定州,长安、洛阳内部空虚,可能会发生叛乱,希望太宗不要亲征。
B.唐太宗说辽东本属于中原王朝,如今自己亲自东征,是想为中原子弟父兄报仇,为高丽百姓雪其国王被杀的耻辱。
C.对于太子在自己出发前一连几天哭泣的事情,唐太宗认为此时正是太子展现自己风度才能的时候,不应该悲泣。
D.李世绩大张声势地从柳城派出军队,通过怀远镇,一路北上直接去甬道,后来从通定渡过辽水到达了玄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2)上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
2022-02-1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新教材)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为礼部上士。尝奉使邓至国及黑水、龙涸诸,前后降附三十余部。及还,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武帝将谋出兵河阳以伐齐,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策。于是募三辅豪侠少年数百人以为别队,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创,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以功拜上仪同。

宣帝嗣位,迁左守庙大夫。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祁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复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其年,弼又率兵从梁士彦攻拔寿阳,浍州刺史。司马消难之奔陈也,弼追之不及。遇陈将樊毅,战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战三捷。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入为尚书右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上尝亲临释奠,弼与博士论议,词致清远。上大悦,谓群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

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时谈,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有人奏之,竟坐诛死,时年六十二,天下冤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B.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C.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D.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羌,是中国古代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其部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三辅,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其所辖地区,后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C.除,是古代任命官职的一种说法,与“拜”相同;而宇文弼进京城为官谓“入”,调离京城为官谓“出”;迁,古时有调动官职之意,一般指升职,李白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迁”正取其升之意。
D.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法。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历代帝王往往以年号宣示其治国理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弼胸有韬略,安抚有方。在周朝为官时曾经奉命出使邓至国、黑水、龙涸等羌人部落,前后使三十多个羌人部落归降,因此得到朝廷重用。
B.宇文弼博学多通,见解高远。他通晓周朝的礼制,奉旨修定了《五礼》;与博士们论事理,言辞脱俗,见解深远,深得皇上的赞赏。
C.宇文弼善于谋略,屡立战功。武帝大举讨伐北齐,采用了他的策略;他设计围歼击退突厥;率军攻下寿阳;与陈国将领樊毅大战,三战三捷。
D.宇文弼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他正色凛然,百官畏惧害怕他;他直言炀帝沉湎声色,劳役百姓,因为奸人告发而被隋炀帝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
(2)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创,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5.宇文弼获罪而致死,天下人为什么都认为非常冤枉?
2021-04-18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来凤县高级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发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萧宏传》)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B.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C.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D.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后指一县的最高长官。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
B.有司,旧指各级衙门官吏。古代因为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顿首,旧时礼节,俗称叩头,行礼时头部碰地即起。也用来表示致敬。
D.谥,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追封的称号,不一定是表示褒扬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宏出身皇家,躲过一劫。萧宏的兄弟因为受到牵连,都被抓捕,萧宏被道人释惠思藏匿起来,才躲过一劫。
B.萧宏统率军队,胆小无能。他受命统率装备精良的大军驻在洛口,梁军溃败,暴风雨中梁军惊乱,他却先行逃走。
C.萧宏深受皇恩,声名不佳。他徇私枉法,被免丢官职;有武士图谋不轨,称受萧宏指使,萧宏向梁武帝叩头认罪,
D.萧宏放纵自己,肆无忌惮。他生活放纵,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5.武土在事情败露后供述是受萧宏主使,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处死萧宏呢?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高祖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B.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C.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D.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B.夫人,汉代以前,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也指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这里用“社稷”代表国家。
D.黎民,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还有黎元、黎庶、布衣、黔首、氓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权欲熏心,凶残狠毒。诛杀刘邦的元老功臣;惨杀赵王如意并把把戚夫人制成“人彘”;罢免与自己作对的王陵,任命阿谀奉承的陈平为右丞相。
B.吕后装腔作势,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流泪;丞相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C.吕后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她称制后,不顾右丞相王陵反对,欲立诸吕为王,大肆培植吕氏势力。
D.吕后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天下安然无事,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2)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2021-01-17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徽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①窬(yú):捷径孔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B.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C.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D.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正丞:军正指古代军中执法官,掌军事刑法。汉设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C.三王:文中指夏、商、周三朝第一位帝王的总称,夏、商、周合称为“三代”。
D.祠:即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B.胡建做事冷静果敢,执法严厉。在处理监军御史私下做买卖的事情时,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并向朝廷详细禀报了原委。
C.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后遭陷害被抓捕,他自杀身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2020-12-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